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B股開放:重拾河山靠國人
中國的B股市場隻比A股市場遲建兩三年,但現在A股市場已發展成為擁有1100多家上市公司、5萬多億元市值、1.7萬億元流通市值、5000多萬投資者的龐大市場;而B股市場至2001年2月19日向境內投資者開放之前,還隻有114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僅僅538多億元人民幣,隻占A股市場的3%左右,投資者不過20多萬,兩者相差十萬八千裏。
被我們寄予厚望的B股市場,為什麼沒有像A股市場那樣發展壯大起來,反而陷入了交投清淡、融資困難的尷尬境地呢?麵對著境外資本的大量撤出,是逐步讓B股消失還是發展壯大?回首過去10年B股市場所走過的道路,對於我們認識今天的B股開放、預測明天的B股走勢不無益處。
1992年2月21日上午9時30分,隨著一聲清脆的銅鑼聲,上海電真空B股在上海證交所正式開始首場交易。這是新中國首次向海外發行的第一批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金額為7000萬美元,來自全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的230名投資者,成為電真空公司的外國“老板”。
僅僅相隔6天,南國深圳又殺出一支勁旅——南坡B股掛牌上市,同樣也受到了境外投資者的青睞,其股價從發行價3.98元(折成人民幣),當日就竄到收市價6.85元,升幅達72%。
一時間,南有南坡,北有電真空,震動了國際股票市場。許多海外投資者紛紛把目光投注到中國這片熱土上,把資金投到了中國的企業。
至此,中國又開通了一條吸納外資的渠道——B股市場。
B股是我國證券市場上的一個特殊品種,其正式名稱是人民幣特種股票。它是以人民幣標明麵值,以外幣認購和買賣,在境內(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根據當時的設想,它的投資人限於:外國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投資人。概括地說,B股公司的注冊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內,投資者則主要在境外或在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
電真空B股和南坡B股的發行成功,曾一度鼓舞了中國企業,它們認為B股市場將是企業募集外資的又一寬廣的渠道。當年便有17家企業進入B股市場發行了B股,1993年有23家企業發行了B股。但好景不長,僅僅隻紅火了幾個月,B股市場便一蹶不振,股指節節下挫,滬市B股指數基本上在基準點100點以下運行。亞洲金融危機後,B股指數更是迭創新低,1999年3月曾跌至21點。B股股價也是連連下跌,多數股價低於公司的淨資產,絕大部分都跌破了發行價。公司上市和發行日益困難,B股市場的籌資融資功能基本喪失。截至2001年2月19日,B股市場僅有114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僅為538億元,而僅僅早兩年建立的A股市場流通市值高達1.7萬億元,擁有1100多家上市公司。經過11年的發展,滬指從最初的96點漲到2200多點,指數上漲了20多倍;而B股市場成立10年,倒有8年下跌,到2001年2月19日上證B股指僅僅80多點,竟低於開市之初設定的基數100點。B股市場自成立至今,共籌集資金僅4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不過300多億元。如此孱弱不堪的市場,自然無法吸引境外投資者積極參與,以至在海外中國基金的投資組合中,B股市場成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B股市場的萎靡不振,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棘手的難題。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的一位分析人士就不無誇張地說,目前B股市場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我們還不對B股市場加以有效的引導和支持,結果很可能就會使之變成第二個法人股市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解決B股市場的問題呢?對此各界議論紛紛,有的提議實行B股回購,逐漸縮小B股市場;有的提出將B股市場並入A股市場,因為中國即將加入WTO,沒有必要再分什麼境內境外投資者;有的認為B股市場雖然運作不理想,但它畢竟是吸引外資的一個渠道,並且為境內證券市場走向國際市場起到了窗口和橋梁的作用,因此不但不能關閉,也不能合並,而且要大力發展……最後,中國證監會一錘定音:B股市場向境內居民開放!
