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心算能力越來越差。
7.做事經常後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來越差。
9.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也感到不解乏。
10.經常頭疼、耳鳴、目眩,檢查也沒有結果。
具有上述1~2項者,則為“黃燈”警告期,目前還不須過度擔心。具有上述3~5項者,則為一次“紅燈”預報期,說明已經具備“過勞死”的征兆。具備6項以上者,為二次“紅燈”危險期,可定為“過勞死”的後備軍。
有危險症狀和因素的人,應立即到醫院檢查或按醫囑改變晚回家、飲酒、吸煙等不良習慣。有“過勞死”因素的人不一定非要吃營養藥或住院,而要重建或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總之,白天努力工作,晚上下班就回家,充分休息並適當吃些營養品,是防止“過勞死”和保持健康的最好辦法。
常見疾病重點防治
1.重點養肝人到中年,肝髒容易鬧毛病,特別是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對中年人的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人到中年要善於護肝。
許多中年人在體檢時查不出什麼大毛病,但卻常有如下困擾:越來越經常地感覺疲憊不堪,甚至一覺醒來還是全身倦怠;有時好像是腸胃不適,腹脹腹疼;食欲不振,麵對山珍海味也沒有胃口;累了或氣候變化,肝區隱隱作痛等。這時候,就應考慮肝髒是不是出問題了。
肝髒是人體重要的消化、代謝和解毒器官,肝髒不僅將日常食物代謝組合成人體所需的營養,同時也會將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分解轉化掉。而人到中年,係統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肝髒也到了容易出毛病的時候。臨床統計數字顯示,我國30~60歲的中青年男性中,有1/4被確診患有脂肪肝,這對中年人的健康構成相當大的威脅。尤其是營養過剩導致的中年肥胖性脂肪肝,近些年發病率大幅上升,令人警醒。
所謂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髒內異常堆積。過多的脂肪堆積於肝髒,使肝內血氧供應和代謝產生障礙,造成肝細胞腫脹、變性、壞死及炎症浸潤,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有資料顯示,約有25%的人可因肥胖、酗酒、糖尿病、藥物肝損害和急慢性肝炎等引發脂肪肝。
脂肪肝雖說是一種良性病變,但其纖維化的發生率高達25%,且約1.5%~8%的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脂肪肝一旦發展到肝纖維化乃至肝硬化,輕則全身倦怠、腹脹腹疼、食欲不振、肝區不適、肝功能異常,重則出現蜘蛛痣、腹水、消化道出血,個別患者還會發生脂肪性栓塞,或暴發肝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另外,脂肪肝患者並發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倍。
目前臨床還沒有從根本上治愈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辦法,惟一的辦法就是加強對肝髒的保護與調養。
首先保證營養要充足齊全。肝細胞對多種營養素的缺乏十分敏感,尤其是優質蛋白、糖和維生素C的缺乏,會引起肝細胞的損害。所以,中年人應該滿足優質蛋白、糖和多種維生素的需要。日常生活中,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的瘦肉或魚類、蛋類、乳類,還可以多吃些大豆製品。
其次要講究飲食衛生。病毒性肝炎也是中年人的多發病,中年人一旦患上此病,病程長,比青年人更易變成慢性病。因此,中年人更應該講究飲食衛生,不吃不潔淨的食物,堅持飯前便後洗手,不到食品衛生差的飯店就餐,不可食用黴變的糧食、花生。
再次是不要多食美味,不要貪杯好酒。人到中年,由於活動量少,以及內分泌的變化,容易發胖。肥胖後,脂肪易在肝髒積蓄,形成脂肪肝。因此,中年人不要貪吃美味佳肴,時刻注意預防肥胖,身體已超重者尤應注意適當減少總熱量的攝入。而酒精是肝髒的死對頭,長期大量飲酒,酒精可損害肝細胞,導致肝硬化。因此,中年人必須改掉酗酒的壞習慣。
