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國法律保護商業秘密(1 / 3)

第九章打一場商業秘密保衛戰

一位經濟學家說過:20世紀的企業家所犯最多最致命的錯誤是腐敗;而21世紀的企業家所犯最多最致命的錯誤將是泄密。

商業秘密是棵“搖錢樹”,誰得到它誰就能占領市場,獲取利益。然而,時下不少企業卻隻顧在“種樹”上下功夫,而忽視了“看護”管理工作,致使自己雖然花費了高投入,卻沒有得到高回報,出現自己“種樹”,他人“乘涼”的不應有現象。

——21世紀,中國企業家麵臨的最艱巨任務,就是打一場商業秘密保衛戰! 劉伯承同誌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曾指出:泄密“是愚蠢之極的自殺行為,倘不立即糾正,確會招至亡國亡家之禍,深望大家警惕。”

這對於政治與軍事泄密是如此,對於商業秘密同樣也是如此。戰場上泄露軍事秘密,有可能造成全軍覆滅;市場競爭中泄露商業秘密,則有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經濟損失。

一位企業家概括說,當今的社會,“企業的競爭體現在市場上,市場的競爭體現在商品服務上,商品服務的競爭體現在技術,技術的競爭體現在商業秘密的保護上。”但實際上,當今的廠長經理,懂得商業秘密知識的實屬鳳毛麟角,由於保密製度和措施的疏漏而使事業大廈毀於一旦的例子倒是屢見不鮮。

法國情報機關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商業秘密泄露的已有案件中,因疏忽大意和不遵守保密規定導致的泄密,占全部案件的90%以上。換言之,嚴格遵守保密製度,可以避免90%的泄密事件發生。

市場經濟不僅允許一個國家和一個企業保守自己的商業秘密,而且它們還受法律的保護。但由於保密意識薄弱,保密製度和措施的疏漏,從而泄露商業秘密導致經營上受重創的事件屢有發生。如何建立和健全國家與企業的安全保密製度,成為已躋身國際經濟大舞台的中國及其企業免受竊密傷害的關鍵一著。

我國在政治、軍事秘密的保護上,有光榮的傳統,也有成功的經驗。但在商業秘密的保護上,我們卻做得相當不夠,以至近年來我國經濟與科技情報泄密事件屢有發生,給我國的經濟建設與科技發展造成了許多無法彌補的損失。究其原因,除了某些國外間諜喪心病狂、不擇手段;國內不法分子圖財、圖色、麻痹大意以外,關鍵還是許多人在經濟、科技領域裏的保密意識淡薄,對商業秘密的保護認識不夠。武漢大學法學院的一位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的保密工作與公民的保密意識都還未從政治、軍事方麵的保密轉為經濟、科技領域的保密上來。

近年來,隨著冷戰的結束與國際形勢的穩定,許多國人繃緊的保密防特意識之弦逐漸鬆弛下來。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對外交流增加了,中國人可以到外國去探親旅遊,外國人也可以在中國開店辦廠,許多地方掛著的“外國人未經許可不得進入”的牌子摘掉了,公路、航線對外國人的限製取消了,於是一些國人便誤以為天下大同了,保密防特都成了過眼煙雲,現在用不著了。

其實,他們大錯特錯了。中國是蘇聯解體後全球僅存的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也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麵均在世界上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勢必引起某些國家的垂涎,他們時刻在覬覦著我國,把我國作為他們間諜情報活動的重要目標。

尤其使我們大意不得的是,許多境外的情報機構在繼續窺視我國政治、軍事情報的同時,正在瘋狂地攫取我國經濟與科技情報,企圖使我國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與此同時,國內一些不法企業與個人也在用各種非法手段竊取他人的商業秘密,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秩序。有鑒於此,加強商業秘密的保護工作,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把國際經濟間諜拒於國門之外

越是開放越要加強保密

近年來,一些國家情報人員利用我國對外開放的機會,從各種途徑以各種身份潛入我國,四處窺探,采取各種卑劣手段搜集我國政治、軍事與商業秘密。他們或者以考察的名義,或者以參觀的借口,或者以投資作誘餌,處心積慮地竊取我國的各種情報與秘密。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間諜竊密技術越來越科學化。從60年代初起,美英等西方國家就將現代化手段用於對我國的情報活動。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可是,在這之前的一個月,即9月19日,美國便宣布了中國將有原子彈爆炸的消息。這是美國使用間諜飛機侵入我領空拍攝了我國原子彈基地的照片而獲取的情報。近幾年來,美國、英國等國都加強了對我國的高空間諜活動。他們的間諜衛星和航天飛機不僅搜集我國軍事情報,還利用高空攝影和電子偵察技術手段,搜集我政治、經濟、工業、建設、科技和地上、地下資源等重要情報。

