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立馬“關”前看世界(1 / 3)

第七章 立馬“關”前看世界

蔣介石一紙照會,把我們從關貿總協定裏拉了出來,從此,中國成了遊離於世界經濟貿易之外的“孤兒”。

1986年,開放的中國吹響了“複關”的號角。

雖然有某些大國的故意阻撓,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誠意和決心卻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參與。

以為讓中國入“關”就是給中國一種恩惠的國家應該想想,沒有中國參加的貿易組織能稱為“世界”嗎?

早在150多年前,兩個大胡子德國青年,在他們點燃社會主義熊熊大火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揭示了資本主義時代以來,世界的開放性本質:“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悠關的問題……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

他們認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社會的發展完全證實了這兩位共產主義先驅的科學論述。從20世紀中葉開始,從硝煙彌漫的戰火中走出來的世界各國,開始把世界的中心從軍事轉向經濟。而隨著科學技術和交通通訊工具的發展,國際間的經濟、貿易聯係日趨廣泛,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排斥國際貿易而獨立發展,世界各國從激烈的軍事對抗逐漸走向了密切的經濟聯合,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使世界的經濟得到了超過人類曆史任何階段的大幅度增長。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世界貿易形成的普遍交往,更合理地保存和利用了人類社會以往的成果,使一切新的科學發明,迅速成為世界性的生產力。正因為如此,資本主義創造了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高的生產力。

1947年10月30日,由美國、英國、中國等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求逐步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發展,並實現普遍的最惠國待遇。此協議於1948年1月1日生效,到1994年12月31日,協議經過了不斷的修改與完善,成員國也逐步擴大103個,總協定之間的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90%以上。

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經濟聯合國的作用,經過8年的艱苦談判,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宣告成立,並以此取代關貿總協定。這是一個比關貿總協定在內容上更科學、更合理,在權利與義務上更統

一、更一致的多邊貿易組織。

目前,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已占世界貿易額的90%,真正成為當前調節國際經濟關係的“經濟聯合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一同構成了戰後協調世界經濟新秩序的三大支柱。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締約國之一,曾參與過關貿總協定的第一、第二輪談判。但是,到1950年,潰逃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一紙照會,使得“中國”退出了關貿總協定。從此,中國成為遊離於世界“經濟聯合國”的“關外漢”,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不便。

1986年7月,中國正式申請恢複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至今已13年多。在這13年裏,我們曆經艱難曲折。雖然我們還沒有正式過“關”,但我們卻因此闖進了世界貿易大潮之中。

立馬“關前”,我們也不能不思索:“複關”,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挑戰和機遇!

一、逼上“關”山

“關外漢”:受不盡的窩囊氣

20世紀70年代末,關起門來搞了幾十年階級鬥爭的中國人民,終於勇敢地打開了鏽蝕的國門,走向了世界,走向了開放,走向了國際經濟大循環。20年的風風雨雨,20年的荊棘坎坷,中國,終於在世界經濟王國裏,占據了一席之地。

199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3251億美元,相當於1978年的12倍,居世界第10位。並且在出口商品中製成品的比例占77%。全年出口總額為1827億美元,相當於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4%左右,進口總額1424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9%左右,而1978年僅6%。1998年的進出口總額為3240億美元,比上年稍有下降。這表明我國經濟與國際市場的聯係越來越密切,中國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的依賴度(外貿額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在1991年就已達35%,1993年達到40%,1997年達到43%,大大超過了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通俗地說,到1997年,我國人民平均每生產4元錢的產品就有1元錢的產品賣給了外國人;同樣,我們每花5元錢就有1元錢買的是外國人的東西。

實際上,我國有些產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已經很深。像紡織品,當年出口已占其總產值的58.9%,絲綢80%要靠國際市場。失去國際市場,將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但是,在這輝煌的外貿成果背後,中國卻受盡了窩囊氣。

由於中國遊離於關貿總協定之外,就像一個不合群的孤兒,在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中,總是受到排擠和限製。中國的許多貿易政策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合法的保證,並不斷受到多邊貿易摩擦的困擾,不斷受到各國貿易壁壘的撞擊。到現在,歐共體對中國還有近200種產品的進口限製,尤其是美國,中美雙方雖有雙邊貿易協定,但美國則經常利用對華最惠國待遇要挾中國。美國片麵規定,給予中國的最愚國待遇每年要進行一次年審,是否延續要由美國總統決定,國會批準,似乎這不是兩個國家做生意,而是美國給中國的恩賜。因此,美國經常找借口,找岔子,稍不如意,不順心,就叫嚷要製裁中國,取消給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並且,他們還經常把貿易以外的因素,什麼人權、什麼武器出售以至中國的政治觀點、國際態度牽連在一起,威脅中國。因此,我們每年要為爭取獲得美國的最惠國待遇而進行艱苦的鬥爭,並上升成為國家地位之爭,國家榮譽之爭。

中國已跨進了國際競技場,但在與對手進行經濟角逐時,我們卻處於被動地位,既抓不到對方犯規的依據,更找不到為中國說話的公正的“裁判”,因為你是“關外漢”。中國同關貿總協定的成員國做生意時,他們之間可以互相獲得的好處,中國卻不能獲得,他們之間不能隨便行使的報複、製裁,卻可以輕而易舉落到我國頭上。這就是置身於“關”外的代價。