專家告誡,一旦發現輕度脂肪肝,首先要分析病因並予以根除,例如開闊心胸、平衡膳食、運動、戒酒、慎用藥、少接觸化學毒物等等。如確診為脂肪肝,專家建議選擇服用無毒副作用的多肽類生物製品。
2.小心保腰
腰腿痛占中老年發病人群的60%左右。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機體的老化,人的脊柱也會逐漸地磨損、老化,從而發生一係列病理變化。我們常說的腰痛隻是一種症狀,還不是一種病。它由兩種情況導致:一種是由於中老年退行性病變引起的腰肌勞損、腰椎間盤小關節勞損引發;另一種是因神經受到壓迫引起的腰腿痛及活動受限,如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等。引起這兩大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現代人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特別是生活條件的改善及交通、資訊的發達,使人們坐在辦公室甚至家裏就可了解世間發生的一切。由於長期坐著工作,缺乏體力勞動,使腰部肌肉因長期受力得不到鍛煉,而出現肌肉力量的退化。人的腰椎的穩定,90%的力量來自肌肉,如果肌肉力量下降,腰椎勢必要起承重作用,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腰椎骨質增生和退變。若椎間盤、黃韌帶變性、增生或突出壓迫神經後,還會引起坐骨神經痛,輕則病人反複出現腰痛,下肢放射痛及腿部肌肉無力,皮膚麻木;重則會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出現嚴重的肢體障礙、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在床。病程慢性而反複遷延,目前在治療上隻有服止痛藥以緩解症狀,但治標並不治本。如果不解決肌肉力量退化這一致病原因,盡管實施再多再複雜的治療,也都不會有理想的效果,因此,預防此病比治療更重要。
專家建議:一是要改變不良的工作及生活方式,越忙越是要鍛煉。開會時間長時,中途最好抽空活動活動;打麻將、上網等不要時間過長,切莫通宵“戀戰”。二是長期坐在辦公室工作的人要堅持進行體育鍛煉,在做全身運動的同時,特別要做些背部伸展、俯臥撐、仰臥起坐等腰背運動,放鬆腰背部,鍛煉腰背肌。
3.認真護眼
人到中年,由於眼睛較其他器官更敏感,歲月給眼睛帶來的變化也就更突出。而科學的愛護眼睛,將使您擁有一雙健康、明亮的眼睛。
避免眼睛直接暴露於強光下。人到中年,晶狀體開始老化,過多紫外線照射是加重晶體老化的殺手。因此,如果在盛夏陽光強烈的時間段外出,一定要攜帶防護工具,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遮陽鏡等,以減少光線對晶體及視網膜的傷害。注意藥物對眼睛的副作用。人到中年,身體可能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病變,在治療這些病的同時要注意藥物對眼睛的損傷。如應用激素過程中發生眼前暗影、視物變小,應請眼科醫生檢查眼底,防止發生中心性漿液視網膜炎。還有些藥物長期應用可導致晶體渾濁,發生白內障,如治療心髒病的乙胺碘伏酮等,臨床應用時也要注意眼睛的變化。
定期作眼科檢查。許多中年人易患的全身性疾病,往往與眼病有著密切的聯係,如高血壓與球結膜出血及眼底出血,腦血栓與視網膜血管栓塞,糖尿病與眼球運動障礙及白內障,腎病與視網膜滲出,甲亢與眼球突出等。它們常互為因果,互相影響,診斷和治療時應雙管齊下。
適時配戴合適的眼鏡。人到45歲左右時由於眼的調節功能減退,視近物時發生疲勞、視物模糊。原有高度近視者視近物時需要重新配鏡,原來沒有近視、遠視的人視近物時需配戴老花鏡。
4.嗬護前列腺
