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婚姻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人到中年後,如果還沒有理順夫妻關係,經常爭吵不斷,就要麵臨著家庭危機,處在離也難、不離也難的夾縫之中。離,舍不得孩子,還要分割財產,且不知能否再找到合適的;不離,終日陷在苦惱、爭吵中,心裏像被小蟲子在日日噬咬。實在忍不了了,便一咬牙,一跺腳:離!
然而,雖然現在離婚是很容易的事情,但絕對不是輕鬆的事情,更不是浪漫的事情。許多人在離婚時被財產分割、子女撫養弄得心力交瘁,同時還要經受一番刻骨銘心的內心失落、情感撕裂的感覺。因此,中國人對於離婚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那就是“鬧離婚”——鬧得雞犬不寧,鬧得天翻地覆,鬧得精疲力竭。顯然離婚不見得就能輕鬆,就能夠解脫。
與年輕人乃至老年人的離婚相比,中年人離婚,代價最為慘重。它讓人在最需要攜手奮鬥的階段,忽然失去了另外一雙手,心理傷害和實際喪失都很大;它還影響到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更有,辛苦十數年,已經積累有型的家庭財產麵臨分割。
毫無疑問,中年人離婚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比青年人要大得多。中年人承擔著社會的大部分工作,他們是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出現婚姻危機,無形中會給社會帶來各種隱性問題。另外,由於中年人的離婚涉及到子女、財產等更多問題,帶來的麻煩也更大,子女的撫養權會引起糾紛,現在普遍存在的分期貸款購房、買車等,也給分割財產帶來了麻煩,一旦出現糾葛,他們更容易對簿公堂。在中年人的離婚糾紛中最難處理的,莫過於財產的分割了。現在,“共同財產”的界定非常困難,因為出現了許多從前沒有的新種類和新情況——夫妻共同財產已從以往單純的金錢和實物發展到股票、房地產、保險收益、彩票收益、商業實體、知識產權等等有形或無形的各類財產,種類繁多,而且財產數額越來越大,來源越來越複雜。
其次,損害賠償也難實現。新《婚姻法》規定:離婚時“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但由於該法嚴格規定離婚時損害賠償發生的四種情形,即“重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的;遺棄、虐待家庭成員的”,實際生活中,許多當事人很難就對方的這些行為充分舉證,結果賠償請求得不到法院支持。如果對方處於秘密婚外同居狀態,或是實施程度較輕的家庭暴力,當事人舉證更是難上加難。統計顯示,盡管一方要求有過錯方賠償精神損失的案件較多,但最終得到法院支持的隻有20%。
許多人把離婚當做解脫。確實,如果是無愛的婚姻、死亡的婚姻,離婚還真能讓人有一種解脫後的輕鬆之感。但是,對於相濡以沫幾十年的中年夫妻來說,離婚畢竟是一個打擊,它給中年的男人和女人都將帶來較大的痛苦。這是許多中年夫妻在離婚前始料不及的。
有人認為,婚姻的危機對於女人的打擊最大。由於男女社會分工各有側重,使得他們對生活壓力的承受能力也存在差別。男人為事業而活,女人為婚姻、為家庭而生,這雖然不是絕對的,但也不無一點道理。最近,瑞典一項研究結果就指出,來自婚姻的壓力可能損害女性的心髒。研究人員在對大約300名曾經心髒病發作或出現劇烈胸痛的女性進行研究後發現,與婚姻較幸福的女性相比,那些婚姻為她們帶來沉重壓力的婦女所麵臨的潛在心髒病風險是前者的3倍。研究人員在這些婦女遭遇第一次心髒毛病後便連續對她們追蹤觀察了5年,結果發現,她們即使考慮了如年紀、吸煙、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傳統上的危險因子,婚姻上的沉重壓力仍舊會增加心髒病一再發作的風險。另外有項研究則指出,婚姻衝突會使女性的荷爾蒙分泌,但男人卻不會出現如此現象。研究人員講,婚姻壓力有可能對心髒造成長期或短期性的傷害,而這兩者皆會導致心髒病並誘發心髒病發作等。
