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七年之癢”隻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事實上,結婚5~25年這個期間,都是容易發生婚姻危機的時間。此時的夫妻正好進入中年時期,他們要在家庭生活中既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又要扮演父親或母親的角色。此時,如果對於理家的技術、子女的養育、婆媳的相處及家計安排等方麵的知識比較缺乏,加上夫妻雙方思想格格不入,情感互不交流,認識上也存在差距,很少有靈肉交融的性生活,便會出現矛盾迭出的現象,由此容易導致感情破裂,直至分道揚鑣。
另外,當夫妻倆進入中年期時,一般來說子女都已長大,有的離開家門去外地求學、工作,有的則成家以後自立門戶。因此一些中年夫婦就得單獨生活,互相依賴著過日子。對家庭關係的這種變化,如果夫妻本來就很親密,便能及時達到成功的適應。倘若做妻子的覺得自己為了料理家務、照顧老人而犧牲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或是因丈夫的收入少,家庭經濟拮據而埋怨丈夫無能,這就容易導致中年夫婦的矛盾。同時,如果做丈夫的在事業上、人際關係等方麵發生挫折而不愉快,一回到家裏就向妻子發泄,這通常也是導致中年夫妻關係緊張,以致離婚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年夫妻婚姻適應不良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夫妻之間由於長期對立、紛爭,會使身心健康遭受長期持續的損害;更嚴重的是,家庭內部無休止的爭吵與衝突,危機四伏的爆炸氣氛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隱傷,對孩子的性情及整個精神生活都是一種災難。離婚是夫妻婚姻適應不良的一種不幸結局,但離婚後的現實生活也不一定都是自由和歡樂的。因離婚而蒙受精神創傷的人,可能出現反應性抑鬱,不少人借酒消愁、醉生夢死,因此而自殺者也不乏其人。
一些中年夫妻平時不太注重協調關係,不太善於維護已有的情感,在他們看來,結婚十幾年來,夫妻共同打天下,共同養育兒女,彼此都熟悉了,怎麼還會存在不適應的問題呢?其實不然。中年夫妻也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彼此的尊重,需要相處的藝術。否則的話,婚姻就會變得乏味,家庭就會變得無聊。心理學家趙國秋教授認為,當前的中年夫妻普遍缺乏心理溝通技巧。許多破裂的婚姻其實是可以挽救的,但一些中年夫妻缺少一種必要的維護婚姻質量的心理技術,缺乏心理溝通,使得雙方的心理融合度不高,從而導致了婚姻的毀滅。
愛情的玫瑰在生活中枯萎
人們常說,新婚時期是紙婚時期,一捅就破,形容婚姻關係非常不穩固。之後才有所謂銀婚、金婚、鑽石婚,好像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關係也越來越穩固了。按此說法,青年時期的婚姻是存在危機的,並且是危機最嚴重的時期;中年時期則應該是基本解決了家庭危機,或者說家庭危機較少的時期。但事實上,中年人的家庭危機是較嚴重的,這是為什麼呢?
婚姻的時間越長,人們就越用有價值的東西去標識它,例如銀婚、金婚、鑽石婚等。這是因為人們認為,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婚姻,雙方投入的感情很多,克服的危機更多。婚姻的時期越長,標誌著雙方的生活磨合越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磨合得越久,婚姻就越牢固。
人們在年輕剛結婚時,關係是非常好的。這種關係再好,人們也隻叫它紙婚,因為它還沒有經曆時間和危機的考驗。隻有經曆過共同克服危機、共同渡過危機的婚姻才是最牢靠的。
事實上,夫妻倆隻有進入中年時期,才開始真正麵對諸多的家庭和婚姻的矛盾。青年夫妻也存在矛盾,比如兩個人的性情不合,導致家庭破裂,但這種情況還不能稱之為婚姻危機,而大多是在選擇家庭生活伴侶時出現了錯誤。一般來說,新婚時期,雙方還沉浸在類似戀愛或叫“準戀愛”的狀態當中,真正麵對婚姻與家庭帶來的問題還不多。此時,即使存在著雙方不相適合的情況,但還沒有表現出來,或者說表現還不充分,問題還不突出。在這個階段,青年夫妻可能比中年夫妻有著更多的爭吵,但並沒有真正影響到雙方的感情,或者說這種矛盾並沒有對雙方的感情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例如許多青年人在有了孩子之後,也會經常出現爭吵,但他們麵對的都是如何為一個弱小的生命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的問題。這類問題是客觀的外在對象,是他們必須共同麵對的。處理這類問題是非常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但為此而產生的爭吵,誰也沒有把它作為一種真正的危機來看待。