一、十年坎坷B股路
八年下跌好尷尬
1992年2月21日,上海真空電子B股作為中國B股市場的領銜者,開啟了中國B股上市交易的大門。當天,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了一個新的指數,基數為100點,並計入上證綜指的統計範圍,這就是上海B股指數。隨後,深圳證券交易所也設立了深證B股指數。
我國創立B股市場的初衷,一是為中國剛剛起步的資本市場建立一個國際窗口,二是為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造籌措外彙。當時正值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之際,外國資本紛紛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B股市場的建立,無疑為他們投資中國開辟了一條快捷的渠道,加上當時真空電子B股的發行價相對比較便宜,按拆細後計算,每股僅0.72美元。因此該股上市後,立即吸引了境外和港、澳、台地區的居民踴躍投資,當天該股便被炒到0.924美元,收於0.885美元;滬市B股指數當天即達到130.14點。到1992年5月底,上海B股指數攀升到140.85點的最高點,深市B股指數則攀升至曆史次高位186點。
誰也沒有料到,B股市場僅僅維持了短短4個月的輝煌,而後便一蹶不振,在長達8年的時間裏,上海B股指數基本上一直都在100點以下運行,尤其是從1997年5月到1999年3月,受亞洲金融危機之累,更是一路下滑至最低點21.25點。其間雖然也經曆了多次震蕩反複,但每次的高點均低於上一次。在這個大的下降趨勢中,無數進入B股市場的投資者都被嚴重套牢,投資者虧損嚴重。
我國B股市場自1992年設立以來,到現在已經走過了9年多坎坎坷坷、風風雨雨的曆程。下麵我們以上海B股市場為例,大致分為3個階段進行簡要的回顧。
1.早期短暫的輝煌期(1992年2~6月,持續僅4個月)
真空B股在滬發行上市、深南玻B在深發行上市宣告我國B股市場誕生。1992年2月21日滬B股指數開盤為129.86點,1992年5月,滬B股指數上摸曆史最高點140.85點,形成了B股曆史上短暫的輝煌期,但為期僅僅4個月。這一階段的特征突出表現為:①境外投資者熱情高;②個股交易品種少;③新股發行價格高;④股價走勢波動幅度大。
2.漫長的低迷下挫期(1992年7月至1999年2月,持續長達7年)
本階段是B股市場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階段,也是最有影響的一個階段。這階段又可分為3個次級運行階段:
第一次級階段是1992年6月至1993年10月,共計16個月。此時,B股市場由熱轉冷,成交稀落,1993年1~10月份月均成交量僅為0.77億股,股指在51點~105點間大幅波動。其後,由於在境外一舉發行了8家B股,二級市場驟然降溫,滬市B股指數一路跌至50.01點,跌幅達59%。1992年12月,管理層對已經上市的股票進行拆細,把原來的股票一股拆作100股進行交易。股價降低便於炒作,在眾人的期盼下,B股開始反彈。1993年春節前後,反彈到97.42點。但同期滬市綜合指數從386.85點漲到了1558.95點,創下曆史新高,B股卻連開盤的基數點位也沒有回到。可見從此時開始,B股市場就已經顯示出了其弱市特征。
1993年春節前後的反彈結束後,B股又步入了一路陰跌的態勢中。當年6月1日,外彙調劑價放開,人民幣大幅貶值,這對B股市場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兩地市場的小幅陰跌改成大幅暴跌,一路狂瀉到1993年7月底的51.01點,才勉強止住跌勢。後來因為香港股市勁升,加上外高橋B上市,才重新激發了境外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兩市B股指數強勁上揚,滬市B股指數年底突破了百點大關,報收於103.15點,漲幅高達98%;深市B股指數年底報收於141.3點,到1993年11月又回到了105.78點,也隻是曇花一現。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緊縮和全球股市的低迷,尤其是香港股市節節下滑,兩市B股也亦步亦趨,很快就跌破了100點。
