在亞洲的經濟危機中,中國可以扮演一個積極的、負責的、領袖的角色。亞洲要走出困境,需借助中國與美國這些大國的支援。中國不僅首次承諾了提供10億美元援助的義務,而且不搞競爭性貶值。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向世人宣布:人民幣將保持穩定,不會貶值,這是中國對亞洲金融穩定作出的貢獻。他指出,東南亞國家的貨幣貶值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和吸引外資帶來嚴峻的挑戰,但是我國的產品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競爭力,能夠應付這種挑戰。
國家主席江澤民也鄭重宣告:中國的人民幣不會貶值,也不需要貶值。
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不但對亞洲克服金融危機起了重要的穩定與支持作用,而且對金融危機向全球性的蔓延起了有效的阻止作用,體現了一個大國的風範與能力。
四、金融大改革
修補泄露的“閘門”
在世紀末這場波及麵廣、持續時間長的金融風暴中,中國是少數幾個巋然不動的國家之一。不過,我們並非就高枕無憂了,金融風暴還在全球勁刮,而我國的金融風險仍然存在。首先是銀行不良貸款比重較高,據戴相龍介紹,我國目前的不良貸款達到25%,其中呆賬2%。比例雖然不高,但數額卻不小。1997年我國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為74900億元,按25%的不良貸款,就是18725億元。另外,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遺留問題也較多,社會上亂辦金融機構嚴重擾亂了金融秩序,股票期貨市場還存在著違法違規行為。防範金融風險,仍然是中國的艱苦任務。
1998年初,有一部紅遍全球的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在中國上映。這部反映1912年發生在北大西洋那場海難的巨片,深深震撼了中國人,成為近幾年來在中國上座率最高的一部進口片。有人從中看到災難的可怕,有人看到愛情的偉大,有人看到人格的力量,而筆者卻看到深刻的教訓。這艘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巨輪自視為“海上永不沉沒的陸地”,以至盲目樂觀,連起碼的救生設施都不齊全,撞上冰山後還自恃強大,未作及時處理,結果1503人遇難。
沒有永不沉沒的神話,隻有防止沉沒的英明。中國這艘巨艦,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海裏永不沉沒,惟一的辦法是及時修補漏洞,增強防範措施。盲目樂觀恰恰是危機的開始。
江澤民主席不無嚴肅地指出:一個國家,金融如果出了問題,就會給整個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東南亞一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和教訓,我們應該深刻地加以認識並引以為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金融事業,是一個大課題。這方麵,我們還是新手,經驗不多。
市場經濟是貨幣經濟,因此,金融事關國民經濟全局。它以貨幣發行和信貸規模這兩道“閘門”調節著經濟的發展。閘門一旦泄露或失控,就必然導致經濟秩序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十幾年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是金融的問題,往往是信用膨脹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引起價格猛烈上漲。1995年,貨幣增發了160多億元,零售物價便上漲了8. 8%;1988年,貨幣增發了680多億元,零售物價上漲了18.5%;1992年,我國貨幣投放量達到1158億元,差不多比上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度攀升,達到1529億元,而這一年物價普遍上漲,全國零售物價上漲13%。
不僅貨幣發行這道“閘門”嚴重泄露,信貸規模這道“閘門”也失去了控製。1992年,國家銀行各項貸款增加了3570億元,增長19.8%。1993年,雖然開始宏觀調控,但受慣性影響,各項貸款仍然增加了5171億元,增長31.7%。
令人奇怪的是,一方麵貨幣發行急劇增加,信貸規模直線上升;一方麵我們卻感到資金日益緊張,甚至達到企業無法運轉、銀行需要關門的地步,農副產品無錢收購,重點建設無錢進行,一些銀行連正常的支付都發生了困難。“白條子”泛濫,“綠條子”成災,通貨膨脹再度衝擊中國。
東南亞的金融危機,說到底,也就是金融秩序的混亂,貨幣投放與貸款發放失控。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及時修補了泄露的金融“閘門”。否則我們的經濟秩序會日益混亂,我們的各項改革會無法進行,甚至步泰國的後塵,被金融風暴吹倒。
1993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當時的副總理朱鎔基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外電評論:“由黨的政治局委員、第一副總理兼任人民銀行行長是沒有先例的,這表明了中國重視金融政策和恢複金融秩序的堅強決心。”6月5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從此拉開了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的國家經濟宏觀調控序幕。
朱鎔基的主要做法就是“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而不要辦成“貨幣發行公司”和“金庫”,更不能成為不上鎖的“金庫”。為此他在金融領域瀟瀟灑灑地揮起板斧,通過嚴格控製信貸規模總量,切實加強金融監管,整頓金融秩序,推進金融改革。銀行的官員們在朱鎔基嚴厲的“約法三章”下感到了壓力。他們開始匆匆上路去收貸款,開始緊緊捂住國家交給他們管理的“錢包”。
沒有當年中央下那樣大的決心與那樣強硬的措施,大概筆者不會在此悠閑地坐在電腦前寫這本書,讀者也不會輕鬆地躺在沙發上讀這本書!