據有關部門透露,20年來,國外情報機構和敵特機關利用小恩小惠、代辦出國簽證、擔負子女出國留學費用、付給高薪酬勞及以色相勾引等手段,拉我有關人員下水,僅商業秘密方麵,就先後竊取了我國的宣紙生產秘訣、景泰藍工藝、乒乓球膨脹技術、鋼錠焊接技術、某化學添加劑廠的胱氨酸生產技術、某省研究所研製成功的一種具有神奇藥效的口服液生產技術等,還有大量的政策法規、動態分析等方麵的機密和絕密文件,給我國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有人認為,對外開放無密可保,甚至認為保密有礙對外開放。國家保密局官員指出,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搞對外開放,但沒有一個國家認為開放就無密可保。美國是一個很開放的國家,但它的保密工作在許多方麵比我們還嚴。如美國文件的密級,不僅在文件封麵上注明保密要求,而且還用封麵的顏色加以區分。對涉密人員要進行嚴格的審查,對其性格、愛好、有何弱點都審查得十分仔細,並要進行測謊試驗。對哪些人可接觸什麼密級的資料,也製訂了嚴格的規定。前總統裏根曾親自下令起草一份加強保密工作的秘密報告,要求采取措施對外國人的旅遊活動加以限製,增派特工監視到美國的外國官員,加強對安全部門的人員審查。在內部管理上,嚴格各項保密製度。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專設一個稱為“籠子”的絕對安全的文件密室,這是國會議員等有關人員查閱高度機密文件的唯一場所,任何人都不得將文件帶出室外。美國對重要經濟數字的保密非常嚴格。對商務部貿易逆差的最新報告采取非常保密措施,報告數字時不用電話,因為電話可能被竊聽;分析人員不能把最後數字大聲講出來,因為房間裏可能裝有竊聽器;重要統計工作要等到最後一刻鍾才做。在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方麵,美國也特別注意技術保密。1999年9月28日,美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署的有關開發偵察衛星的文件和備忘錄中,就特別注明,日本有義務采取必要措施,保護在開發偵察衛星中所使用的美國衛星技術秘密;日本所購零部件不得用於其他目的,並禁止向第三者轉讓。 法國情報局在內政部的授權下,將工作重點放在了保護法國的“技術先進”企業(尤其是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上,如航空、航天、電子、核技術及遺傳技術等。現在,有3000到4000家法國企業在情報局的保護之下。1996年,法國情報局舉辦了700場宣傳性的講座,參加者超過3.2萬人,此舉旨在提高企業的保密意識。另外,法國還公開提倡“經濟愛國主義”。法國總統強調,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在經濟情報方麵和在市場方麵作出更大努力”。法國經濟部長發表講話說:“必須要有一種經濟愛國主義”,他認為:“冷戰的結束使經濟戰升到了第一位”。對法國大公司進行監督,讓他們提高警惕,防止外國情報機構竊取情報,是“當務之急”。“在這方麵,要有真正的民族意識”。

把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提高到愛國主義與民族意識上來,這很值得我們深思。這不是民族主義的狂熱,因為企業的經濟情報不僅事關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且也影響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政治與經濟地位,這是被大量事實證明了的道理。

日本也是一個很開放的國家,它的情報意識更強。日本國家機關的情報保密非常嚴格,並以法律的形式進行了詳細而具體的規定,連一般公司職員的保密意識也都很強,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不該說的話一個字不說,不讓看的東西一律不看,嚴格防止情報泄露。

以色列的保密工作也毫不遜色。他們除了情報部門的保密防衛外,為防止報刊泄密,還製定了嚴格的新聞檢查製度,一些重大的消息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安全檢查後才能刊登。而且以色列對泄密者的處罰也十分嚴厲,對於那些嚴重泄密者,即使出逃到國外,他們也要千裏迢迢地派人去追殺。

前蘇聯的保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除處處設防、嚴加管製外,甚至保密到見不到一個公用電話號碼簿!

另有人認為,中國的科技落後,還有什麼秘密可保?其實,雖然我國整體科技水平還比較落後,但不等於所有領域都落後。事實上我國在許多領域是比較先進的,有的還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怎麼會無密可保呢?再說,有些傳統工藝或民間技術,雖然算不上高科技,技術上也不很複雜,但許多外國人就是搞不出來,這也是秘密,一旦泄露出去便一錢不值了。像宣紙工藝、景泰藍工藝,中國人都會搞,但外國人就是研究不出來,從而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壟斷數百年。而有的人卻捧著祖宗給的金飯碗不珍惜,隨意泄露了工藝秘訣,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痛失陣地,損失之大無法估計。另外,有些東西不先進,甚至還很落後,這也是秘密。因為在哪些方麵落後,落後到什麼程度,這對於外國商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情報。他們可以據此漫天要價,卡我們的脖子。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搞改革開放,外國人可以隨意進出中國,加上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有密也保不住了。這種觀點不僅是十分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有許多人就是在這種錯誤觀點的支配下,人為地放鬆了警惕,解除了戒備,給經濟間諜以可乘之機。

現代科學技術確實非常發達,一些國家的監聽站、間諜衛星遍及各地,通過無線電竊聽可以截獲大量的無線電信號,通過衛星可以看清地麵上很小的物體。但這隻是一個方麵,無線電竊聽也好,間諜衛星也罷,都不是萬能的。美、英兩個情報大國的竊聽和間諜衛星等技術偵察手段可謂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他們投入巨大力量,卻始終無法找到關押在黎巴嫩的西方人質的地點;美國衛星天天在天上轉,卻未及時發現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間諜衛星雖然可以看到地麵的小物體,甚至看到人的胡子,但它卻無法看到保險櫃中的文件;外國間諜雖然利用各種手段偷竊情報,但他們卻無法偷到你腦子裏想的什麼東西……事實上,我國近年發生的一係列泄密案,幾乎都不是通過什麼高技術手段竊密的,而絕大部分是因為我們防範不嚴導致的。再先進的技術設備都是有局限性的,關鍵還在於我們是否具有較強的保密意識。間諜手段的高科技化隻能提醒我們要更加謹慎更加嚴格地搞好保密防範工作,而絕不應該因此得出有密難保的結論,進而放鬆警惕聽之任之。