“刮風眼流淚,撒尿滴濕鞋”,這是人們形象地比喻中老年男性的兩句順口溜。男性過了不惑之年,都會程度不同地出現排尿無力、尿線變細、射程不遠、夜尿增多、尿後滴瀝等症狀,有的甚至會逐漸發展到根本排不出尿即尿瀦留,所以如此,罪魁禍首就是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是男性最大的附性器官,位置在膀胱和尿道交界處,環繞著膀胱的出口,其主要功能是生成前列腺液。前列腺液是男子精液的重要組成成分,包括蛋白、脂類、無機鹽、精胺、膽固醇等。精液中除了精子以外的液體成分中,大部分是前列腺生成的前列腺液。與人體許多組織器官不同,前列腺在人的一生中不斷生長變化。青春期前一般隻有杏仁大小,性成熟期增長到板栗大小,在整個青壯年時期一般變化不大。中年之後,前列腺開始迅速增大,到老年甚至可以長成鵝蛋大小。男子的尿道從前列腺中央穿過,增大後的前列腺使尿道受到壓迫和阻塞,給排尿帶來困難,嚴重時還會發生急性尿瀦留,這就是臨床上所謂的前列腺增生症或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增生常有下列症狀:一是排尿次數增多。這主要是因為尿道受增生的前列腺壓迫,每次排尿都不能將膀胱裏的尿液完全排幹淨,實際上等於縮小了膀胱的容量,導致排尿時間間隔縮短;二是排尿遲緩、無力,好半天才能排出尿液,尿線變細、分叉,沒有衝力,尿流速度變慢,射程變短,甚至滴瀝到鞋上和褲子上;三是夜間尿失禁,入睡後,膀胱內積存大量尿液,膀胱內壓力升高,尿液就會自動溢出;四是如果前列腺肥大造成膀胱炎、結石等情況,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嚴重者則會出現急性尿瀦留,尿液完全無法排出。
預防前列腺增生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排尿障礙,提高中老年男性的生活質量,是醫學家們多少年來夢寐以求探索解決的科學命題。由於人們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尚未徹底了解,目前尚未找到最好的預防辦法。但多數科學家認為,加強自我保健,對於減緩前列腺增生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排尿障礙有重要作用。保健做得好,既可鞏固治療效果,又可避免病情加重和急性尿瀦留的發生。
飲食保健:首先,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者為佳,多吃蔬菜水果和南瓜籽、花生米、杏仁等含鋅食物,少食辛辣刺激的東西,戒酒,以減少前列腺充血的機會。其次,要養成多飲水習慣,不能因為排尿不暢而忌飲水,飲水過少不但會引起脫水,也不利排尿對尿路的衝洗作用,還容易導致尿液濃縮而形成結石。
心理保健: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思惱怒,切忌過度勞累。
運動保健:適度進行體育活動,如慢跑、快走、仰臥起坐等,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並可改善前列腺局部的血液循環。經常做康複體操,加強會陰、直腸、膀胱、尿道部位肌肉功能,有助排尿。騎自行車的時間不要太長,防止自行車座長久壓迫前列腺部位而加重病情。對於性生活,既不縱欲,亦不禁欲,可根據年齡和健康狀況而定。
護理保健:一要防止受寒,秋末至初春,天氣變化無常,寒冷往往會使病情加重。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防寒,預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二是不可憋尿,憋尿會造成膀胱過度充盈,使膀胱逼尿肌張力減弱,排尿發生困難,誘發急性尿瀦留。三是如有排尿不暢現象,可采取下腹部按摩或熱敷方法幫助解決或者聽流水聲也能促進排尿。
許多人認為前列腺增生症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見疾病,並且又是非致命性疾病,因此不予重視。這是非常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患前列腺增生後,症狀不明顯時,可以不加治療,但要密切觀察,如有症狀,則應及時就醫。如果放任疾病發展,其直接後果是排尿困難和尿瀦留,影響生活和工作。其間接後果或稱並發症則有血尿、膀胱結石、泌尿係感染、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症,嚴重則危及生命。一般而言,患病早期、症狀較輕或症狀較重而身體一般條件較差者,多選用藥物治療。病程較長、症狀較重、藥物治療無效而身體一般條件較好者,可選擇手術治療。
平靜度過更年期