築起牢固的金融長堤
1993年的金融整頓雖然很快奏效,但人們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金融方麵出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經濟波動,都無不與金融有關。一喊要發展,金融就失控,貨幣發行和信貸規模的“閘門”一齊打開,讓貨幣洪流洶湧而出,結果無一例外地導致經濟過熱,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一旦啟動,我們便無法控製,無可奈何,隻能下“猛藥”,立即將貨幣發行和信貸規模的“閘門”全部關死,銀根緊縮,使經濟大起大落,時快時慢,喪失了許多發展的機遇。
症結出在哪裏呢?出在金融體製上。具體地講,一方麵,中央銀行貸款規模控製過於具體,影響了基層銀行的主動性;另一方麵地方行政幹預過多,經常的強製性貸款使銀行缺少貸款自主權。尤其是在現行銀行體製下,用銀行的錢就是用國家的錢,用中央的錢,不花白不花。這種全局與局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導致貸款規模年年突破,貨幣發放年年超量。另外,生產流通開始走向市場,而銀行體製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其結果必然是,信貸超量投入不能帶來超量產出,金融宏觀調控失靈,各種資金的缺口都留在必須花錢的刀刃上,迫使中央銀行增加貸款,造成貨幣供應量超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就“相當自然地”形成了。
要徹底打破頻繁“開閘”“關閘”使經濟像打擺子一樣時冷時熱的局麵,就必須改革金融體製。於是,在整頓金融秩序的基礎上,金融體製改革開始了。
1993年底,一紙文件掀開了金融體製改革的序幕,這個文件便是《關於金融體製改革的決定》。許多老百姓或許感覺不到這與自己有什麼直接關係,但這確實是關係著全國人民生存大計的一項重大改革。這次改革的目標是完善和強化中央銀行的職能,盡快建立一個國務院領導下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係,調控貨幣供應量,保持幣值穩定,形成一個中央銀行領導、國有政策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融資機構並存的金融體係。現有的專業銀行全部改成商業銀行,徹底擺脫行政幹預,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中央銀行是政府的一個職能機構,它不以盈利為目的,也不承擔經濟增長的責任,其職能隻是保持幣值穩定和金融體係的安全。
這就是朱鎔基同誌所說的,“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而不是少了錢就開動印鈔機印錢的“貨幣發行公司”;也不是要錢就能去拿的不上鎖的“金庫”。作為中央銀行,是一個重要的金融宏觀調控機構,作為專業銀行,是一個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企業性質的實體。
改革向縱深推進
整頓金融秩序隻是一個權宜之計,而真正要讓中國的金融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關鍵還是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完善的金融體製。為此,從1994年開始,中國的金融改革向體製改革的方向縱深推進。
1994年進行了宏觀經濟管理體製改革,包括外貿、金融、外彙等方麵的改革,特別是這年的1月,外彙管理體製改革政策出台,首先是官方彙率取消,雙重彙率並軌,初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保持了國際收支平衡,保持了高數量外彙儲備,為抵抗金融危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99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法》通過,接著《商業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又相繼頒布,中國的金融運行機製終於走上了法製化的軌道。
1997年7月2日,泰國金融危機發生,進而蔓延到其他國家。中央及時成立了調查小組,一直跟蹤研究危機走向。1997年11月,中央召開了經濟金融會議,對金融改革作了全麵而具體的部署。這次會議要求在三年之內大體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機構體係、金融市場體係和金融調控監管體係,顯著提高金融業經營和管理水平,基本實現全國金融秩序明顯好轉,化解金融隱患,增強防範和抗禦金融風險的能力,為進一步全麵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
金融,作為調控經濟的“閘門”,隻能是有計劃地“開”,有秩序地“放”,如果一開就亂,一關就死,就會失去“閘門”的作用。新的金融體製就必須完善貨幣發行和信貸規模的兩道“閘門”的調控功能,並堵死“閘門”旁的暗道泄露。這不僅維護的是正常金融秩序的需要,而且也是保證了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很顯然,我國現行的外彙管理體製與金融體製都還存在著許多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方,金融改革任重而道遠。在1998年3月19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為我國金融改革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新任總理朱鎔基提出:“要在三年的時間裏徹底改革我們的金融體製係統。就是說,中央銀行強化監管,商業銀行自主經營,這個目標也要在本世紀末實現。”