宣傳教育工作是一個老話題,但在經濟科技情報的保密上,這還是一個新課題,我們有必要像建國初期對待政治、軍事間諜一樣,來一次全民教育與全民動員。這不是搞形式,也不是搞運動,而是實實在在需要進行的啟蒙教育。捫心自問,我們的腦海裏是否都有一根商業秘密保護之弦?我們的企業是否都築起了商業秘密保護的長堤?無庸置疑,我們在商業秘密的保護意識上還相當淡薄,在保密措施上更是漏洞百出。更可怕的是,許多人還未意識到這種狀況的嚴重性。有的人擅自將絕密文件帶回家,造成被竊或丟失;有的人把機密件當廢品處理,太原市國家安全局竟當場抓獲一名在大街上公開兜售絕密中央文件的小販,令人哭笑不得;有的人把內部消息告訴親朋好友,當新聞傳播;有的人把嚴格保密的科研成果作為自我誇耀的資本;有的人在外商麵前喪夫必要的警惕性,信口開河,有大的不說小的,有多的不說少的,為了爭投資上項目,什麼策略,什麼底牌,統統和盤托出,結果上了人家的當,秘密沒有保住,合作也沒搞成,雞飛蛋打一場空。

近年來,我國接連發生了多起經濟技術情報失、泄密案,給我國的經濟建設造成了許多不可彌補的損失。提高中國公民的保密意識,加強經濟技術情報的保密措施,已成為當務之急。有關部門、有關領導應該把經濟技術情報的保密,列入與經濟技術開發同等重要的地位,把經濟技術情報視為企業的生命所在,紮緊籬笆,嚴格保密,讓那些覬覦我們的經濟技術情報的經濟間諜們無縫可鑽、無隙可擊。

秘密是如何泄露的

有防諜的意識,還要有防諜的本領。間諜的臉上沒有刻著“間諜”二字,也沒有電影電視裏那些誇張得連三歲小孩也認得出是“特務”是“壞東西”的特征。相反,他們或者是你非常尊敬的風度翩翩的外交官,或者是你想百般拉攏的大腹便便的商人,或者是你特別佩服的“學識高深”的科學家,或者是你無限崇拜的“技藝高超”的藝術家。乍一看,衣冠楚楚,溫文爾雅,使你無法與偷技術、竊情報的經濟間諜掛上鉤來。而就在你這種大意之中,他已把黑手伸向了你的經濟技術情報。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公開用間諜的身份去從事間諜活動的,他們絕對都是以合法的身份,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悄無聲息地潛伏在你的身邊,在“歡歌笑語”中窺測與竊取你的情報。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警惕,切不可被某些假象所蒙蔽。目前經濟間諜的掩護身份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給我們的防諜保密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國際經濟間諜最常用的掩護身份,一是外交官,二是新聞記者,三是投資商人,四是探親旅遊者。對此,本書第四章有詳細的介紹。這裏我們隻是強調一點,無論國際經濟間諜怎樣改頭換麵,變化多端,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終究要露出其與身份不符的貪婪之心和罪惡之手。隻要我們時刻保持警惕,腦海裏有一根保密防諜的弦,我們就能像孫悟空用火眼金睛識別千變萬化的妖精一樣,識破用各種外衣偽裝著的經濟間諜,堅決把經濟間諜拒於國門之外,保證我國的經濟健康發展。

首先,我們必須消除一個非常錯誤也非常危險的觀點,那就是國際經濟間諜不會找到我這裏來。“人家吃飽了沒事幹,到我這裏有什麼情報可撈?”就是在這種錯誤觀點的支配下,我國獨占世界市場的宣紙生產技術、景泰藍工藝、龍須草席加工技術等等技術秘密被國際經濟間諜竊取,給我國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藍靛是我國獨有的天然植物染料,屬國家秘密。1997年5月,有7名美國人以旅遊為名,來到位於我國黔東南地區的台江縣,潛入村民家中。村民僅用20元人民幣便將幾十粒藍靛種子賣給了美國人,幸好被我方有關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在他們即將飛離貴陽時,被我有關部門如數截下。這些村民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以20元賣出的竟是重要的國家秘密!