但到中年時期,孩子都大了,許多新的問題就出現了。這些新問題無非是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事業,二是金錢,三是子女教育問題。前兩個問題主要出現在夫妻之間,後一個問題主要出現在不同代際人身上。如果對這些問題不能正確對待與恰當處理,都將影響到婚姻的質量與婚姻的穩定。
錢是物質的基礎,也是婚姻家庭生活的保障。社會的壓力和市場的競爭,使個人收入差別擴大。目前,我國的收入差別已經接近西方國家的水平。我國現階段的中年夫妻很多都是“文革”時期的畢業生,他們的青春是在茫茫的草原和戈壁灘上度過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缺乏使他們在經濟的轉軌、競爭中處於弱勢,很多人麵臨著下崗、失業,這對中年夫妻的婚姻關係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中年夫妻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既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又要照顧子女,雖然現在社會上已經開設了敬老院和老人院,但大多數老人還是希望在自己的家裏度過晚年,他們的生活和疾病都需要兒女給予照顧。這使中年夫妻在經濟、精力以致情感上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國外的一項研究發現,貧窮夫妻的離婚率是富裕夫妻的2倍。“精疲力竭”與“囊中羞澀”都會影響到中年夫妻的婚姻關係。對於一些高收入的家庭來說,婚姻關係也會受到影響。物質的滿足使他們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他們中的一些人希望矯正或彌補過去的“錯誤”,這同樣也會給高收入階層的夫妻關係帶來陰影。
中年人是負擔最重、壓力最大的群體,而過大的壓力也會破壞夫妻關係。心理學家認為,每天的工作壓力都在動搖著人們的婚姻生活。因為壓力是一種極具傳染力的東西,除非采取措施,否則它可能會破壞婚姻生活。有研究表明,25%~40%的工人認為工作壓力太大,有56%的人的配偶因此也跟著倒黴。配偶的某些工作狀況的變化,如在工作中的職責變化——升遷、降級、責任增大等,一般也會在心理上給另一方造成深刻影響,加重另一方的壓力。而且大多數時候來說,另一方處境更不容易,因為他(她)隻能在一旁幹著急。
有學者認為,中年期夫妻的壓力一般由以下四個主要因素引發:
一是社會變化的影響。社會變革挑戰了人們已有的婚姻觀念和對丈夫、妻子的角色期待,中年夫妻有更多發展、改變的可能性,同樣也更容易經曆不和諧與壓力,這些變化會給婚姻帶來極大壓力,影響到婚姻能否長久。
二是個體發展的影響。到中年時,因為個體更加容易意識到自身的失敗和時光的流逝,許多人開始追憶他們過去的選擇,而且是常常關注他們曾放棄的選擇,產生一種緊迫感或是一種渴望。尤其當婚姻中的一方或雙方傾向於指責是對方應對自己所沒有得到的負有責任時,婚姻就要出現危機。這些追悔在與婚姻生活的瑣碎事情相對比時,被理想化了。當事者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自己過去的選擇和妥協中所得到的,也沒有意識到當時的各種選擇是結合當時的各種條件所做出,並不能以現在的某些條件去替換當時的條件,再設想結果。
三是早年婚姻關係的耗損和僵化。往往婚姻開始時,人們不知所措,在早期婚姻生活中,逐步形成一些明確的、不言自明的妥協和雙方相處的模式,早期的精力主要用在撫養孩子和發展事業上,夫妻雙方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回顧和修訂這些協議,表麵上看,這種“順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是可行的,可這樣生活的夫妻到了中年,就很容易出現生活僵化的情況。對許多夫妻來說,雙方這時才第一次開始主動思考雙方關係。
四是家庭生活圈的改變。中年期正好是青春期孩子要脫離父母,並且孩子們最易與父母發生衝突的階段,這時夫妻關係容易降至一生中的最低點,夫妻為了盡到父母的義務,往往忽視了自己的婚姻交流和互為伴侶的需要。並且再加上中年夫妻的父母往往也到了需要贍養的階段,於是中年夫妻成為“三明治一代”,夾在了父母和孩子的需要之間,由此帶來的經濟、身體和情感上的壓力給中年夫妻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這些問題所帶來的衝擊,都有可能造成婚姻中的矛盾和破裂,但中年期也有著巨大的機遇,通過重新定義過去、現在和將來,可以幫助夫妻從他們過去共同的生活中汲取力量,對後半生的生活建立起新的觀念;可以幫助夫妻放棄不現實的夢想,以及對對方的指責和怨恨,增加各自對生活和夫妻關係的滿意度。