根據朱鎔基提出的改革思路,1998年,金融改革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首先,改革商業銀行的貸款控製機製。1998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一條引起全世界輿論關注的信息,就是從此起取消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控製,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它表明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方式已基本上摒棄了過去的直接調控方式,開始大踏步地向間接調控過渡。有人說,以前每次經濟過熱都是銀行貨幣與信貸發放過多,取消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會不會引起貸款規模的失控呢?要在前幾年,這種擔憂不無道理,但現在則是過慮了。因為商業銀行不再是過去吃國家大鍋飯的政府附屬物了,而成了一個自負盈虧的企業,因此,他們現在發放貸款更小心、更謹慎了。他們不敢拿自己的單位開玩笑,不敢拿自己的飯碗開玩笑。現在的銀行,也是要考慮經營風險與經營效益的企業了。這意味著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貨幣投放與流通機製將全麵市場化,貸款的投放將主要依賴市場的要求。
以此為標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步伐。國有商業銀行不再承擔政策性業務,自主審查貸款,並大力精減分支機構。同時,國家為其補充了2700億元的資本金,有效地改善了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提高了國有商業銀行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
其次,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功能。5月19日,成立了中央金融機構係統黨委和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完善了金融係統黨的領導體製。11月15日,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決定,中國人民銀行進行管理體製改革,撤銷人民銀行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行,建立了跨省區的9個分行,標誌著新的央行管理體製框架基本形成。11月18日,我國第一家跨省區的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正式成立,到12月20日,其餘8家銀行也相繼掛牌成立。
撤銷省級分行,建立跨行政區的分行,是我國金融體製的一項重大改革。按戴相龍的說法,它有利於增強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監管的獨立性,有利於增強貨幣政策的權威性。而有關專家認為,對於中國的金融業來說,銀行經營的獨立性和中央銀行監管的權威性其實正是我國金融事業當前最突出的兩大問題,此項改革對於建立現代金融體製無疑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目前,我國金融係統中屬於難以歸還的不良資產比例已達6%—7%,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不佳,在這種情況下,存在著明顯的金融風險。銀行出現壞賬、呆賬,固然有多方麵的原因,但其中一個根本的問題在於,近十幾年,一些地方政府把當地的銀行當做政府的一個小金庫,點名要貸款,強行要資金,長期幹預銀行的經營活動,導致銀行的資產質量明顯惡化。1992年至1993年,我國部分地區大搞房地產熱,致使巨額的銀行資金沉澱,就是行政幹預金融的結果。
從國外的情況看,政府幹預金融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發生金融危機的東南亞國家就普遍存在著不適當的銀行監管、政府指令性貸款、政治性壓力貸款等問題。我們要避免金融風險,打破行政幹預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根據這一思路,中國人民銀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原有的管理體製,撤銷省級分行,跨行政區設置分行,以此保證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依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履行職責,開展業務,而不受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幹涉。
在改革管理體製的同時,國務院加強了對金融秩序的整頓與金融係統的管理,其中尤以關閉海南發展銀行和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最引人注目,充分表明了我國政府主動清理和解決國內金融風險隱患的決心。
1998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關閉海南發展銀行。
據《經濟日報》刊文披露,海南發展銀行成立於1995年,是海南省惟一一家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股份製商業銀行。這家銀行當初成立的根基就不牢固。在1993年海南出現泡沫經濟之後,海南的眾多信托投資公司由於大量資金被壓在房地產上,出現了經營困難。在這種背景下,海南成立了發展銀行,將幾家本身存在問題的投資公司合並為一家,這就造成了該銀行的先天不足。1997年,海南發生了大規模的城市信用社擠兌風潮。1998年初,海南又將發生擠兌風波的28家城市信用社並人海南發展銀行。這些信用社普遍存在資產充足率低,超負荷經營,清償能力不足,不良貸款比例高等問題。實施兼並措施後,雖然暫時解決了城市信用社的支付危機,但同時也為海南發展銀行出現支付困難埋下了伏筆。
《經濟日報》指出:在國內金融機構中,信托投資公司普遍存在著嚴重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大量從事銀行業務,資產質量差,普遍存在支付困難,虧損嚴重,一部分公司甚至已經資不抵債。據不完全統計,虧損及潛在虧損的公司占到1/3,不能支付到期債務的也達1/3,債務總額達數百億元。
不幸被其言中。1998年10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關閉資不抵債的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簡稱廣國投),給中國的金融風險再敲警鍾。
廣國投是1980年7月經廣東省政府批準成立的,1983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為非銀行金融機構並享有外彙經營權,1989年被國家主管部門確定為全國對外借款窗口。80年代末期,廣國投從單一經營信托業務發展成為以金融和實業投資為主的企業集團。
