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立馬“關”前看世界(3 / 3)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進入國際市場的通道。這將加速我國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軌,使我國的經濟體製與世界經濟結構的大框架相融合,使我國企業早日走向世界經濟大舞台。一些國家的經驗已經預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衝擊波終將轉化為強大的動力,推動著我國經濟更快地騰飛。

挺直腰杆打“洋官司”

雖然我們還沒有參加世界貿易組織,但麵對一些國家無端的反傾銷指責,我們也沒有必要一味地忍讓。

據估計,現在我國因受一些國家的反傾銷製裁,每年損失20億美元。讓人震驚和心痛的是,中國企業不敢應訴。

1993年,歐共體提起自行車反傾銷案,中國幾十家企業被指控,但沒有一家企業出來應訴。結果所有企業都被征收30.6%的反傾銷稅,並且使中國自行車退出歐洲15國的市場。

1996年2月歐共體又指控中國企業向歐洲諸國傾銷鞋子,被指控的企業竟達2000家,出口金額近5億美元,可是對於這樣一起不公平事件,隻有43家企業站出來應訴,僅占被指控企業的3%。

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已經有了較強的競爭力,當遇到反傾銷這一不公平待遇時,我們要勇敢地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事實證明這對我們是有利的。

5年前,歐共體對我國出口的滌綸紗提起反傾銷案。廣州紡織工業進出口公司在中國紡織總會的組織協調下,依據事實向歐共體提出抗議,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洋官司”。從此,廣州每年出口歐共體的滌綸紗節節上升,由原來的300多噸增至現在的2500噸左右,幾乎為原來的7倍。

4年前,美方指控中國彈簧墊圈對美傾銷,十幾家涉訴企業中,僅浙江某廠廠長挺身赴美應訴。結果美商務部對該廠裁決的反傾銷稅遠遠低於其他避訴企業。1996年,美國對中國自行車反傾銷案中,中方政府、企業及有關部門攜手抗辯,雖曆時一年,耗資上百萬美元,但最終以零稅率結案,我方勝訴,維護了企業長遠利益,保住了我國出口市場。同年歐盟對涉及6億美元的中國出口箱包進行反傾銷調查,在中方積極抗辯下,最後除皮製手袋外都已終止調查。此外,在機電產品、五金化工產品的反傾銷案件中,勝訴率也超過50%。

據了解,每當遭到國外反傾銷投訴,多數企業不是積極應戰,而是躲著走,明明是合理合法的出口行為也不應訴力爭。有的心存僥幸,逃避責任,指望其他企業和行業商會去應訴,自己搭順風車;有的嫌應訴費用高不願花“冤枉錢”;更有甚者,玩遊擊戰,哪兒的市場好就往哪兒衝,碰上反傾銷趕緊跑,換個地方再幹,別人應訴獲勝後,它又卷土重來。我國有幾十家公司向美國出口碳化矽,被美國反傾銷後僅有6家應訴,中方勝訴後才1個月,那些躲避風頭的公司又一擁而上,坐享其成。

1997年3月25日,我國出台了《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這既可保護國內企業的正當利益,又可以用來製約國外對我出口產品反傾銷的歧視,同時也對國外產品在中國傾銷作了法律規定。1998年,國家有關部門著手製定“反傾銷、反補貼和產業損害調查製度”,1997年10月16日,中國9大新聞紙廠正式向中國外經貿委及國家經貿委提出對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新聞紙進行反傾銷調查申請。1996年下半年以來,由於進口新聞紙價格平均比國產新聞紙每噸低1000元—1500元,出現了大量進口。1996年新聞紙進口35.6萬噸,而1995年僅4.9萬噸。9大紙廠總市場份額一直保持在80%以上,到1997年已下降到56%,生產能力閑置。而進口紙明顯低於正常價值。1997年國外新聞紙的正常價值是每噸550美元,而銷到中國的是350美元。這次中國企業也勇敢地站出來,反對國外企業在中國的傾銷行為。

中國樂繳“複關費”

從1986年至今,中國在“複關”的道路上已經艱難地跋涉了14年。14年間,經過艱難的談判、協商,我們以書麵和口頭方式,詳盡地解答了締約方向我國提出的3000多個問題,並按關貿總協定及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原則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既有權利,也需要盡義務。首先必須大幅度降低居高不下的關稅,放寬進口限製,開放市場;其次要限製和取消配額、進出口許可證,取消進口調節稅,增強外貿政策的法律化和透明度。一句話,就是要打破封鎖,平等競爭。

中國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首先必須取得世界的信任,取得世界的承認。過去我們實行計劃經濟,用行政手段控製和限製經濟貿易,排斥市場平等競爭,世界各國根本不予承認。以後我們實行計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仍然行政幹預市場。因此,關貿總協定中國工作組對恢複我國地位一事提出一係列問題,第一個就是“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商品經濟體製的精神含義是什麼?”