第二次級階段是1993年11月至1996年10月,共計36個月。此時,B股震蕩滑落,回抽無力。B股指數從105點跌至47點。其中,1994年的8月1日開始,由於“三大政策”救市,滬市綜合指數從333.92點漲到1052.94點,B股指數也相應上漲,但上漲幅度卻低得可憐,隻從71.13點漲到85.29點,漲幅遠遠落後於整個綜合指數的上漲。進入1996年後,A股市場極度火爆,但B股市場依然處於陰跌的狀態,許多B股投資者都心灰意懶,除了少數勇敢者在低位補倉之外,大部分套牢者都不敢繼續涉足B股。
第三次級階段是從1996年11月至1999年2月,共計28個月。在本次級階段,B股指數於1997年上半年出現了一次中級反彈行情,滬市B股指數從1996年11月11日的最低44.80點漲到1997年5月6日最高99.31點。但是隨後跌勢更猛,B股指在反彈後繼續下挫。進入1998年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日益加劇極大地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1998年1月上中旬,B股市場急劇暴跌,滬深B股指數在1月13日創下了曆史新低38.4點和74.96點。隨後出現短暫的反彈。1998年4~6月份,東南亞金融危機逐漸向全球蔓延,港股告挫,兩市B股在經曆了一段盤整行情以後持續陰跌。6月30日滬深指分別報收於40.76點和81.64點。進入7月份以後,滬深兩市B股均出現了加速下滑的趨勢,尤其是該月最後幾個交易日中更出現了連續的價跌量增的恐慌性行情。8月13日滬深兩市B指創下了曆史新低,分別為26.16點和49.11點。這一段時期的B股暴跌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國內經濟形勢受特大水災影響處於最低穀;亞洲金融危機未見好轉,日本、俄國經濟金融形勢的動蕩等周邊環境的惡化造成了海外券商恐慌性拋售;B股中報業績普遍不佳。雖然有關方麵對B股市場的狀況也頗為關注,但由於沒有具體舉措出台,投資者看淡傾向更加嚴重。
進入1999年後,盡管港股等周邊市場終於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不斷回暖並連創近年新高,B股走勢卻依然在低穀中徘徊,到3月10日,滬市B指創下了21.24點的曆史最低記錄,跌到了無法再跌的地步。如二紡機B跌到了0.038美元的最低點,氯堿化工B跌到了0.036美元的曆史最低點,不少境外開放式基金或者因為客戶的兌現要求,或者因為要縮減亞洲業務,把手中的B股存貨拚命拋售,許多股票被壓在0.04美元以下幾百萬、幾百萬地賣掉。當時許多人沒有想到,這是一次極好的投資機會。像二紡機B和氯堿化工B,因為連續兩年的虧損而被特別處理,戴上了ST帽子,那麼它們跌到0.04美元以下,就意味著失去了波動空間,因為根據交易所的規定,ST股票的漲跌幅度每天不超過5%,而滬市B股是以0.002美元為一個單位跳動的,如果跌到了0.036美元,向下跌一個單位到0.034美元,就意味著下跌5.56%,超過了漲跌的限度。這說明股價跌到0.04美元以下,實際上標誌著B股的波動即將不存在,也就是說B股跌到底部了。可當時沒有多少人想到這個問題,以至隻有少數人敢於在0.04美元以下買進B股,最後他們無一不成為市場上最大的贏家,獲利程度可想而知。
3.恢複性上升期(1999年3月至2001年2月,延續近兩年時間)
1999年3月以後,B股市場運行開始發生轉變,B股指數在曆史的最低點21點起步後,逐步回升,先後走出了兩個上升波。第一波是從21.24點上升到62.56點,但由於獲利盤的打壓再次下跌,一直跌到2000年3月16日的最低點,也是第二波的起點——35.21點才止跌企穩,有70%的低價股又一次跌到了淨資產值之下。
證券市場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籌集資金,二是優化配置資源。但是B股市場在1996年之後就越來越少發股行為,1997年、1998年通過私募方式發行的新股,一上市就跌破發行價;1999年6月東貝B發行後的一年時間裏,竟沒有一隻股票發行上市,B股市場事實上已成為死市,失去籌集資金功能。至於合理配置資源,在B股股價超跌到如此地步的情況下,令人驚奇的是竟也沒有誰打算通過收購B股進行並購行動。
