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惡戰,不可避免!
“複關”後,中國麵前的所有障礙與壁壘都消失了,美國政府每年像念緊箍咒一樣念著的“最惠國待遇問題”法力失效了,中國將無條件地享受發達國家給予的最惠國待遇,中國產品將大搖大擺地進入國際市場,從此不再受歧視,受窩囊氣。但與此同時,外國產品也將在中國長驅直入,直插中國民族產業脆弱的腹地。中國民族工業從此與“狼”共舞,機遇與危機同在。
中國的汽車工業在國家的壟斷性保護下一直高枕無憂。上海桑塔納轎車,國外隻賣1萬美金,而國內賣17.8萬元人民幣,夏利轎車,國際市場隻要0.6萬美元,而國內賣8萬元人民幣。差價如此之多,主要就靠100%以上的高關稅擋住了外國車的競爭。一旦關稅降下來,外國車將破門而入,中國的企業將靠什麼去競爭?靠什麼來存在呢?
國產彩卷同樣陷入困境。
樂凱9.6元一盒,柯達20元一盒,這是今天國內市場的價格,進口彩卷征收了120%的關稅。“複關”後,進口彩卷的價格將成倍下降,那麼,國產彩卷還有什麼優勢去競爭市場呢?
我國消費類電子產品至少比國外同類產品價格高出1/3。有人估計,“複關”後,家用電器的下調幅度最大,估計將達50%—80%,這種推測,或許過於誇張,但家電行業麵臨大軍壓境,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目前我國的彩電年生產能力近3600萬台,實際市場容量1500萬台,現在就已有一半生產能力閑置,過去靠100%以上的高稅率擋住了洋貨的衝擊。“複關”後,進口彩電與國產彩電價格相近,中國老百姓不會僅僅為愛國而去挑你的國產彩電買,誰的質量好,誰的價錢便宜,他就會買誰的。彩電廠家能不感到窘迫?
“複關”雖還需時日,但國門之外,“八國聯軍”已兵臨城下,麵對既將開放的中國市場,虎視眈眈。一場經濟貿易戰即將爆發。立馬“關”前,中國的企業不能不感到特別緊張:如何應付這一場關係企業生死存亡的經濟貿易戰?
固然有些幼稚行業與特殊行業,可以由政府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條款進行保護。但是,這種保護也隻是暫時的,若不抓住時間增強實力,三五年的保護期過後,危機依然如故。
“複關”是一次涅槃,有的將在烈火中再生,有的卻將在烈火中灰飛煙滅。等待保護不行;等待死亡,更不行。
未雨綢繆,許多企業已在紛紛動作,策應入關。
家電行業一馬當先。從1996年開始,中國最大的彩電企業長虹公司率先舉起了降價大旗。康佳、TCL、熊貓集團隨之響應。現在,一台29英寸彩電,最低已降到3600元。
中國曾經以278%的關稅來保護汽車工業,但並無效果。現在關稅降到100%,並沒有擠垮汽車工業。中國一汽的“紅旗”又“插”遍全國各地。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所有成員國的計算機硬件進口稅不得超過15%,“複關”後,中國必將有一部分企業經受不了這種殘酷的競爭。“變則生,不變則亡”,長城集團已宣布所有計算機產品降價40%,使之與國外同類產品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聯想集團揚帆“出洋”,外國人來搶中國的市場,他們也去搶外國的市場。現在,聯想集團跨國經營產品已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香港海外分公司每年銷售額就達9億港元。
樂凱也組建了感光材料集團,增強了國際競爭力,開始向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市場進軍。
中國的紡織品出口曾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外貿出口的1/3來自紡織品。但以前許多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利益,對我國紡織品實行進口配額,限製進口數量。烏拉圭回合談判勝利結束後,紡織品將實現自由貿易,中國完全有望成為世界紡織大王。現在,中國僅印染一項,年產可達200億米至300億米,可製作服裝30多億件。“複關”後,讓占世界人口1/5的西方每人穿一件中國衣,也未必沒有可能。
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與風險共存,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也沒有必要憂心忡忡。“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這是中國企業的惟一出路。
洋貨便宜了,國貨要到山上打遊擊?