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國際經濟間諜已在無孔不入地覬覦與窺視中國,時刻在企圖竊取中國的獨有技術與經濟情報,我們絕不能大意,不能輕視,不能無動於衷!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堅決把國際經濟間諜拒於門外,這不僅是企業生存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正常發展的需要。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許多人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在對外交往中,在接待外國友人、商人、來賓中,由於保密意識談薄或擅自擴大參觀項目與參觀範圍、改變參觀路線、回答不該回答的問題而導致泄密的事情屢有發生。1979年9月,美國某公司技術代表團到我國一個機器廠參觀洽談合作項目。原定參觀時間100分鍾,參觀過程中客人一再要求增加參觀考察項目、延長參觀時間,並且違反事前約定,隨意拍照、錄像,向有關人員提問題。我方人方因怕“得罪”貴客,競無原則地一再相讓,使參觀進行了一整天,工廠的全部情況和技術秘密被客人獲取,合作事宜再未談起。

另外,我們不無痛心地看到,許多人見了外商來了,就以為是財神爺來了,就會來投資,搞合作,哪還有什麼保密防諜的觀念?生怕想一下就會影響“感情”,就會阻礙合作關係,於是什麼都依著外商,要看什麼就給他看什麼,要查詢什麼就給他答複什麼,好像成了“鐵杆兄弟”。待人家套取情報後一去不複返了,他還在這裏癡心地等著“國際友人”來合作。還有的人認為,他們與外商已經是合作夥伴了,沒有必要還留一手,便毫無保留地把什麼東西都全部暴露給他們,沒有想到合作不是永久的,“友誼”也不是絕對的。許多外國企業就是用這種合資合作的方法套取了我國一些企業的專有技術。中國的企業到國外去參觀,人家可是戒備森嚴,處處設防,真正關鍵的東西,是絕對不會讓你看到的。

與外商打交道必須謹慎從事,這不是我們心胸狹窄,而是起碼的保密原則。在進行對外科技、學術交流中,在理論上可以盡量發揮,但在具體應用上則應該一帶而過;對科研成果的關鍵性工藝、數據、配方,絕不能輕易透露;對合作中需要向對方提供的資料,也應根據合作項目的進展情況分期提供;對重要秘密則應進行一些技術上的處理,這樣既能滿足合作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保守了秘密。

在新聞宣傳方麵,由於對報道審查不嚴和密與非密界限不清,造成泄密的事件也大量發生。1 985年8月,中央一報刊在頭版頭條報道“中國今年將成為糧食淨出口國”的消息,當天,世界糧食計劃署駐京辦事處立即來信,要求我國就此發表意見,並提供當年穀物進出口數字。該署官員稱:“如果中國正式宣布成為糧食淨出口國,今後就將再也得不到糧食援助了。”1985年,某部門一同誌憑私人關係,擅自將國家計委上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誌參閱的《1985年九種主要物資的產、需預測》的機密級材料提供給某省駐京辦事處,該省辦事處刊登在內部刊物上,後被幾家報紙公開刊登,造成嚴重泄密。1985年8月5日,一中央級報紙根據某部綜合管理司的資料,報道了1985年和1986年尼龍簾子布將供不應求的詳細情況。當時,我國正與日本廠商洽談購買尼龍簾子布,其中一家已接受我國提出的價格,另外三家正在到處調查我國的供需狀況。正在這個時候,報紙發布這樣的報道,給外商幫了大忙,使我國在談判中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1986年11月4日,四川一報紙編發了“指令性統配物資將大幅度減少”的消息,公開報道了1987年國家減少統配物資的分配數量,以及若幹生產資料平衡計劃的內部情況,也嚴重影響了當時有關部門正在與外商進行的貿易談判。新聞宣傳隻講新聞性,而不講保密性,其危害之大,不言自明。

出國人員進修、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活動,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泄密途徑。我國出國進修講學人員,出國時往往帶有一些資料、樣品,如果缺乏必要的保密教育和嚴格的審查製度,最易造成泄密事故。某學院教師到東京大學進修,給學院寫信要求把國內已經研製數年並已取得階段性科研成果的金盞花素的提取與製作技術作為自己的進修課題,要學校將已有的研究資料寄給他。金盞花素經臨床驗證,對治療因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癱有顯效,是我國中藥研究的重要課題。雖然尚在研究中,卻被日本醫藥界探知,幾次派人與我國洽談合作事宜,被婉言拒絕。該教師對此情況業已了解,又提出這樣要求,可見保密意識之差。

沉香是一種高級藥材,又是一種高級香料,過去我國每年都需花費大量外彙從國外進口。7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幾家科研單位協作攻關,發現真菌入侵是結香關鍵,進而用人工模擬取得成功。這一成果無論對滿足國內需求,還是滿足國際市場需求,都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1981年末,參加該課題研究的某植物所專家,應邀參加亞太地區藥用植物應用研討會,在會上做了《人工接菌結沉香》的專題報告,詳盡地介紹了真菌入侵結香的機理和研究實驗過程,使我國這項重大科研成果尚未來得及正式轉入工業化生產,便被完全公開。我國重大科研成果“柞蠶空胴病防治方法”、“人工牛黃”的研製等,都是通過類似方法被泄露出去的。