無論是新上市公司數量,還是募集資金金額,都顯示B股市場發展到1999年已經基本陷於停頓狀態,籌資功能基本喪失,市場走勢積弱難返。而令人不解的是,1999年是管理層出台扶持B股市場政策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6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B股交易印花稅由4‰下調為3‰;6月3日,中國證監會又發出《關於企業發行B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取消了發行B股企業的所有製限製和預選製,B股市場對各類所有製企業都敞開大門。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領導亦在多個公開場合明確表示將長期堅定支持發展B股市場。政策麵暖風頻吹雖然使B股走出了一輪與A股市場相似的“井噴”式行情——“5·24”行情,雙雙創出年內新高62.56點和909點,按2月低點算漲幅均超過200%,其間成交量也是成百倍放大,但這種漲勢卻沒有有效地維持。從6月30日開始,在獲利盤和解套盤的打壓下,兩市B股快速回落,之後雖然幾次蓄勢反彈,無奈買盤不足,股指隻好繼續震蕩陰跌,回調幅度超過60%。進入2000年後,深滬A股市場屢創新高,滬指突破了1800點的重要關口。但B股市場卻像是吃了鴉片一樣,仍是一副萎靡不振、孱弱不堪的樣子。到4月底,滬市B股指數仍在40點左右徘徊,深市B股指數在600點下方遊蕩。如此疲軟的市場,使許多境外投資者對投資B股失出了信心,而陸續離場。
正當大家都對B股失去信心時,2000年5月,中國證監會出台了關於增發新股向含有B股的上市公司傾斜的政策,這無疑是對B股的特大利好;7月,中國證監會主席首席顧問梁定邦又提出中國A、B股在兩三年內會自然合並,但不會是通過政令,而是通過市場本身的運作來實現。與此同時,管理層還逐步推出了活躍市場交易的一些措施,如放寬開戶限製,允許B股公司增發A股,恢複了B股市場融資功能,允許非發起人的外資法人股流通等等。B股市場由此出現重大轉機,上證B股指數在政策麵的暖風頻吹和增量資金的大舉介入下,從年初的30餘點漲升到90點附近,漲幅約136%,而同期上證A股指數的漲幅僅51%左右。以後由於獲利盤的大量出逃,加上一些媒體的誤導,B股指數出現下挫式的調整期,一直回落到10月17日的最低點57.55點,下調幅度達到32.1%。10月下旬,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表示,中國加入WTO之後,將逐步允許外國證券機構在交易所設立特別席位直接進行B股交易,允許設立中外合資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這一講話成為2000年度B股股價再度上攀的契機。之後不久,上海證券交易所又推出促使B股市場活躍的五大措施,進一步促進B股股價上揚。2000年12月29日,滬深B指分別以89.55點和938.36點結束了全年的行情,全年分別上漲136.22%和67.58%,成為全球漲幅最大的兩個市場。個股方麵也是黑馬奔騰。尤其是上海市場,股價漲幅最大的膠帶B股,漲幅達461.90%;漲幅最小的淩雲B股,漲幅也有47.45%。
進入2001年後,B股市場又開始波瀾不驚,不溫不火,直到2月19日對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政策出台,B股市場才徹底擺脫持續8年之久的漫漫熊市,形成一輪史無前例的“井噴”行情。
一個孱弱的市場
B股市場是與A股市場在差不多的時間建立起來的,至今也有近10年的曆史,但與A股市場熱火朝天的景象相比,B股市場則大多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對比A、B股兩個市場,我們可以看到,A股市場行情迭起、交易活躍,其融資能力和資源配置功能獲得了較好的發揮;而B股市場走勢則長期低迷,交易極不活躍,融資功能幾乎不複存在。同樣是10年時間,A股市場發展成了擁有1100多家上市公司、5000多萬投資者、市價總值5萬億元、流通市值1.7萬億元的龐大的資本市場;而B股市場到今年2月19日前還僅僅隻有114家上市公司、市價總值635億元、流通市值538億元、開戶數僅20多萬戶,是一個典型的袖珍市場,是一個長不大的市場,其發展之緩慢令人稱奇。