早在1990年春天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就有過一份驚呼“鬼子進莊了”的提案,聲稱洋貨已達泛濫之勢,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行的、玩的,無一不是洋貨的天下。提案開出的方子,足以使日本等許多國家出了一身冷汗:“45年前,中國人就有了對付‘鬼子進莊’的辦法!”
70年代末期,當中國的大門還隻是打開一絲門縫的時候,“無縫不鑽”的日本人帶著他們曾經大量積壓的錄音機和黑白電視機擠了進來。中國人突然發現,塵封網結的國門外,是一個琳琅滿目、新奇神秘的世界。隨著國門的逐漸打開,中國人不再滿足用灰藍色的布料裹身、不再滿足三兩大米一兩白酒充腹、不再滿足高音喇叭與樣板戲度過漫長的夜晚,折疊傘、化妝品、可口可樂迎合了中國人的新奇感與追求欲。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在中國的企業還在計劃棒的指揮下按計劃繼續生產傻大黑粗的產品之際,洋貨破門而入,很快在中國的大地上泛濫起洶湧大潮。哪裏有路哪裏就有洋車的足跡,哪裏有人哪裏就有洋貨的麵孔。2000元一套的英國鱷魚牌西裝、300元一雙的西德阿迪達斯旅遊鞋,90元一件的格蘭襯衫,40元一雙的耐克布襪子,被許多青年定為“時髦”的標準,腳上穿的、嘴裏嚼的、耳畔聽的、手邊用的一律洋化,連滅蚊子、殺蟑螂也要進口藥。
這一方麵是由於一些消費者畸形的崇洋意識,隻相信外國的月亮圓,隻崇拜外國的東西好;另一方麵也在於國貨確實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許多偽劣假冒商品充斥市場,坑苦了消費者。同樣的東西,洋貨比國貨價格貴了3倍—8倍,國人卻仍然趨之若鶩,許多人認為外國貨性能可靠質量好。
1979年,我國進口總額為97億美元,其中工業製成品為63億美元,占63%,到1997年,進口總額達到1424億美元,增加了22倍,其中工業製成品占了80%。
據有關部門統計,1995年,我國進口轎車2.3萬輛,1996年僅上半年就從德國進口小轎車2萬輛。這顯然還不包括走私轎車,就花了200億美元,等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汽車總投資額的兩倍,可興建10來個第一汽車製造廠。
我國家庭錄像機已達600萬台,基本上是進口貨,耗資約15億美元,而錄像帶70%也是舶來品。我國每年進口電視機與音響設備花費在10億美元以上。
中國是烤煙生產大國,但從1983年開始,每年用於進口“洋煙”的外彙達1億美元,最高峰時達到2.1億美元,還不包括走私進來的500萬件洋煙。洋化妝品基本上占領了中國1/3的化妝品櫃台,每年進口數十億元,光肥皂就有5000多萬美元。
有人歎曰:外國資本主義用飛機大炮沒有占領的地方,如今靠商品占領了。
在中國實行高關稅壁壘與壟斷性保護下,洋貨尚且如此長驅直入,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取消了非關稅壁壘,進口稅率成倍下降,洋貨豈將如決堤的洪水,將中國淹沒?
毋庸諱言,“複關”後,許多洋貨價格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中國的消費者有望買到便宜的洋貨了。彩電、冰箱、照相機、計算機等行業很有可能會被排除在保護範圍之內,進口產品價格基本上將與國產產品的價格相同,中國的消費者,你是買國貨還是洋貨呢?