1999年9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中央情報局前副局長克爾的話說,美國自中國訪問學者處獲得的情報更多。他舉例說,美國在80年代初期對中國核武器和導彈知之甚少。但兩國數以百計的科學家這些年來的交流,逐漸填充了美國在這方麵的空白。 此言不能不讓我們感到震驚。我們需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科技交往,但又不能在科技交往中泄露經濟技術情報,損害國家、集體和人民的利益,這是擺在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有關部門麵前的一件大事。為此,有關部門提出,在對外科技交流中,所有參加對外科技交流活動的人員,必須增強保密觀念,嚴格遵守保密製度,防止被他人竊取科技秘密。對外開放的企業、事業單位,包括與國外有關機構有交換資料關係的單位,要根據國務院有關部門製定的科技保密規定和保密項目清單,擬訂本單位對外介紹的口徑,劃定外賓參觀範圍,確定對外開放的項目、技術和交換資料的範圍。對應當保密的項目,要有切實的保密措施。在同外國人進行交往與通信中,不得泄露我內部科技秘密,未經批準,不得私自提供非公開的工藝、技術訣竅、資料、樣品、苗木、種子等,不得攜帶內部材料會見外賓,參加宴會,陪同外國人參觀、遊覽或到駐華使、領館聯係工作,不準將秘密文件、資料和記有秘密情況的筆記本等文件攜帶出國,不能把即將完成的科研課題作為個人出國進修或合作研究的課題。送往國外的論文、摘要或講稿,必須由作者所在單位進行審查。如涉及尚未公開對外的內容,必須注明並按隸屬關係報主管部門審批,未經主管部門審批,個人不得私自將論文或講稿送往國外。對科技消息的報道和科技成果的展出,要采取慎重態度,一切對外的報刊、廣播、電視和展覽等都不得發表或展出保密的科學技術內容。

警惕經濟間諜的花招

我們要防止經濟間諜,首先就要認識經濟間諜;我們要保密,首先就要了解竊密的方法與手段。

從大量的竊密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經濟間諜雖然是以竊取商業秘密為主要目標,但其竊密的手法與政治間諜和軍事間諜大同小異,最常用的也是利用某些人的弱點進行收買、策反與滲透。 1.金錢收買與策反。貪財愛錢是許多人的弱點,因而也是許多經濟間諜竊取商業秘密的突破口。一些情報機關不惜以重金誘惑外國公司的職員泄密。

2.色情訛詐。利用色情,誘使對方上圈套,以抓住對方把柄,迫使對方就範,是情報機關策反某些關鍵人物常用的手法之一。

3.派遣間諜進行滲透。滲透,是情報機關在目標國或目標企業的要害部門安插間諜進行活動。一般是選派幹練的間諜或是代理人,想方設法打進目標國與目標企業,刺探竊取該國家或該企業的核心機密情報。這是古今中外進行情報活動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手段。也許有的人會說,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依靠人造衛星、航天飛機和尖端的電子儀器就能獲取情報,這種派遣間諜刺探情報的古老手段,早已過時,不再需要。當然,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新技術的應用,給防間保密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和複雜性。然而,無論科技怎樣發達,機器是不可能探知人們內心深處考慮的問題的,也不可能弄清藏在保險櫃裏的文件內容和技術圖紙資料。因此,派遣間諜滲透到目標國或目標企業刺探情報的傳統手法仍然是當前獲取情報的重要手段。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派遣間諜刺探情報不是減少,而是在增多。70年代以來,美國中央情報局駐世界各地進行情報活動的人員占全局的45%。這些派駐在國外的情報人員,利用各種身份作掩護,配備有現代化的通信聯絡工具,大肆進行竊密活動。他們有的長期潛伏;有的速去速回;有的負責招募間諜,建立情報網絡;有的則專門負責聯絡、傳遞情報等。一個成功地打入他國要害部門的間諜,無異於埋在該國國家機器要害部位的一顆定時炸彈,對目標國的安全和利益威脅極大。50年代初,КΓБ間諜曾一舉打入西德情報機構,還當上了該機構蘇聯處處長。1974年,前東德間諜京特·紀堯姆打入西德,竟當上了勃蘭特總理的秘書和黨務助理。 4.利用學術交流等名義進行竊密。在談話、聊天、暢敘友誼中,或者以學術交流的名義,有意引導話題,巧妙套取對方的秘密,使其於不知不覺中泄露自己的商業秘密,也是經濟間諜常耍的花招。1 982年下水的蘇聯鈦合金潛艇,就是在科技交流中КΓБ專家套取日本專家的技術情報後得以造成的。這種新型A級潛艇,能在3000英尺的深海裏以42節速度航行,超過一般核潛艇深水航速10節,從而能夠有效地避開水雷、魚雷的攻擊。當時這種鈦合金焊接技術隻有美國、日本掌握。潛艇下水後CIA對蘇聯該種技術進展情況進行調查後發現,事情發生在4年前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鈦合金技術研討會上,日本專家關於鈦合金焊接技術的一篇報告,受到蘇聯“專家”的特別青睞,數名“專家”圍繞該題目與日本專家進行不厭其煩的“交流”。日本專家雖然有被套問的感覺,終因受到高規格的禮遇而不便拒絕,待蘇聯潛艇下水,該專家才追悔莫及。

5.利用考察機會收集情報。前蘇聯駐日使館中的工作人員在參觀日本一家化工廠的時候,用手表模樣的照相機拍下了這家公司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各個車間流水線張貼的製造流程表,並將其發回本國,從而竊取到了這家工廠產品配方和工藝流程。

6.以簽訂優惠合同為誘餌套取情報。日本三菱商事公司曾在國外建設一座發電站,以把100億美元規模的冷卻塔承包給一家中國企業為名,從這家企業取得了設備內裝真空容器的技術,還拿走了設計圖紙。