一級市場發行緩慢,擴容艱難,是B股市場最突出的問題。1992年,隨著真空電子B股和深南玻B股的成功發行,許多企業爭相在B股市場上市,短短幾個月便發行上市了18隻B股。1993年乘勝前進,滬深兩市新發行上市B股達23隻,市場的總規模達到41家上市公司,其中滬市上市22家,深市上市19家,因此這年被認為是B股發行、上市的“大年”。但好景不長,隨著B股市場日漸低迷,B股新股發行上市逐年遞減——1994年17隻,1995年12隻,1996年15隻,1997年16隻,1998年5隻,1999年2隻,2000年6隻。
10年的時間,滬深兩市僅僅發行上市了114家上市公司的B股,平均每年僅僅10多隻,其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尤其是1998年以後,每年僅僅5~6隻,最少時僅2隻,可以說基本上處於一種停頓狀態。由於市場擴張速度緩慢,導致市場規模一直較小,114家B股上市公司,總股本513.8061億股,流通B股155.839億股。
B股發行大致經曆了由額度配給製到申報審批製、由深滬兩市分頭審批到證監會集中審批的過程,發行監管力度日益加強。但是,發行情況卻一年不如一年,不僅數量少得可憐,而且發行市盈率總體偏低。1992年初創時期,B股市場的發行市盈率在10倍以上;1994~1995年便突然降到6倍左右;1997年略有提高,在7~11倍;1998年上半年發行的5隻B股中有4隻發行市盈率在7倍以下,均明顯低於A股市場水平。發行市盈率偏低不僅影響了發行企業的合理定價,而且也使二級市場的投資風險凸現。
新股發行緩慢,發行市盈率偏低,加上低迷的市道,使B股市場的籌資功能萎縮到了極點,其籌資量不僅無法與A股市場相比,即使與H股和紅籌股市場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證券市場最基本的功能是資金籌集和資源配置。通過我國股票發行及配股籌資的分類統計可以看出,我國A股市場已經較好地發揮了資金籌集的功能,而B股市場的資金籌集功能卻幾乎完全喪失。從1999年6月到2000年6月,我國A股市場通過股票發行籌集資金392.7億元人民幣,通過配股籌集資金143.03億元人民幣;而通過B股市場股票發行籌集資金隻有0.28億美元,不及A股一隻股票的籌集資金。在這一年中,B股上市公司甚至沒有通過配股籌集到資金。如果統計從1991年至今總的籌資額,A股市場和B股市場更是存在天壤之別,A股市場近幾年每年都為上市公司籌集資金近千億元,而B股市場10年時間籌集資金僅47億美元,顯示出兩個市場在資金籌集功能上的強烈反差。B股市場不僅無法發揮資金籌集功能,而且交易清淡,不存在正常的證券市場所具有的資產重組、收購兼並等活動,因而更談不上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B股市場的主要功能是籌集外資,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這個功能實際上已名存實亡。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發行人都不敢輕易進入這個市場,因為它給投資者的獲利機會太少,對發行人束縛又太多,進一步融資功能幾近喪失。從中國證監會實施B股額度製度和名單來看,1996年公布的第二批18家預選企業,1998年公布的第三批18家預選企業和第四批7家預選企業,至今隻有一家能夠成功完成B股發行。可見,B股市場的低迷使新股發行上市成為一個相當棘手的難題。
市場規模小,融資能力削弱直至喪失,使B股二級市場股價低迷,交投清淡;而二級市場股價的低迷和交投的清淡,又反過來嚴重影響了B股一級市場的運行,使得新股發行渠道更加阻塞,配股功能更加喪失,形成惡性循環。我們可以看到,1998年上市5隻B股,其中大連大冷、武漢鍋爐、華源凱馬3隻B股上市當天就跌破發行價,另外2隻也在上市不久跌破發行價。這使得承銷商難以將B股推銷出去,最後不得不自己包銷。這樣使得許多公司不願發行B股。而已有的大多數B股跌破資產淨值,使得B股公司根本不可能通過配股從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嚴重影響和限製了B股企業的發展。