而有意思的是,有社會學家曾對150對剛剛離婚和已離婚12年的男女做過調查,結果卻與之有所不同。他們認為,離婚對男人的打擊更大。在他們調查的150名男人中,有7人自殺,3人入獄。英國的科學家發現,離婚的男人年輕力壯時死亡的概率比女人高76%。德國許多男人在離婚10個月後又找到了新的生活伴侶,但是不結婚。16%接受調查的男人說,離婚是他們非常後悔的一個錯誤。
有家報紙就離婚後是男人最痛苦還是女人最痛苦進行討論,為此向我約稿,我寫的稿子標題是《男人女人都痛苦》。其實,離婚無論是對男人還是對女人,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非得去爭一個高低來。一紙公文,一本綠皮證書,宣告了以往契約的完結,原夫妻雙方人身關係的解除。然而,親手組建又親手撕碎了的婚姻,仍像夢魔似的纏繞不去,過慣了的家庭生活,又像看不見的大氣層,經常影響人的情緒,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他們對現實的態度。此類離婚後遺症,沉重的、無形的心理創傷,很難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這也就是說,不幸的大門在身後關閉了,希望的大門不見得馬上就會在你前麵洞開。
根據國外有關機構的追蹤觀察,一部分人離婚後有能力及時調整自己,另一部分人卻需要花費14~15年的時間來醫治離婚帶來的巨大創傷,在一些人的心裏,創傷甚至會跟隨他們的一生。而生命卻是短暫的,任何人無權糟蹋、慢待生命。於是,他們一邊舔幹淨身上的傷口,一邊又在爭取新的機會。既渴望幸福,又對生活戰戰兢兢。這種對愛情既想又怕的心情,不是外人能夠體會的。他們的再婚征程上,平添了許多初婚者不曾有的煩惱和人生況味。
有離異史的人在接觸新的伴侶候選者時,往往有一個特殊的內容——“痛說革命家史”。他們不光說自己,還探始溯源,疑竇重重,極力想搞清楚對方為什麼會鬧到離婚這一步。無疑,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是一個不會引起愉快的話題。它對雙方都是傷疤,怕對方揭開自己的傷疤,自己又想窺探對方的傷疤。其實,麵對名存實亡的婚姻現實,產生了自覺的離婚心理,對於任何人都是名正言順的,不論男女。離異的雙方大多本無對錯之分,無從判定誰是勝利者,誰是失敗者,都是,又都不是。為了先聲奪人,某些人一上來就把前妻或前夫臭罵一通,大加撻伐,嚴厲聲討,表明自己是如何正確,如何受委屈。這樣做反易招致他人反感,對方會由彼及此地聯想,生怕以後發生衝突時此君故伎重演,先就有了提防。心想:他(她)愛人為什麼跟他(她)離,沒毛病能離嗎?好男人(女人)都沒離婚呢!恰恰忘了自己也是有“前科”的人。在現今不再鄙夷離婚的社會氛圍中,當事人自己反倒自慚形穢起來,不啻給新的生活投下了陰影。
另外,與初婚者不同,兩個欲再婚的中年人碰到一起的時候,不光帶來了各自的氣質、思維、習性、親朋,還帶來了子女、財產、身份和社會地位等等。需要顧及的麵太多,接觸點太多,客觀的因素太多,疊床架屋,紛紜雜錯,都不能不顧,顧來顧去,本應處於主導地位的主觀情感反倒退其次要了。
過去的大門是不肯輕易關上的。婚姻關係的麻煩,就在於它並非隻是夫妻雙方撒手之後就能了結幹淨的事情,尤其是在養老育小縱向結構的中國家庭。不管是怎樣的分手,有一點是明白無誤的——家庭解體最直接的受害者是無辜的孩子們。正所謂:哪吒鬧海,魚蝦遭殃。子女,一般被認為是維係、鞏固及加深夫妻感情的天然紐帶,在婚姻關係上起著準決定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當婚姻關係已不複存在,孩子在父親或母親再婚時仍然可以起到準決定性作用。
牛護犢,人愛子,本是天性,當母親的自是更勝一籌。離異後,不少女性與子女相依為命,給予孩子雙倍的疼愛,生怕再給孩子帶來不測。她們整日忙於上班、帶孩子,也並不特別意識到再組家庭的迫切。待兒女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朋友群,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開始頂門立戶,母親們方在一夜之間頓覺自己的孤獨、寂寞,餘生無依。此時,反觀自身,紅顏已逝,馬齒徒增,條件遠不如從前,在競爭中又添了幾分無奈,悔之莫及。