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廣國投內部經營管理十分混亂。到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其關閉時,公司高層管理者竟然說不清公司究竟有多少資產、多少企業、多少人員、多少銀行賬戶。初步查明,廣國投的資產總額為214. 71億元,負債361. 65億元,資產負債率168.23億%,資不抵債146.9億元。
廣國投嚴重虧空為什麼沒有及早發現,因為他對外打的是省政府的牌子,對內又是披著一層洋外衣的獨立法人。政府對廣國投曆來是隻有信任而沒有監督,特別是避開了稅務部門的監督。從廣國投成立到破產的近20年中,兩次利改稅,甚至新稅製實施都沒有觸及到廣國投。他們一直是上繳利潤的,繳了多少利潤外界一無所知。而事實上,廣東省財政幾年前就開始幾億、幾十億地填補廣國投的窟窿了,但窟窿越補越大,直到宣告破產。
1999年1月18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廣國投的破產案,這是全國迄今為止涉及財產金額最大的破產案,也是我國第一宗非銀行金融機構破產案。
在整頓金融秩序的同時,中央和國務院還相繼出台了一係列金融政策與金融法規。1998年7月22日,國務院頒布了《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證券法》和《關於懲治騙購外彙、逃彙和非法買賣外彙的決定》。1999年2月22日,國務院頒布《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以懲處金融違法行為,維護金融秩序,防範金融風險。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實施修訂的《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這一規定是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利率杠杆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加強利率監管,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金融改革,不僅為避免金融風險、防範金融危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金融風險具有不確定性、普遍性、擴散性、隱蔽性和突發性等特點,因此不會由於我們的幾次行動或者幾個法規就能徹底避免,而必須是時時防範,處處小心。這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草木皆兵。蟻穴雖小,能潰千裏大堤,這是被曆史反複證明了的真理。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倪健民認為,目前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的因素至少有國外國內十大因素,如不認真加以防範,危害巨大,不僅會破壞金融係統和金融秩序,還會危及國民經濟的全局,導致整個經濟的失控。
國外方麵看:一是產生國際金融領域動蕩的機製將繼續存在。一方麵是巨額短期資本的無序流動,速度快,規模大;另一方麵對投資基金的投機炒作沒有防治手段,大量投機性很強的套利基金流入股市、彙市等短期資本市場,給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帶來嚴重威脅。二是金融恐慌將隨時衝擊國際金融市場。由於長達一年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積累的恐慌情緒十分嚴重。三是國際貨幣彙率市場將繼續處於不穩定狀態。四是西方股市的無限製膨脹,可能導致金融動蕩。五是大型基金衝擊國際金融市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從國內方麵看,一是金融市場機製和市場監管製度建設明顯滯後,缺乏防範金融風險的法律手段。二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較高,少數金融機構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問題,還是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到期不能支付的問題,都是長期積累下來的,非一朝一夕所能徹底解決,增加了金融風險。三是外債運行存在著潛在風險。按國際上通行的一些衡量指標,我國各種外債風險指標均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但潛在風險不可低估,特別是隱性外債(即那些實際對外負債而又脫離政府監管的外債)問題日益突出。四是資本的非法流出流入。據英國一些研究人員的研究,中國資本外逃累積已達1000億美元,已成為世界第8大資本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資本外逃的形勢是很嚴峻的。五是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金融風險。如果外商投資的項目不能帶來外彙收入或沒有進口替代的功能,就有可能惡化國際收支狀況,成為影響宏觀經濟穩定的威脅力量。
為了維護我國的金融安全,首先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現代國際金融體係的風險,正確處理對外開放與金融安全的關係,對國際金融資本追逐的利潤、進行投機的本質要倍加警惕,保持本國金融服務體係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其次要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整頓金融秩序,建立與完善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監管體係,把一切金融活動納入規範化、法製化的軌道;再次,穩妥、及時地處理金融部門的不良貸款,化解金融風險。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金融風暴是否就此與中國擦肩而過,關鍵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朱鎔基在九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認真做好金融工作,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作為1999年的9大任務之一,其意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