也正因為B股市場規模偏小,缺乏流動性,使境外大型機構投資者難於進入B股市場,這是B股市場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B股公司以私募方式發行,一級市場B股的持有者大都為一些做長期投資的基金所購買持有,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B股上市之後實際流通量較少的弊端。由於B股市場流通性差,投資者在大量買進B股之後往往不易出手,這使得B股市場具有較高的風險性。由此導致二級市場交投清淡,市場低迷。與A股市場比較,上證A股綜合指數從1990年12月的最低點95.79點上揚到2001年2月最高點2200點,上漲幅度達22倍;而上證B股指數則從1992年的最高值140.85點連年單邊下跌,直到1999年3月的最低點21.25點,下跌幅度近85%,即使經過2000年大漲後,滬市B股指數也不過80點左右,比建市時設立的基數還低了一二十點,兩者形成鮮明對照。而即使是同一家既有A股又有B股的上市公司,由於處於不同的市場,A、B股之間卻存在幾倍的價差。僅以2001年2月19日收盤時的價格進行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問題:在滬市,鳳凰股份A-B股價差達20.66元,相差幅度568.48%;ST鋼管A-B股價差17.60元,相差幅度461.37%;上海郵通A-B股價差16.88元,相差幅度433.91%;膠帶股份A-B股價差21.40元,相差幅度432.36%;ST永久A-B股價差10.64元人民幣,相差幅度416.11%……在深市,深南玻A-B股價差21.32元人民幣,相差幅度692.93%;ST英達A-B股價差11.09元人民幣,相差幅度538.80%;深華發A-B股價差14.61元人民幣,相差幅度525.52%;ST中華A-B股價差6.55元人民幣,相差幅度509.85%;深益力A-B股價差16.60元人民幣,相差幅度466.86%……
B股市場的長期低迷給這一市場的運作和發展帶來了一係列問題,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無法發揮其本應具備的市場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股價總體水平長期低估。有段時間,B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為7倍左右,成為世界上市盈率最低的市場。在A股市場波瀾壯闊的1997年,深滬B股市值幾乎下跌了一半,幾乎所有B股股票一上市便跌破發行價。1998年後,情況更糟。有資料表明,境外券商向其客戶所推薦賣出的B股家數遠大於其推薦買入的家數。二是市場走勢總體是急漲陰跌的熊市形態。急漲陰跌是所有小規模市場的共性。在這樣一個市場中,當行情看好時,投資者積極購買。由於股票稀缺,行情上漲異常迅速,數天之內股指急速上升。比如,深市B股指數1996年6月12~18日上升63.6%,當年的11月15日至12月9日更是上升127.9%。而當市場中賣方為主導時,行情走勢以陰跌為主,表現為下跌時間長,成交量稀少。就整個市場周期而言,漲的時間少,跌的時間多。這一點我們在上一節中已作過專門的探討。三是低換手率。換手率越高,意味著市場的流動性越強,股票被套牢的風險越小;反之亦然。一般而言,A股市場的周平均換手率在10%左右,而B股市場則隻有0.05%左右。在此狀況下,股指隻要上漲一點,投資者就會因畏高而拋售,股價又會持續下跌,成交量也持續下降。
總的來講,B股市場是一個小規模市場或者說是“蚊形”市場。這種小規模市場最主要的特征一是市場規模小,二是投資者數量少,而且基礎狹窄。表現在一級市場是發行速度慢、發行市盈率總體偏低、B股市場投資者地區分布狹窄、類型固定單一等;表現在二級市場則為股價總體水平長期低估和急漲陰跌的熊市狀態。
B股一級市場不斷弱化的籌資功能和二級市場的低流動性使得B股市場處於長期低迷不振的狀態。而造成這一局麵的根本原因,在於B股市場本身製度設計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使其存在的地位和價值受到嚴重質疑和挑戰。
洋人為何不買B股的賬?