中共十四大勝利召開,向世界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她明確宣布中國將以市場經濟,作為自己的最新選擇。並強調,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對外貿易多元化,發展外向型經濟。深化外貿體製改革,盡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並符合國際貿易規範的新型外貿體製。

中國政府公開承諾:一旦“複關”,取消出口補貼,逐步降低關稅,逐步取消進口許可證和減少行政幹預。

中國樂繳“複關費”!世界為此對中國充滿信心。

按照關貿總協定壁壘遞減原則,中國明確表示了基本立場:“以關稅減讓作為承諾條件,並因此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待遇。”

中國政府一諾千金!

目前,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約為4. 7%,發展中國家約為15%。關稅的降低使各國在國際競爭中獲得了參與國際貿易必須獲得的發展條件以及獲得世界先進技術的必要政策,進入了國際經濟的大循環中,促進了本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由於曆史的原因,中國的關稅較高。我國簡單平均關稅曾達到42%,另外還有非關稅壁壘。包括30% —40%的進口指令性計劃與指導性計劃,40%的進口產品實行進口許可證。像機電產品,實行特殊進口審批製度,對279種機電產品實行限製,覆蓋全部進口機電產品的50%。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企業,但也無形中在中國與其他各國的貿易交往中築起了一道籬笆,既阻礙了外國商品與先進技術進入中國,同時也限製了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貿易。因此,從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恢複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以來,關稅減讓就成為中國和各締約方談判的重點之一,甚至成為一些國家阻撓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的借口。中國要進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首先就必須自拆籬笆,降低關稅。

我國堅持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就意味著中國的關稅水平至少要降低15%左右。為此,中國從90年代開始多次主動降低關稅。1991年10月,中國政府宣布單方麵削減225項產品的關稅;1992年4月1日起取消了進口調節稅;1992年12月31日,中國再次降低3000多個稅目商品的進口關稅稅率。包括需要長期進口的石油、木材、生鐵、晴綸和大型飛機等,此舉使我國關稅總水平下降7. 3%,占我國稅目總數的53.6%。1993年12月31日,中國宣布,再次調低2898個稅目的商品的關稅稅率,降稅幅度為8.8%,使我國關稅的算術水平將由現在的39.9%降到36.4%。1996年4月1日,我國再次大幅度降稅,稅率降幅達30%,使當時的關稅水平由32%降至23%。

許多中國人或許還不能一下子完全理解國家如此大幅度連續降稅的意義,但世界各國卻對此非常關注。因為關稅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改革的形象與開放的力度。1996年,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上,鄭重地向世界承諾:到2000年,中國的關稅水平將降低到15%。

中國政府一諾千金!

1997年10月1日,中國宣布:自主降低4874種商品的進口稅率,降稅幅度達26%,使中國的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目前的23%降低到17%。這是1992年來我國的第四次大幅度降稅。降稅商品占進口稅目總數的76.9%。其降稅幅度之大、降稅麵之寬為曆次少有。降稅後,農產品的稅率為21. 2%,工業產品為16.4%,石油產品為7.9%。尤其是一些過去的高關稅產品降幅最大。高檔小轎車由120%降為100%,彩電由50%降為45%(大屏幕)和35%(小屏幕),激光唱機由60%降為35%……降稅後我國稅則中的最高稅率降低到100%,稅率在30%以上的稅目個數減少了45%。

這次大幅度降稅,既是表明我國參加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的決心與誠意,也是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措施。降低關稅水平,有利於我國適度增加進口,有利於進口貿易健康、穩步地發展,從長遠看,也有利於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有利於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社會擴大再生產過程,實現有限資源的最佳配置;更有利於引進世界上的先進產品和先進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

從1993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簽字到現在的6年間,中國多次大幅度自動降低關稅,加上這次降稅,關稅降低幅度已達60%。說明中國采取的措施是主動的、積極的。

按照關貿總協定的規範和國際慣例,我國對外貿體製進行過兩次重大改革,1994年1月1日,開始了外貿體製的全麵改革。下放外貿經營權,取消出口補貼,改革外彙管理體製,建立了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和統一規範的外彙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按照關貿總協定的透明度原則,我國公布了47種有關的內部文件,宣布了122個文件停止使用,以便讓外商能直接了解我國的外貿法規。

按照關貿總協定關稅為惟一保護手段原則,我國減少了52%的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出口商品,並保證兩年內取消2/3以上的許可證,並取消了全部進口替代商品的清單,並保證今後不再製定類似清單。

這是一筆不得不繳的“複關費”。中國,毫不猶豫地走向世界貿易組織,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並坦然地向世界支付了這筆“複關費”。