心理學家建議,為了解決壓力帶來的問題,夫妻雙方應經常彼此交流,雖然這對解除當時的壓力“無濟於事”,但確實有益。另一方自己也應該采取各種措施緩解壓力,比如經常外出。另外,如果家裏有孩子,更應該注意讓他們通過共同關心孩子來創造雙方共同的焦點。
夫妻雙方需要了解的是,如果你無法改變配偶的心理狀況,還有其他一些辦法。比如,試著在情緒上與配偶獨立開來,或者有意識地改變與配偶的交談方式,對配偶飽受壓力之苦的情緒多一點同情和理解,少一點惱怒和埋怨。而對於承受壓力較大的一方來說,也應該正確對待壓力。如果你的工作使你過度疲憊,無法顧及家庭,那你就應該更為理解自己的另一半:他(她)同樣上班,回家的時候也帶著一身疲憊。不要使你們之間產生距離,當你開始因為自己的工作壓力而責怪他人時,真正的危險就在眼前。因為隨著壓力的不斷升級,夫妻之間終會有對抗的一天,你的另一半也許會埋怨你沒有把家放在首位。你應該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思考再三後,做出決定。也許換一個不太忙的工作,對家庭和婚姻會有好處,你也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生活就會快樂得多。對另一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情緒不受配偶的影響,也許在家庭出現危機的時候,你做得並不比他(她)好,他受工作的影響,而你受了他的影響。你必須保持平常心態,學會劃清自己和他人之間心理上的界限,家庭生活就會隨之不斷得到改善。
婚姻是件易碎品
美國作家哈瑞·愛默生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朗峰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科學家告訴人們,這棵大樹曾經有400多年的曆史。它發芽的時候,哥倫布剛在美洲登陸。它長了一半的時候,第一批移民剛來美國。在它漫長的生命裏,曾經被閃電擊中14次,經受過無數次狂風暴雨的襲擊,但它從未被擊倒,一直傲然屹立。但最後,一些不起眼的甲蟲的侵害卻使它永遠倒下了。那些小小的甲蟲很小,力量有限,卻經常地、持續不斷地攻擊。結果,這樣一棵森林中的巨木,雖然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雷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沒有能傷著它,卻在用兩個手指就能捏死的小甲蟲的長期侵蝕下倒下了。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小甲蟲”,如果我們不及時地伸出手指將這些“小甲蟲”捏死,它就會經常地、持續不斷地、悄無聲息地噬咬著我們的婚姻,最終使婚姻的大樹頹然倒下。
有一對夫婦,吃飯閑談,妻子興致所至,一不小心冒出一句不順耳的話來,丈夫細細地分析了一番,感到心中不快,就與妻子爭吵起來,直至掀翻了飯桌,拂袖而去。
還有一對夫婦,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了戀愛之旅。他們郎才女貌,隻是門戶有些不般配:男的是閩西南窮困鄉下農民的兒子,女的是福州市一個處長的寶貝千金,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的戀愛遇到了重重阻力。女方父母極力勸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軟硬兼施,依然無法阻擋兩個人的戀情如火如荼地發展。大四那年,女方父母不得不使出絕招,一邊請學校出麵給女兒做思想工作,施加壓力,一邊花錢雇人把男的“修理”了一頓,誰知這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倆永遠在一起的信念。畢業分配,女的死纏硬磨不留福州,懷揣檔案和派遣單,跟著男的到他鄉下老家去了。他們被分配在鄉下的一所中學裏,開始了艱苦而幸福的婚姻生活。
在這個物欲橫流、愛情貶值的時代,他倆的愛情成了一種經典,一個樣板,令人感歎不已。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愛情的花朵嬌豔美麗,卻不能經受生活中諸如柴米油鹽之類的“小甲蟲”的侵蝕。男的是客家人,愛吃鹹,做菜的味道很重;女的是福州人,愛吃甜,炒菜喜歡放糖。於是每天吃飯,總有一個人不愉快。丈夫說你炒的菜太甜了,我吃不慣。妻子說你炒的菜太鹹了,我也吃不慣。丈夫說假如你愛我,你應該隨我的口味。妻子說假如你愛我,你為什麼不跟我的口味。積怨日複一日加深,終於使婚姻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裂。
父母的勸阻,學校的壓力無法拆散他們,你不能不感歎愛情是強大的,但是如此強大的東西居然敗在個人口味的差異上,這又不能不讓人覺得愛情是多麼地脆弱。