7.現代高科技間諜技術。當然,最具當代經濟間諜特色的,還是現代高科技間諜技術的廣泛應用。20世紀中期,人類科學技術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情報機關為適應竊密的需要,都把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廣泛運用於間諜活動中。人造地球衛星、高空攝影、激光全息攝影、航天飛機等等許多新興技術剛一問世,就被情報機構作為間諜的重要技術工具。而在五花八門的現代間諜技術中,又尤以電子間諜技術應用最為普遍。60年代中期以來,電子間諜技術逐漸形成了三大門類——

一是高空電子偵察。5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在此情況下,為了解蘇聯新式武器的發展情況,美國設計製造了U-2偵察機。這種飛機是特別設計的,在離地麵7萬英尺以上的高空飛行,地麵火力難以達到,飛行中幾乎沒有聲響,機上裝有性能很強、精密度很高的高空攝影機、電子偵察設備和偵聽錄音設備。它能偵察600公裏以內的地麵和軍艦上的雷達,可以收聽到陸地與空中飛機之間或者飛機與飛機之間的無線電通話。這種飛機1957年正式服役,多次飛過前蘇聯、中國等國家的領空,偵察有關蘇聯和我國的軍事秘密和經濟秘密。

電子偵察飛機在間諜曆史上的一定階段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很快就被間諜衛星代替。自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問世以後,美蘇等國的情報機關就把它作為戰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高度重視。在高空偵察方麵,間諜衛星更是大顯身手。使用間諜衛星能把4萬多平方公裏的地區拍攝在一張照片上,相當於幾十張甚至幾百張航空照片。間諜衛星的電子天線可以截獲半徑3000公裏地區內的無線電信號,能始終把地球表麵2/5的區域控製在監視範圍內,地麵上沒有任何地區能躲過它的偵察。美國有一種叫“大鳥”的間諜衛星,裝備精密度極高的遠距離電子攝影機,可以辨別地麵30厘米大小的物體,甚至可以分辨出地麵上行駛車輛和坦克的號牌。美國國家安全局曾通過商用衛星獲取了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的代理人正向沙特阿拉伯官員行賄的情報,並將此情報傳給了美國官員,結果美國公司在60億美元招標競爭中取得了勝利。

航天飛機也是高空電子偵察的重要工具,而且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空偵察工具,它不僅能夠完成間諜衛星所能完成的各種任務,而且能夠完成間諜衛星所不能完成的許多任務。

二是海上電子監視。當今世界各國海上間諜的現代化程度都較高,基本上都是采用電子偵察手段進行,主要工具有間諜船和間諜潛艇兩種。間諜船是海上間諜活動的主要工具,其最大的優點就是靈活性大,它可以接近目標,竊聽對方通信信號比其他方式容易。美國擁有30多艘間諜船,蘇聯有50艘以上,在世界各海域從事偵察活動。間諜潛艇則隱蔽性更強,竊聽範圍更廣。

三是地麵電子偵聽。比起高空和海上電子偵察來,地麵電子偵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它離監視目標近,能接收到微弱的無線電信號,能全天候連續監視目標國的一切重要情況。前蘇聯設在古巴的監聽站,便可以偵聽到經衛星從美國傳出或向美國傳入的無線電信號。英國的政府通信中心更為有名,它的裝備先進,電子偵聽網絡遍及世界。而一般的經濟間諜,隻要有電腦、傳真機、電話就能實施電子竊聽。圓珠筆內的電子發報器、口袋型計算機、甚至牆壁夾板都能通過竊聽器將重要會議的內容傳送出來,也可以在總機處動手腳竊聽電話內容。一個法國人曾購買一串貴重的項鏈,送給IBM公司老板的女秘書,不久,該公司研究的先進軍用計算機軟件係統已成為德國一家大公司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後經調查發現,女秘書的那串漂亮項鏈的環扣上裝有高靈敏度竊聽器和無線電傳送裝置,公司內部的重大絕密和機密,正是通過它,幾乎無一幸免地被竊聽並被傳送出去。

西亞洛夫指出:“在現代科學的時代裏,精密儀器和技術,在間諜活動中起著實質性作用。”由上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也使間諜竊取情報的手法日益科學化和現代化,這無疑給我們的防諜保密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這是需要我們清醒認識與認真對待的。

中國公民,請繃緊保密之弦

西方許多國家雖然時時在窺測與竊取其他國家的商業秘密,但他們對於自己國家的商業秘密卻保護得相當嚴密,大多數國家都製定了保護商業秘密以及處罰經濟間諜的法律。1996年美國就把在全國範圍內的商業間諜活動定為一種犯罪活動,它在同一年通過的《經濟間諜法》中規定,觸犯此法對個人可判25年徒刑,對公司最多可課以1000萬美元的罰款。法國把防範和打擊外國尤其是美國的經濟間諜活動視為其經濟戰略的重點之一。《美國密級資料工業保密手冊》是美國一部重要的保密工具書,1960年6月在美國國防情報局的主持下,對手冊又進行了新的修訂,明確規定了美國工業企業在與美國國防部、航空航天局、能源署等簽訂科研生產合同時,必須“保證絕密、機密、秘密資料不被竊取和非法複製”,對涉及合同內容的秘密,包括文件、資料、研製生產目的與進度等,在密級劃分、密級標誌、保密範圍、傳遞程序、使用方法、防範措施、銷毀辦法等方麵,都做了詳盡的規定。法國有關人員在1997年召開的經濟情報會議上指出,麵對由美國控製的新信息網絡,應該把對大公司進行監督並防止外國情報機構竊取商業秘密作為“當務之急”。