為了換取外國市場,就必須開放國內市場,這是情理中的事。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就必須降低關稅,逐步取消許可證和行政審批手續,取消關稅壁壘。雖然我們將麵臨外國商品的強烈衝擊,但我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也得到了有力保護,為中國企業走向市場提供了機會。

中國經濟經曆了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已初步具備了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實力,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也將是中國實施經濟起飛的重要憑借力量。有位權威人士分析說,關貿總協定103個締約方沒有一個因參加了總協定而垮掉的,因參加總協定,擴展外貿而帶來經濟騰飛的卻不乏其例。同時,沒有參加總協定,也不願意改革經濟體製,因而使政權徹底垮台的,倒是不乏其例。我們不妨回憶一下,改革開放之初,許多人也擔心國門打開,中國的市場將被洋貨占領,中國企業將被外資企業擠垮。可事實上,國門打開後,洋貨大量湧入中國,中國的企業不但沒有被擠垮,反而發展壯大了。開放之初,洋冰箱曾一度風行中國,但幾年後,中國企業奮起反擊,現在國產冰箱占領了94%的市場。彩電也一直是洋貨的天下,而現在買國產彩電已成為國人的第一選擇。個中原因何在呢?國門打開,競爭激烈了,促使中國企業不得不上規模,上檔次,不得不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可以說,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沒有前途。

當然,在大幅度降低關稅之際,一些缺乏思想準備與應變措施的企業將會受到衝擊,甚至會有一些沒有競爭能力的企業被激烈的市場競爭吞噬。這是我們不得不承受的陣痛。如果因此就放棄改革開放,顯然是不可能的。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淘汰一些生產無規模、產品無檔次、競爭無實力的企業,將使我國的經濟結構更趨合理。像現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小型汽車廠、小型紡織廠以及最近一哄而起的VCD廠,不淘汰一批才是不正常的。

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進一步降低關稅總水平,鼓勵進口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

恢複中國締約國地位不但會促進中國的經濟貿易增長,而且也將使多邊貿易體製得到加強。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1993年12月15日晚19時34分,持續7年之久的烏拉圭回合全球貿易談判終於降下帷幕。這是關貿總協定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關稅將因此削減40%。根據協議,將建立的世界貿易組織將使世界貿易秩序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中國作為烏拉圭回合的全麵參加方,在積極參加談判的同時,對我國的外貿政策按談判的要求作了重大調查,並提出了農產品、非農產品和服務貿易等關稅減讓表。中國對談判的成功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個致力於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中國需要參加多邊貿易體製,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強也需要中國的全麵參與。不恢複中國的締約國地位,世界貿易組織的普遍性將具有重大缺陷。早日解決中國“複關”問題,也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共同利益所在。中國期望在烏拉圭回合談判協議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前,正式恢複中國的締約國地位,以便中國更好地全麵履行這項多邊貿易談判協議義務,為全球經貿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既全麵參加了烏拉圭回合的談判,又承諾了義務,不讓中國在最後文件生效前簽署的文件並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創始成員是不公正的。但事實出人意料,由於個別大國以種種借口進行阻撓,中國至今未能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

1999年3月16日,在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閉幕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就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發表了看法:“中國進行恢複關貿總協定的地位和世界貿易組織已經談判了13年,黑頭發都談成了白頭發,該結束這個談判了。現在存在這種機遇。第一,是加入了世貿組織的國家知道沒有中國的參加,世貿組織就沒有代表性,就是忽視了中國這個潛在的最大市場;第二,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積累的經驗,使我們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條件所可能帶來的一些問題提高了監管能力和承受能力。因此,中國也準備作出最大的讓步……隻要雙方從大局出發,從促進國際市場的繁榮和穩定出發,大家都做一點讓步,那麼達成協議是很有希望的。”

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指出:首先,中國對於世貿組織的態度是積極的,我們參加了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全部過程,並簽署了最後的一攬子協議。我們所以采取這樣積極的態度,是由於我們認為世界的貿易和經濟合作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則,否則會引起區域保護主義,甚至會引發貿易衝突,這對誰都不利。其次,中國需要世界貿易組織,但是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沒有中國這個在世界貿易排位上是第十位的國家參加,我看它也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現在有少數成員國認為中國很需要世貿組織,而世貿組織並不太需要中國,我認為這是一個不太正確的看法。再次,我們進入世貿組織,準備承擔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承擔的義務,但同時也要享受應當享受的權利。我們的改革已經大大前進了,這十多年當中,我們雖然還沒有進入世貿組織,但是很多改革已經比原來的承諾發展得更快。我們的改革必須按照預定的目標和計劃一步一步地進行,實踐已經證明這是完全正確的。我們還要繼續按照預定的目標一步步改革。現在談判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我們希望這個問題盡早獲得解決。

不卑不亢,這就是中國的態度!

進入1999年,從江澤民主席和朱鎔基總理分別出訪歐洲和美國的情況來看,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已基本上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共識。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指日可待。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