當前國際貿易戰事頻仍,貿易保護主義時有抬頭,排他性的貿易集團不斷興起。作為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家,一旦發生貿易爭端,可用關貿總協定的多邊貿易規則解決,而不用一國貿易法裁決,中國由於置身於“關”外,跟別國做生意都是采取一對一的雙邊協議方式。這就給一些國家以可乘之機,隻要看著你不順眼,就想方設法找你的岔子,卡你的脖子。而我們由於不屬於關貿總協定保護的對象,貿易糾紛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公正裁決,隻能忍受對方國家運用他們國內的某項法律對我們實行各種報複與製裁。近幾年來,美國不斷挑起貿易爭端,時而限製我國的紡織品出口,時而對我國的出口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我們受盡了窩囊氣,中國的經濟也受盡了磨難。中國全部出口的1/4輸往美國,美國取消對華最惠國待遇,中國每年在進出口上將遭受大約200億美元的損失,許多產品將因受到高關稅壁壘而被迫退出美國市場,許多製造這些產品的工人被迫失業。

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為基礎,也需要公正的國際貿易法規作保護。但是,麵對一些國家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無理歧視、限製與排擠,我們卻無處申訴,無法討回公道,隻能忍受對方國家一次又一次的要挾與製裁。這就是置身“關”外的滋味。

反傾銷:洋人真會卡脖子

中國外經貿部的官員不無傷感地說,中國目前享受的貿易待遇是“最差的”。

確實令人心酸,除了一個最惠國待遇每年都要讓我們緊張一次外,而且還有一個反傾銷問題,冷不丁就冒出來,弄得你措手不及。

所謂反傾銷,就是當一國產品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即傾銷),並對進口國相似產品工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威脅,且傾銷與損害有因果關係時,則進口國為抵消或阻止傾銷,可征收不超過該產品傾銷幅度的反傾銷稅的行為。

自1979年原歐共體對中國出口糖精發起首例反傾銷調查以來,國外對華反傾銷已愈演愈烈,其數額之大、涉及之廣、課稅之重,在各國反傾銷案中均居前列。據統計,截至目前,對華反傾銷投訴達280起,涉及金額數百億美元,起訴地區已由歐美等發達國家擴展到拉美等發展中國家,被訴種類也由小類產品指向傳統大宗出口產品甚至高科技產品。

中國出口的商品一直是歐美國家反傾銷的重點對象。近年來,中國被歐盟反傾銷製裁的就有67起,占同期全部反傾銷案的1/5,被美國反傾銷製裁65起。尤其是近幾年,具有濃厚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克林頓入主白宮後,一場世界性的“反傾銷大戰”揭開了帷幕,中國首當其衝。

據歐洲共同體公布的統計報告,1987年—1991年間,歐共體立案的反傾銷調查共169件,其中中國產品名列第二。1991年,中國有21種出口產品受到國外反傾銷投訴,結果其中12種產品被加收反傾銷稅,3種商品被限製出口。美國對華傾銷投訴已占其總投訴量的20%,曾指控中國傾銷了滾珠軸承等6種商品,歐共體立案調查中國的山地自行車等7種商品的在歐銷售情況,連土耳其都對中國的車床和大客車搞反傾銷調查。

反傾銷問題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國內某些企業確實存在競相壓價出口的個別傾銷行為;但更主要的是,一些國家因近年經濟不景氣,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他們利用我國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單方麵濫用反傾銷,使之實際變成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雖然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資源豐富,生產成本較低,但在產品出口價格,基本上都遵循了國際條約與法規。然而,一些國家卻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千方百計找岔子,找借口,指控中國傾銷產品,雖然許多指控不能成立,但大部分仍被實行進口限製或課以反傾銷稅。因為沒有人為你進行公正的裁判。

1993年2月,日本單方麵就宣布,對中國的矽錳征收反傾銷稅,美商務部也接著決定,對中國的硫化染料征收反傾銷稅。出人意料的是,2月5日,當中國外交官進入駐漢城新大使館並升起五星紅旗數小時後,韓國亦宣布對中國出口磷酸征收反傾銷稅。

反傾銷成為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手段,尤其對於像置身“關”外的中國,一旦被他國指控傾銷某類產品,不管真實情況如何,受害的一定是中國,沒有人給你評理,沒有人給你裁判,反正人家說了算,中國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1991年7月,歐洲自行車製造商聯合會向歐共體委員會提出起訴,指責我國16家企業低價向歐共體出口自行車,經過歐共體一年多的調查,雖然中國對歐共體出口的自行車數量有明顯增加,但出口的品種以童車為主,其價格低一些本屬正常,但1993年3月,歐共體仍然作出了對我國出口歐共體的各種自行車統一征收30.6%的反傾銷稅的最終裁決。