為了對付日益猖獗的間諜活動,世界各國都製定了相關法律,對間諜竊密罪、間諜資敵罪、泄露國家秘密罪等,作出了具體的界定和處罰規定。如前蘇聯早在1925年就製訂了《關於搜集、傳遞經濟情報以及間諜行為的懲處條例》,其中規定,若將國家秘密傳遞給外國、反革命組織或私人,或者以傳遞為目的而竊取或搜集這種情報的,根據情節輕重給予3年至死刑的處罰。1960年前蘇聯頒布了《俄羅斯法典》,對保密、泄密內容與處置辦法作了具體的規定。

政府部門的情報機構也大力介入商業情報領域,在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同時,幫助企業和公司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美國聯邦調查局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公司對付各種經濟間諜活動,其中主要是對付來自外國政府支持的、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中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商業秘密竊取活動。美國在1996年初成立了計算機調查和基礎設施評估中心,其主要任務是對付利用計算機網絡竊取商業秘密的活動。

與此相應,許多企業建立了競爭性的情報機構和掌握了相應的現代化反間諜技術手段,同時強化內部防範措施。美國企業界極為重視情報的係統收集和分析工作,並采取嚴密措施保護公司的秘密。許多公司聘請聯邦調查局、特工處、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和軍方的情報專家充當安全顧問或負責安全工作。在美國,情報專業人員協會的會員在3年內增加了一倍多,達到6400人,其中有不少會員是美國一些大公司的代表。他們進行全日製反間諜活動,專門監視、掌握在美國境內從事經濟情報活動的各國間諜人員。

CIA製定了反經濟間諜計劃,並要求各公司加強安全警戒。例如以供應早餐食品聞名的凱洛格公司婉言謝絕外人參觀,以免間諜借機竊取有關機密。荷花電腦公司用掃描係統監視夜間清潔工,理由是“他們若要順手牽羊,簡直易如反掌”。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竊聽,英國一些公司每年要請監察局在其辦公室清查和拆除竊聽裝置2至3次,每次需付3000英鎊。有的公司更不惜血本,每6個星期就清查一次。英國一名科學家最近發明了一種防竊聽的塑料製品,可用作計算機屏障,還可保證通信電纜免受竊聽。此外,許多企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監督機製,在重要部門和敏感區域安裝攝像監視係統,以防竊密。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絕不采用任何歪門邪道去竊取他國的商業秘密,但也絕不允許其他國家來竊取我國的商業秘密。正如毛澤東同誌所說的:我們不派“紅色特務”到國外活動,但也絕不允許任何國家或地區派遣特務到中國搞破壞!

要防止他人竊密,關鍵是要自己保密!解放50年來,我國製訂出了一係列保密規定和條例,充分將保密內容和要求具體化。如早在1951年6月8日,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就製訂頒布了《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其中就有商業秘密的內容。如國家財政計劃、國家概預決算及各種財務機密事項;國家金融計劃、貿易計劃、海關計劃及金融、貿易、海關事務之機密事項;國家的各種經濟建設計劃和經濟建設事業之機密事項;科學發明發現,文化教育及衛生醫藥之機密事項等。1961年中央保密委員會製訂頒布了《關於隨身攜帶機密文件的規定》;1962年鐵道部、國防科委聯合製訂頒發了《關於運輸尖端保密產品、國防保密物資安全的保密規定》;1965年國務院製訂頒布了《關於科學技術交流與保密工作的若幹意見》;1981年國務院製訂頒布了《科學技術保密條例》;1984年國務院批準頒發了《引進國外專家工作保密暫行條例》;1985年國務院批準頒發了《專利代理暫行規定》;1986年國務院批準頒發了《關於促進科技人員合理流動的通知》等。在涉外活動管理方麵,我國也製定了一係列具體詳細的規定: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頒發了《關於外國人在中國攝影問題的規定》;1981年國務院批準頒發了《關於控製外籍來華人員在我國測試無線電波、電磁場強度的規定》;1986年國務院批準頒發了《中外合作設計工程項目暫行規定》等。這些條例、規定從不同方麵對我國的安全保密工作和反間諜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而《國家安全法》和《保密法》的頒布實施,則使中國的保密工作更加嚴密與規範。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國外間諜竊密技術的日益現代化和對我國間諜情報活動的不斷加強,使我們的防間保密工作麵臨嚴峻的挑戰。同時,我們國家內部各級各類人員中嚴重的和平麻痹思想和金錢名利思想也是防間保密工作麵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因我們自己思想麻痹、疏於防範、官僚主義、昏庸腐敗,而被間諜特別腐蝕拉攏而泄露國家各種重要機密情報的情況時有發生,給國家安全和利益帶來的危害更大。就連美國駐華大使館的人員都說:“當前中國的泄密,對觀察家和間諜最為有利。”

竊密與保密的鬥爭曆來是關係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經濟和科技競爭勝敗的重要因素。對此,許多人卻隻認識到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中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而往往忽略經濟和科技競爭中的保密意義,殊不知經濟和科技情報是當前諜報界競爭得更激烈的目標。並且經濟和科技情報不僅左右著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勝敗,而且還影響著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勝負。試想,當年如果希特勒竊取了原子彈的製造技術,整個人類的命運都將難以預料!