當然,洋貨不會一下子就全部便宜了。據有關部門透露,在配額、許可證管理上,我國已與美國基本達成的協議是逐漸取消,而汽車、空調、攝像機和碳酸飲料等20多種商品將作為幼稚工業予以保護。
但是,無論如何,這種保護是非常有限的,並且也隻是一種暫時性措施,中國的企業終究將要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不管我們怎樣憤慨,怎樣“痛不欲生”,許多洋貨仍然會以其明顯的價格優勢與質量優勢湧入國門。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香港《中國時報周刊》不無憂慮地告誡,由於進口商品在檔次、款式、功能等方麵的優勢,“複關”後,洋貨會占據中國大中城市相當大一部分市場,國貨則且戰且退,有些恐怕要撤退到不發達地區打“遊擊”了。
中國的企業居然要放棄中國的市場,而退到山上去打遊擊,固然悲壯,但這就是競爭!暫時打幾年遊擊也未必不好,毛澤東也是帶領紅軍從山上打遊擊開始,最後還是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與國民黨反動政府,收複解放了全中國。現在我們在經濟上也來個以退為進,翅膀練硬了,實力強大了,照樣能與洋貨一決雌雄。現在,我們的“章光101毛發再生精”不是風靡全球吧?我們的“長二捆”火箭不是把西方國家的衛星也送上了天嗎?我們的陶瓷、紡織品不是也占領了西方國家許多櫃台嗎?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東方文明的中華民族,在這跨世紀的經濟貿易大戰中,完全有可能再次創造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長虹、康佳、北京、熊貓等國產彩電占領了81. 36%的國內市場;十大暢銷電冰箱,是清一色的國產貨,占領了94.49%的國內市場;國產冰櫃占了99. 21%;海爾、科龍、格力等國產空調占了74. 22%,洗衣機占了82. 92%。
“複關”後,準備長工資也小心失業
曾經有大眾傳媒傳播了一個令中國老百姓興奮不已的信息:“複關”後,每人會加三級工資。
顯然,這是一種誤解。“複關”,隻是給人們提供一個機遇,而不是一份財產繼承書。固然,“複關”後,由於中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中國老百姓的收入也會明顯增加,並且其好處絕不隻是三級工資。
工資長了,部分商品的價格又下降了,以前不敢問津的進口錄像機、攝像機甚至小轎車,也有可能成為中國家庭的尋常物品。
但是,我們也不能高興得太早,洋貨便宜了,但你未必買得起,因為你準備長工資,也要小心失業。在你作為消費者爭先恐後去搶購洋貨時,你所在的生產國貨的企業卻破產了,你也成了失業人員。甘蔗沒有兩頭甜,世上也沒有兩全事。
有人設想了這樣一組鏡頭:“複關”後的某一天,一位很久沒有逛商場的家庭主婦驚喜地發現,夢寐已求的日本大彩電價格已經魔術般掉了下來。當她回家興奮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丈夫的時候,丈夫卻沮喪地對她說:“現在洋貨又多又便宜,我們廠的產品賣不出去,快要倒閉了,現在工資都發不出來了,別說進口彩電,國產的也買不起了。”
這絕不是故弄玄虛。
中國企業將要和有幾百年工業發展史的發達國家企業直接競爭。這是一場起點不同、實力不等、但“勝則存、敗則汰”的規則同一的競爭。我國大多數企業在經營管理、技術設備等方麵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卻不得不上陣展開一場關係生死存亡的對抗。部分實力雄厚、效益好、規模大的企業不但可以堅守陣地,並全殲入境之“敵”,而且也可以直搗黃龍府,打入發達國家市場,但那些本來就經營不善、實力不強、效益不好的企業,自然不堪外國企業的衝擊,不僅城池失守,而且“性命”也將難保。雖然國家會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給予某些保護,但缺乏競爭力的產業,終將被市場淘汰。這就注定了我國必將有一批企業競爭失敗而破產倒閉,一批工人因此而失業。
這或許有些殘酷無情,但我們沒有必要遷怒於“複關”。“複關”,是機遇,也是挑戰,一部分企業將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一部分企業則不堪競爭而破產倒閉,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是經濟規律的必然產物。
據有關部門估計,在“複關”的衝擊下,我國因企業倒閉造成的失業人數,將有4000萬左右。
市場經濟體製下,企業破產是極平常的事,失業也是極平常的事。1990年,在美國,就有6萬家企業破產,加拿大有1.15萬家,日本有1.8萬家。美國每年注冊的75萬家企業中,大部分破產、倒閉或被兼並,5年之後還“活”著的隻有5%。發達國家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同樣要麵臨破產與倒閉的危機。但他們處之泰然,“優勝劣汰”、“生老病死”是自然界鐵一般的規律。讓瀕死的“死”去,“活”的才會“活”得更好。
幾家歡樂幾家愁,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將成為曆史,勞動者的收入將與企業的興衰榮枯緊密聯係在一起。“複關”後,能擋住外國廠商競爭而興旺發展的企業,勞動者收入將大幅度提高,處境艱難的企業,勞動者同樣也會處境艱難,而企業破產了,你就隻能重新等待就業機會。“複關”,不僅對企業是一次生死存亡的衝擊,而且對勞動者也是一次強烈的地震,我們的勞動觀念、工作態度都將有大的轉折。作為一個企業職工,如果不把企業當做自己的生命,這就無異於砸自己的飯碗。“複關”是一把雙刃劍,你可能是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關鍵還是取決於自己。