1993年4月15日,墨西哥正式公布了對中國10類共4000多種商品實行增收補償性關稅的決定,增收幅度為16% —1105%,增收商品占中國出口墨西哥商品的75%,包括玩具、鞋子、棉、麻、布等。有的商品連續在幾個主銷國受指控。自行車在加拿大被征反傾銷稅20% —39%,歐共體34%,美國144%。反傾銷已涉及到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1994年,美國對中國的大蒜也以反傾銷之名征收了376.67%的臨時反傾銷稅。日本對中國貿易有幾十億元的順差,也立案調查矽錳鋼、紡織品出口日本的情況,韓國對磷酸征收40% —50%,最惡劣的是美國至今仍對中國的手工業工具加收18 %—54%的反傾銷稅,對電風扇、汽車配件也加收反傾銷稅。

對於傾銷與反傾銷稅,“關貿總協定”有嚴格的規定,並有比較公正的仲裁機構,不能由哪一個國家隨便說了算,更不能隨意進行懲罰與製裁,否則會招來所有締約國的反對與報複。現在一些國家動不動就用反傾銷為借口製裁中國,關鍵就在於中國缺乏國際經濟組織的協調與支持,他們可以隨時找你的岔子,卡你的脖子。

搭上最後一班車

跨入世界市場,進入國際經濟大循環,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趨勢。正如鄧小平同誌說的:“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我們曾關起國門,搞了幾十年的經濟建設,趕英超美的大躍進,“觸及靈魂”的“文化大革命”,我們的政治熱情不謂不高,我們的革命決心不謂不大,但我們的經濟不僅沒有得到迅速發展,而且幾次處於瀕臨崩潰的狀態。清王朝200年的閉關鎖國,使中國人民飽受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欺淩與蹂躪。新中國成立後,在經濟方麵30多年的關門主義,又使我們耽誤了許多發展的機遇。在此之際,軍事上的戰敗國日本、聯邦德國一躍成為了經濟上的勝利國,亞洲“四小龍”也在我們身邊騰空而起。

錯過了太陽,不能再錯過月亮。現在,國際經濟正在進行第三次大調整,又一次發展經濟的機遇向我們走來。把握機遇,打開國門,參與“國際大循環”,是中國本世紀發展經濟的最後一班車。

80年代,我國相繼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80年代初,我國就考慮重返關貿總協定。1986年7月,中國正式申請恢複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時過11年,我們雖然還未達到目的,但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卻已形成。

現在,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起來的世界貿易組織,使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其宗旨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給中國帶來五個方麵的好處:

1.可使我國的產品在所有成員國家和地區享有穩定的、無條件的、多邊永久性最惠國待遇。目前我國和一些國家雖然簽訂了一些相互享有最惠國待遇的貿易條約和協定,但大都不是穩定的,如美國,就經常以此要挾中國。另外,由於我國尚未獲得多邊最惠國待遇,出口產品90%局限於北美、港澳和歐洲一些地區,銷往其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產品隻占出口額的10%左右。如果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可以長期享有所有締約國的多邊無條件最惠國待遇,有利於我國的出口貿易。

2.可使我國在發達國家享有製成品出口上的“普惠製”——這一比最惠國優惠的單向優惠關稅製度。因為關貿總協定規定,作為發展中國家,可以享受發達國家特別優惠的低關稅而不必給對方產品減關稅。這一待遇,僅在與美的貿易中,我們就能比現在多獲得20至30億美元的優惠利益。 3.可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特設的機構和程序,公平合理地解決貿易糾紛,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也就是說有了一個講道理和進行爭論的場所,排除一些國家對我們的歧視性限製,能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4.可以掌握世界貿易組織的經濟貿易信息資料,有利於製定正確的外貿政策和策略。貿易組織各成員國實現經濟貿易上的高“透明度”,並且總協定有著眾多的關於各國經濟貿易的情報,我們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

5.可享受參與世界貿易組織各項法則的製定和修改的權力。

但是,甘蔗不會兩頭甜,世上也沒有免費的午餐。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害怕挑戰,我們就將失去機遇。惟一的出路,隻能是利用機遇,迎接挑戰!

這是本世紀末最後一班車,我們別無選擇。

二、幾家歡樂幾家愁

與“狼”共舞,中國會被吃掉嗎?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意識到,中國一旦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將對中國的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工業。人們知道,降低關稅,逐步取消許可證和行政審批手續,取消非關稅壁壘,大量的外國商品,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優質商品,將無任何阻礙,通過敞開的國門長驅直入。中國的市場上那許許多多質量低劣而價格昂貴的商品,還會有立足之地嗎?中國的企業,失去了國家的壟斷保護,將如何生存呢?

目前,中國平均關稅約21%,其中製成品進口關稅更高達91.2%,“複關”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進口關稅平均隻能是15%(發達國家是3.5%—5%)這帶來的第一個衝擊,必然是外國貨的乘虛而入,蜂擁而至。中國民族工業麵臨一場裂穀雪崩的大地震。“震中”將是加工工業、機電工業和汽車工業。顯像管、汽車、計算機、照相機、錄像機、複印機……眾多國產工業品一時尚不具備與“洋貨”分庭抗禮的實力,一旦拆除保護壁壘,必將受到嚴重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