在人類社會生產經濟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今天,經濟與科技的發達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和存亡。世界各國對經濟科技發展的重視程度超過了曆史上的任何時期,經濟、科技戰線上的間諜與反間諜,竊密與反竊密鬥爭日益尖銳激烈,已成了世界各國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核心問題。

在激烈萬分的國際競爭中,失去一項領先技術就失去一份優勢,失去優勢就要受到別人的控製、敲詐和威脅,國家在世界戰略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就會受到影響。在經濟、科技情報戰線上,我們的對手強大而狡猾,鬥爭複雜而嚴峻,每個公民都要在竊密與反竊密的嚴峻鬥爭麵前認清形勢,站穩腳跟。

保守國家機密,保衛國家安全,需要全社會都行動起來才能做好。現在有一種糊塗觀念,認為“保密與自己無關,保密是領導機關和重要核心秘密部門的事,自己是一個普通公民,不知道什麼秘密。”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我們應當明確,作為國家的每一個成員,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國家秘密,如工廠和農場的工人、技術員知道本廠的一些技術資料、工藝、流程,這就是秘密。前麵介紹的藍靛泄密案、龍須草席泄密案等,不就是普通人泄露的嗎?隻有人人關心保密,事事想到保密,我們才能維護國家秘密的安全。

但有人卻缺乏這種基本的保密意識。他們不僅不保守國家秘密,而且還大肆泄露和擴散。1995年8月,一位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對新購置的一台486微機進行試機時,熒屏上赫然出現“××軍區……技術資料”的標題,文件上還標有“機密”二字。原來這套存有國家重要軍事技術機密的微機程序軟件,於1994年便被一家微機銷售公司拷貝、複製後隨機一起銷售了出去。緊接著,另一些微機銷售公司又如法炮製。一時間,在藍色熒屏上,國家軍事機密變成了用來隨意演示微機功能的“文件”。一台台裝有機密文件的微機被銷往全國各地,悄悄地流向了社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擴散至六省一市,蔓延到十多家公司,近二十個單位,涉密人員上百人。這一大範圍的泄密,對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令人遺憾的是,那些潛藏在藍色屏幕上的國家軍事機密竟在我國大江南北作了近兩年的“長途旅行”,而眾多拷貝“文件”的傳播者和使用者對它給國家的安全和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卻全然不知。直到前文那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機密”二字心生疑慮,立即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後,這一大範圍的泄密事件才被揭露並得到控製。

1998年10月23日,北京某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近16000張非法製作的含有國家秘密的光盤在保密、安全部門的監督下全部銷毀。至此,曆時8個月,引起中央領導高度重視、涉及全國28個省市及境外的重大光盤泄密案順利告破。

時光倒回去3年。這是一個靜謐的夜晚,在北京西城區一幢高層建築的地下室中,北京TX信息中心的法人代表丁某正在電腦前緊張地忙碌著。此刻,他急不可耐地將剛剛獲取的一份重要資料迅速拷入自己的電腦中……

誰也想象不到,就在這個靜謐的夜晚,一起全國罕見的利用高科技手段泄露國家秘密的惡性案件正在醞釀之中。

原來丁某結識了國家某局計算機中心的處長沙某。1 995年,這位國家公職人員竟將含有大量國家秘密的數據庫以2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他。腦瓜靈活卻又不懂法律的丁某看中了這筆買賣的商業價值,不失時機地將此數據庫製作成光盤大量公開出售。 一項典型的泄密犯罪,卻不僅沒有人舉報,反而被許多人當作是一條生財之道進行效仿。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公司和單位也揮戈上陣,從丁某處購得光盤或數據庫後大量翻版複製。北京SJ數據中心嚴某轉買到涉密數據庫後,製作了5000張涉密光盤,在全國公開出售;TW公司王某複製了2000張涉密光盤;某信息研究所數據中心製作了3000張涉密光盤……與此同時,泄露國家秘密的沙某的副手,一位姓伍的副處長,得知自己的上司沙某出賣數據庫賺了錢後,不是報告安全保密部門,卻是步其後塵,將另一批數據庫以3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某公司,經該公司之手,這一批國家重要機密又廣為傳播。

就這樣,失去控製的國家秘密如開閘的洪水,洶湧狂泄。一時間,在全國除青海、甘肅、西藏之外的28個省區市迅速蔓延,最後竟流入了“國際市場”,聯入了國際互聯網絡,造成全球性的泄密事件。

在中央領導的親自過問下,國家保密局和國家安全部統一行動,在全國進行了一次涉密光盤大收繳的行動,查繳了所有涉密數據庫和涉密光盤。1998年8月,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泄露國家秘密罪判處丁某有期徒刑2年,各涉案單位的有關人員也分別受到了黨紀、政紀處分和經濟處罰。

鐵的事實充分說明,在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一些部門和單位保密工作嚴重滯後,紀律鬆弛,對國家秘密的管理不嚴格,特別是一些保密要害部門的少數人保密觀念和法製觀念淡薄,見利忘義,給保密工作造成了大量的漏洞和隱患;個別人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賣國家秘密。可見,加強對全民保密教育和監督,加強對各項業務工作的保密管理,管住、管好國家的源頭,是一項多麼重要而急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