男士一般不願意對方身邊帶孩子,其容忍度大者也隻限於女孩,除了女孩多數較柔順、通情理,還有人依據弗洛伊德學說,認為父親與女兒天生好相處。故此,眾多征婚啟事上都不難看到以下的字眼:“如對方身邊有子女,最好是女孩。”某男士原先也是這一觀點的持有者,可是當他遇到一位中年女士一見傾心後,早先的顧忌都拋到爪哇國去了。這回不但沒一點思想障礙,還主動接近對方的男孩,想對人家施以父愛。怎料,男孩的父母怕孩子受傷害,離異之事始終瞞著他。蒙在鼓裏的孩子平白受到一位“叔叔”不可理喻的關照,自然心生反感、厭惡,此“叔叔”成了最不受歡迎的人。跟孩子連為一體的母親見狀,二話不說,斬斷了情絲。她絕不會犧牲孩子的利益去接納一個感情尚不到位的人。人在年輕時擇偶,可以全然不顧父母之命、長輩之言,與家庭鬧翻的也不鮮見。而中年人再婚時,卻每每對自己的孩子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孩子成了他們選擇愛情與婚姻時的重要砝碼。
經受幾番挫敗之後,某些離婚者會作出返回過去生活的決定。在他們看來,既然不管是遇到誰,都躲不過磨合——裂痕——再磨合的過程,還不如跟熟門熟路的廝磨。也不排除某些原夫妻前情未泯,強似半道殺出的陌路人。這樣,找來找去又回歸到原出發點,雖然他們殘留的感情不一定有多深,可是彼此終究分不開。就像一塊石頭在手裏把玩,磨得很光很亮,其實拿到街上一錢不值,十年二十年後丟了,在誰心理上都會造成極大痛苦。女性或許更熱衷於戀舊。她們更想破鏡重圓,保留一個原汁原味的家,讓孩子享受“原裝”父母的愛撫,重獲一種物歸原主的踏實。為此,甚至不計曾被她開除出局的男人的種種不是。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倘若對方不願吃回頭草,難免要把她們逼上進退兩難的境地。
好景已去,良辰不再,步入中年的人無不腳步匆匆,何況是一個無家之人。他們在遭遇情感之時,通常耐不住性子,想速戰速決,不能忍受拉鋸戰的曠日持久。然而,感情可是說來就來的?就大多數人而言,離異後需要用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複愛情所需要的那種新鮮感,英國哲學家羅素用了整整9年。曆經了一次家庭地震,餘悸尚在,多數人都十分珍惜重組家庭的機會,指望著白頭偕老,一好百好。可是,沒準太珍惜了,太謹慎了,同樣不知如何動作,心想而事不成。到了中年這個階段,有了幾許閱曆,多了幾分矜持,少了幾分坦率。而情感不是客觀條件的簡單對比、相加,它的建立需要鬆弛,需要碰撞,需要彼此“放電”。有人過分小心,患得患失,稍有嫌隙便神經兮兮,趕緊刹車。一般來說,放棄總是比建設來得容易。這裏,老練恰是激情的大敵。即如年輕時一有靈感下筆就寫,文章雖不免幼稚,卻虎虎有生氣。到了一定歲數,特想寫出適合自己身份、水平的文章,反複斟酌,反而寫不出來了。人到中年,性情、氣質已經定型,難以更改,不像年輕時可塑性強。心理學家們的分析表明,單身獨處的生活很容易使人自私、固執和不願遷就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兩個人邂逅旅途,如果一方或雙方硬是要去改變對方,肯定也是處處碰壁。
當然,離婚後的中年人也少矯情,多務實,更善解人意,更具容人的雅量。加上明確的社會定位,一定的文化修養,成熟的人生經驗,隻要揚長避短,不難去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情的信條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人,再婚的中年人同樣有理由而且能夠收獲自己的幸福。但從總體上看,中年離婚,畢竟給自己的生活投下了一道陰影,其婚後的生活調整麵臨著許多的困難。
有這樣一個實例。在江西某單位工作的馬先生今年45歲,數年前,他的愛人劉女士與一個有婦之夫卷入了一場婚外情。馬先生最終選擇了離婚,女兒也交由劉女士撫養。一段時間過後,他備感獨身生活的孤寂。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先生和蔡女士相識了。蔡女士今年40歲,是南昌一家商場的營業員。她也曾經經曆了一段痛苦的婚姻。由於無法忍受丈夫動輒施以拳腳,她被迫走上了離婚的道路。如今,蔡女士和還在讀書的兒子相依為命。
經過一段日子的接觸,馬先生和蔡女士彼此都很有好感。然而最終,他們還是沒有重新走進婚姻的殿堂。馬先生不無傷感地說:“我和她在婚姻上都受過傷害,大家對再婚都很慎重。她的前夫知道我們來往後,經常來騷擾她,這讓她有些猶豫。而我覺得她什麼都好,就是帶著兒子不太好。這個兒子畢竟是她與前夫生的。唉,諸多的因素吧,我們很難走到一塊。”