1992年B股市場剛剛誕生時,由於當時境外投資者非常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因而入市踴躍,還曾經形成過一股B股搶購熱潮,使滬市B股指數開盤後很快攀升到最高點140.85點。沒有想到,這一高點竟成為2001年2月19日前近10年時間滬市B股的曆史高點。隨後的歲月,可以用“淒風苦雨”4個字來描述:一級市場發行緩慢,二級市場交投清淡。尤其讓我們感到尷尬的是,原本為國外投資者開設的市場,外資對它卻並不認同。
據業內人士分析,從1993年開始,外資就在不斷地撤退,尤其是1997年H股和紅籌股大行其道時,海外的投資者紛紛從B股市場退出,轉戰H股和紅籌股市場,有的甚至在虧損90%的情況下斬倉從B股退出。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歐美機構投資者更是大量減持亞洲股票,B股更是雪上加霜。2000年是B股市場極度火爆的一年,滬市B指全年升幅達130%,勇奪全球市場漲幅第一,但境外投資者卻減少了40%。上海證交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B股交易排名中,境外券商繼續保持著對這一市場的“距離”,最靠前的境外券商也已在20名開外。在滬市B股總成交放大一倍多的情況下,境外券商的成交額大都不增反減。排名最靠前的裏昂證券、怡富證券分列第二十三位和二十六位,其年度交易額分別較上一年減少了43.26%和41.68%。
B股市場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境外資金已不斷從B股市場撤離,現在支撐B股市場的主力,已不是當時設計的境外資金,而是許多“違規”或“違法”進入B股市場的大陸投資者。盡管在理論上僅限於境外投資者參與,但大量的統計資料都表明,實際參與的資金七成來自境內的投資者。
境外投資者為什麼對B股沒有胃口?武漢證券的分析員張戡、陳亮認為,B股上市主體被局限於國有企業,在結構類型上先天不足;在籌集資金的同時,還要保證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使持有B股的境外投資者無法通過並購方式取得企業的控製權,無法有效地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削弱了B股股東應享有的權利,降低了境外投資者的投資意願。興業證券的分析員王金升指出,B股市場企業上市主要是以私募形式進行,信息披露不符合國際慣例,透明度差,流通總市值太小,限製了國際投資者的價值研判和資本的進出。
創辦之初曾被境外投資者看好的B股市場為什麼一下子門庭冷落、少有人問津呢?尤其讓人不明白的是,B股市場大多數時間在穀底運行,B股的平均市盈率在較長時間不足10倍,有的個股僅有4~5倍,絕大部分B股價格遠低於每股淨資產。這與A股發行時就有10~20倍的市盈率還有人搶購、市盈率達到幾百倍還有人追捧形成鮮明的對照。有市場人士說,即使投資時隻以紅利當作回報目標,也能獲取高於銀行投資的收益。顯然這是頗為書呆子氣的說法,因為中國股市的上市公司大都是隻配股不分紅,指望靠分紅來獲利,不是幻想也是空想。事實也確實如此,就是這樣低的市盈率、這樣低的股價,B股市場的投資者也大多輸得很慘。據有關資料統計,在2001年B股對內開放之前,有99%的境外基金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B股市場的現狀說明投資風險不僅來自上市公司質量,更主要是市場自身的風險。況且境外投資者不像A股市場的“土八路”,喜歡做莊,把一隻沒有任何業績支撐的股票也要炒上天。他們也不善於炒題材,把ST甚至PT股票貼上一個吸引人的標簽,而後狂炒一通……總的來說,境外投資者更注重理性的投資,對於缺乏投資價值的股票,哪怕再有題材也是不碰的。B股發行製度的不完善、B股市場運行的不規範、上市公司的業績較差,都較大地挫傷了境外投資者的信心。據調查,在現有的籌集外資的股票發行方式中,發行B股是最不受歡迎的。尤其是自1997年H股大量發行上市以來,B股市場作為內地企業籌集外資的窗口功能受到極大的衝擊。無論市場總體規模,還是單個股票流通規模,B股市場與H股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海外中國基金的投資組合中,B股也幾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原已投資B股的部分海外基金近期也紛紛淡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解決B股市場存在的製度缺陷與定位問題,單純靠境內投資者來搞活B股市場,希望以此吸引境外投資者,恐怕是一廂情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