失業,畢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我國正逐步建立社會保障製度,對失業人員的生活、安置、就業等問題也在考慮作出妥善安排。“複關”後,失業人員並不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但作為每一個企業的職工來說,不想品嚐失業的滋味,你就得與企業站在一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展開一場生死搏鬥。
三、中國,你準備好了嗎?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過去,中國的企業躺在計劃經濟的樹陰下,靠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行政化管理、外彙管製進行壟斷保護,固然使中國的企業免受了國際經濟競爭的衝擊,但長此以往也造成了中國的企業缺乏競爭能力,尤其是國際競爭能力。就如一個長期靠父母牽著走的小孩永遠也不會自己走路。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後,中國的企業將直接麵對廣闊的國際市場。這是一個充滿漩渦與暗流、洶湧澎拜的大海洋,這對於從未經受過國際經濟競爭風浪的中國企業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這也是一個極好的機遇。雖然“複關”可能會給一些缺乏競爭力的行業與企業以致命的打擊,但從長遠來看,它有利於企業素質與競爭力的提高。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勇於迎接新的挑戰,盡快適應新形勢,及時調整企業經營策略,提高產品質量,使自己的產品真正具有國際競爭能力。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工業界受到衝擊是肯定的,包括非歧視貿易原則、關稅保護原則、禁止數量限製等在內的一係列條款,都將使中國在得到相應的益處時,也減弱和縮小對本國產業和市場的保護程度和範圍,特別對幼稚工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但是,“複關”是為了發展對外貿易,既要增加進口,也要增加出口,用市場換技術,有得有失。外國商品更自由地進入中國市場並非壞事,它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可以促進企業的技術改革和經濟發展。我們不能保護落後,不能老是用補貼去扶持那些弱不禁風的產業部門。過去我們用行政手段未能達到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複關”後,中國的企業界被迫重新建立起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要求的運行機製與自我保護機製,參與市場競爭,這也為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格局重組提供了契機。
過去,中國的企業長期處於計劃經濟管理體製和高關稅保護下,企業缺乏市場競爭的壓力,也缺乏科技進步的動力,這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國的汽車工業發展了40年,但建設產量還未達到百萬輛,不如發達國家的一條生產線。“解放一型”卡車一生產就是30年,現在汽車產品的品種中,達到國際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僅占30%左右,技術性能落後了20年—30年。中國有126家汽車總裝廠,有5000多家改裝廠,可這些廠產量的總和還不及日本的6%和美國的9%。這種在扭曲的價格體係及不合理的財政體製下引起的盲目引進和重複建設,到現在還沒有停下來。超額利潤和地方保護主義成為畸形發展的原動力和保護傘。再不讓他們去參加市場競爭,擴大經濟規模,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怎麼能經得起國際大市場的風風雨雨呢?
保護落後是一種非常愚蠢的做法。中國,這個東方的文明古國,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接受世界的挑戰,參與國際的競爭。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是一再為曆史和現實所證明了的。就是在世界首富之國的美國,第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有12萬—13萬人,華人就占了3萬多;在美國機械工程學會各分會擔任主席的,一半以上是華人;美國著名大學的係主任中,1/3是華人或華裔;參與“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高級工程師中,華人占1/3;在美國80所大學中,華人教授就達1500人;在美國“高技術心髒”矽穀裏,華人當經理的就有上百家公司……可以說,是中華炎黃子孫一雙雙青銅般堅毅的手臂共同擎起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現代文明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