女性大約到40歲左右,生理上便會逐漸進入一個新的轉折時期,醫學上稱之為“更年期”。這時,隨著卵巢功能的逐漸衰退,女性體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也會逐漸減少乃至消失。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女性體內有400多個部位的組織和器官有雌激素的受體,其生理功能直接受到激素分泌量的影響。隨著更年期的到來和持續,上述這些組織和器官會逐漸失去雌激素的支持,人體也會相應產生一係列的變化。如果表現在神經係統,女性便會在絕經期前出現情緒上的大幅度波動,例如易激動、易流淚、焦慮、消沉、抑鬱、多疑、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雌激素的分泌減少還會造成更年期婦女生殖器官粘膜變薄,並由此影響到夫妻性生活的和諧與完美。在更年期階段,女性的體力、精力和社會適應性也都會有所降低,若再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便會使有些中老年女性對生活失去興趣,對自身失去信心,重者甚至會產生思維和語言分離等嚴重精神症狀,不但給本人和家庭帶來痛苦與不幸,進而還會影響到工作甚至社會安定性。
婦女更年期一般發生在45~55歲之間,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絕經或幾個月才來一次月經,而且月經量通常很少。女性卵巢功能日漸衰退,雌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更年期的主要原因。正像有人把女性比做花瓣,雌激素是甘甜的露水那樣,女性的一生都離不開它。盡管女性絕經本身不是病,但卻可能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帶來許多疾病。
一個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現象是,近幾年來,早發絕經的婦女明顯增多了,而且伴有更年期綜合征的人也多了起來。醫學專家研究認為,如果某位婦女在45歲之前就絕經了,那就可以認為她的更年期提前了。北京市婦產醫院和北京市婦幼保健院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北京地區女性平均自然絕經年齡為48.41歲,這比20年前提前了2.02歲。此次通過對七千多名40~65歲的婦女調查得出的數據還顯示,女性絕經年齡除了與遺傳因素、婚育史有關外,還與生育後是否母乳喂養有關,哺乳時間越長的婦女絕經越晚。此外,生活方式也與婦女的絕經年齡有直接關係。研究表明,常喝牛奶、食魚、蝦等膽固醇和鈣攝入量較多、經常鍛煉身體的女性絕經年齡較晚,而主動吸煙或被動吸煙的婦女絕經較早。
天津市婦聯近日提供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30~40歲的白領女性中,27%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隱性更年期現象。她們自訴身心疲憊、體重攀升、煩躁失眠、皮膚幹燥、發色枯黃、月經紊亂等,嚴重影響自己與家人的生活與工作。在婦科門診,這種受到更年期過早侵襲的女性已占到門診量的20%左右。臨床統計發現,知識層次越高、性格越內向、生活條件越優裕的女性,更年期往往開始得越早,症狀也越明顯。尤其是性格較封閉或生活較富裕的女性,往往對生活的要求更高,想得越多,心理上的陰影就會影響到內分泌的變化。而在出現了更年期的症狀後,大多數知識女性以為是工作太累了,休息一會就能好,有的則諱疾忌醫或是由於工作太忙而沒有就醫,隻有31%的女性直接去婦科就診,這個比例遠低於從事體力勞動的女性。實際上,如果求醫得門,卵巢早衰可以延緩,更年期可以延後。
為什麼會出現更年期提前的現象呢?這主要是由於病人的卵巢功能過早衰退,從而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過低引起的。一些專家認為,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可能會導致婦女的卵巢功能過早衰退,而使更年期提前:一是長期口服或外用雌激素類避孕藥物;二是長期營養不良,患有貧血和出現過於消瘦等症狀;三是長期精神抑鬱;四是長期的工作壓力和勞累過度;五是長期沒有性生活。因此,要防止更年期提前,就必須針對以上幾個方麵的原因做到:采用避孕方法時,應幾種方法交替使用,並盡量采用放置節育環或戴避孕套等措施;注意合理營養,適量吃一些含動物脂肪的食物;經常保持心情愉快,樂觀開朗;平時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避免緊張、勞累過度;維持正常的夫妻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