無獨有偶,報紙上曾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50年代一對相愛的男女,頂著處分撤職的壓力,矢誌不渝。後來他們一起被“流放”到遙遠的大西北,在幾十年艱難困苦的歲月裏,他們相親相愛,同舟共濟,從沒紅過一次臉,從沒吵過一次架。80年代,他們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分到了一套房子。在布置新房時,他們在地磚顏色的選擇上產生了不同看法,第一次吵了一場架,從此之後成為陌路。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細細想來,當然是以小失大,得不償失的。我們不得不說,他們實在有點小心眼,太在意身邊那些瑣事了。要知道,人生中這種過於在意和計較的毛病一旦養成,天長日久,許多小煩惱就會鑄成大煩惱。西方就有一根稻草壓死一頭牛的諺語:如果不停地、一根根地往一頭牛身上放稻草,最後總有一根會把牛壓死。並不是最後一根稻草特別重,而是因為以前已經積累了很多的重量。因此,我們不可對此掉以輕心,等閑視之。對此,古代的智者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兩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裏克利就向人們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告:“注意啊,先生們,我們太多地糾纏小事了!”以後,法國作家莫魯瓦更是深刻地指出:“我們常常為一些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幹擾而失去理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幾十個年頭,然而,我們卻為糾纏無聊瑣事,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時光。”這話實在發人深思。可見過於在意瑣事的毛病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影響了我們的婚姻穩定,使生活失去光彩。顯然,這是一種最愚蠢的選擇。
那麼,怎樣才能不為小事煩惱而過好每一天呢?從根本上說,當然是改變心態。作為可能操作的方法,你隻要把注意和感受的重點轉移一下就行了——從注意生活中的黑點和暗影轉移到注意生活中的亮點和光明麵,這樣就會有一種新的、開心的感覺和想法。
江西省精神病院副主任醫師陳憲生指出,中年夫妻之間,自以為對彼此都十分了解。其實不然。情感交流不暢,正是中年夫妻之間出現婚姻危機的重要原因。
先看兩段很經典的對話:
A.妻子:“老公,我今天燒了一條魚,你喜歡吃的。”
丈夫:“辣椒放多了,鹽放少了。你怎麼回事?結婚幾十年,連條魚都弄不好。”
B.妻子:“老公,我今天燒了一條魚,你喜歡吃的。”
丈夫:“好吃!有進步!如果辣椒再少一點、鹽再多一點,就更好吃了。”
同樣是吃魚,為什麼丈夫說出來的話不一樣呢?
陳憲生分析說,心理問題一出現,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情緒化。情緒決定了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到中年,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心理問題往往比較突出。如果中年人情感宣泄途徑不當,很容易影響夫妻間的感情。向人傾訴是情感宣泄的常見方式。如果丈夫向妻子傾訴工作中的煩惱,妻子表現得漫不經心、不屑一顧,情感上產生的壓抑很容易演變為夫妻間的唇槍舌劍。由於在自己的婚姻裏得不到心理滿足,許多中年人則會轉而投靠婚外情。這類情況在心理谘詢中時常能遇到。
陳憲生先生還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案例:A女士40歲左右,是江西某企業的財會人員。由於企業改製,A女士不得不與同事一道麵臨競聘上崗,工作的壓力讓她覺得非常壓抑。經過努力,A女士還是順利留在了原崗位,但是工作環境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企業新領導對財會工作的要求近乎苛刻,A女士時常受到領導的無端指責。巨大的壓力讓她感到惶惶不可終日。
A女士的丈夫是位出租車司機。有時候他回家晚了,A女士總要莫名其妙向他發一通火,說他不關心自己,老是有意躲著自己。丈夫對A女士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毫不知情。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妻子收入比以前高了、家裏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妻子的脾氣反而比以前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