馬先生其實有過與前妻複婚的機會。有一次,前妻劉女士來找他,說原先那個有婦之夫騙了她,她希望重新回到馬先生身邊。馬先生當場就拒絕了。他忿恨不平地說:“我無法忘記她給我帶來的傷害。再說重新湊合在一起,感情也大不如從前了。”
如今,馬先生依然孤身一人。他痛苦地說:“我最掛念的還是我的女兒。由於我拒絕複婚,前妻斷絕了女兒與我的一切聯係。我不知道女兒現在怎麼樣了,估計快大學畢業了吧。”
馬先生沒有想到,離過婚之後,居然還有這麼多苦惱事。
許多中年朋友離異後,都有過與馬先生、蔡女士類似的擇偶經曆。江西某婚姻中介機構的負責人塗一平評價說:“離婚了,並不見得就解脫了。”他認為,“中年男女剛解除婚姻關係的時候可能感覺很舒服。不過幾個月之後,許多人都會有失落感,於是紛紛跑到婚姻介紹所來了。這種情況我碰到的特別多。”
塗一平還特別提醒說,與中年男性相比,中年女性離婚後所麵臨的困難更多。他擔憂地說:“中年男人離婚後再婚的較少,同居的較多。而中年女人離婚後往往處境艱難,要麵對許多壓力。由於年齡原因,她們的擇偶範圍非常有限,許多人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獨身的道路。以35歲至40歲左右的離婚女性為例,她們一般想找40來歲的男性為伴侶。而這一年齡段的男性往往可以選擇更年輕的女性。根據我所在的婚姻介紹所的統計,中年女性離婚後再次找到伴侶的成功率還不到5%。”
許多中年人把離婚當做開始一段新生活的必然選擇。然而,大量的事實卻說明,離婚了,並不見得就解脫了。小心地嗬護婚姻,才是保證婚姻美滿與家庭幸福的最佳選擇。
二、脆弱的婚姻
相愛容易相處難
錢鍾書在《圍城》中有句調侃的話:“老實說,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之後,你總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那種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本相全收斂起來,到結婚還沒有彼此認清,倒是老式婚姻幹脆,索性結婚以前,誰也不認得誰。”
當然,這是錢先生的調侃,不過,在錢先生的幽默之中,我們也了解到了一個婚姻的真諦,那就是相愛容易相處難。戀愛的時候,雙方都把自己的弱點和毛病掩蓋起來。這不是虛偽,而是一種本能。再說,沒有生活在一起,許多弱點和毛病也沒有機會暴露。因此,戀愛中的男女看什麼都是美的。那時候,情竇初開,一切都是新鮮的,有吸引力的,就像騎馬馳騁於花園。玫瑰,隻看到它的豔,沒估計它有刺!櫻花,隻讚歎它的盛,沒考慮它的短暫!水蓮,隻留戀於它的美,沒追思到它根部的淤泥!總之,對異性出於本能的需求,情感往往掩蓋了理智,最後,騎到哪裏,馬停哪裏,這是姻緣,也是巧合。幾年或幾個月後,可能是終身有托,也可能是一生遺憾!
戀愛是盲目的,婚姻卻是現實的。戀愛時,隻想像婚姻的美好和浪漫,獨獨沒有想到婚姻的現實性,沒有想到婚姻和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吃喝拉撒有什麼關係。然而現實就是現實,當你走進婚姻的圍城,才知道婚姻裏除了愛情,更多的是一日三餐、衣食住行。並且,結婚以後,雙方天天生活在一起,才會感受到真實的彼此,對方身上的毛病與缺點就充分暴露出來了,這時產生一些摩擦磕碰在所難免。如果雙方都能比較正確地對待,逐漸適應婚後的生活,則會柳暗花明,重歸於好;如果雙方的支配欲都比較強,都要求對方適應自己,自身卻從不“妥協”,這就會讓“不適應”的裂痕慢慢擴大,重則導致新組建的家庭早早破裂。心理學家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婚後適應不良”。
許多人以為,“婚後適應不良”最容易發生在剛剛結婚後不久,其實不然。新婚燕爾,雙方都還保持著一股戀愛時的激情,雖然也有矛盾,也有爭吵,但大都是床頭吵架床尾和,一般來說還不會達到危及婚姻穩定的程度。
真正最危險的時候,是結婚幾年後。此時雙方的新鮮感少了,吸引力低了,加上生活瑣事多了,因此矛盾就多了,如果不注意協調,便會發生婚姻危機。以前婚姻中有一個流行詞“七年之癢”,意思是一對夫妻在婚後的第7個年頭,婚姻關係最容易出現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