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B股市場還有多大的潛力?(1 / 3)

第三章B股市場還有多大的潛力?

當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消息公布時,中國證券界的上上下下無不歡欣鼓舞,興奮不已。無論是股評家還是投資者,都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暴富機會,一個少有的發財機遇。在他們眼裏,B股市場是一棵搖錢樹,一個聚寶盆,所有的人都能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

但是,讓人們始料不及的是,暴漲的行情稍縱即逝,隨之而來的是一路下跌。6月1日後入市的和6月1日前入市但沒能及時退出者,全被套牢。市場的大起大落,帶給投資者的是大喜大悲。麵對綿綿下跌的B股市場,許多人悲觀失望,許多人灰心喪氣,許多人憂慮重重。B股市場還有多大的潛力?會不會重演B股市場建立以來多次輪回的漲少跌多的舊戲?

中國股市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政策市,這是我們無法否認的事實。打開中國股市10年發展的走勢圖,你不難發現,那時起時伏的曲線,相當一部分是政策勾畫出來的。一條暫停國債期貨的消息可以讓大盤連刮3日飆漲風暴,而隨之而來的一紙重開新股發行的通知又可以將前3日的勝利果實一口吞沒;一篇《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可以將大盤連砸3個跌停板,也可以讓指數井噴般地暴漲數天……

A股市場如此,B股市場也不例外。因此,當管理層宣布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時,市場反應之強烈可想而知。許多人認為,B股市場屬於流通市值很小的袖珍市場,截至2001年2月19日,我國B股上市公司還隻有114家,僅是A股市場的10%;平均市盈率不過15倍左右,隻有A股的四分之一;平均股價約隻有A股的25%。但資金麵卻非常龐大,國內居民的外彙存款就有750億美元,把B股指數炒得翻兩三番算什麼稀奇?於是,我們看到了兩天之內34萬投資者開戶的熱鬧景象,看到了不分好股劣股、績優績差,所有的股票連續5天無量漲停的神奇現象。一時間,炒B股賺大錢成為股評家的共識,成為許多投資者最基本的思維。

政策能讓股市活起來,也確實能使少部分人獲得暴利,但政策卻無法保證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賺錢,因為市場畢竟有市場的特性,有市場的規律,尤其對於像B股市場這種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資本市場。因此,當許多人以為B股市場從此就是搖錢樹、聚寶盆從而蜂擁而入的時候,B股市場卻變臉了,從狂漲變成了暴跌。

許多人由此又緊張甚至恐慌起來,似乎B股的末日來臨了。前幾天還在大唱高調的股評專家,現在卻是一片哀歎,風聲鶴唳。有的還翻出1996年的情形來論證,認為B股市場將重演1996年下半年的那一幕。當時的B股市場僅僅是放鬆了對投資者開戶時的身份核查,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對境內投資者以各種形式到B股市場開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B股市場立即暴漲。在1996年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隨著場外資金的不斷進場,滬深B股市場均持續放量單邊走高。其中深圳B股指數從1996年11月15日的88.59點,漲到1996年12月10日最高點201.87點,最大漲幅達128%。而上證B股指數也從1996年的44.86點上衝至1996年12月11日的87.09點,最大漲幅也有94%。但由於涉及當時的外彙管理等問題,管理層決定B股市場依然不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當時用境內身份證開設的B股賬戶隻允許賣不再允許買。結果B股市場應聲而跌,一直跌到了1999年的最低點21點。此次也是消息公布後急漲,隨後也是大跌,他們認為走勢與1996年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其實,如果你看完本章的內容,你就會清楚地看到,新政策推出後,許多人便盲目樂觀,作許多不切實際的預測,好像B股市場缺的就隻是利好的政策。隻要境內投資者進入B股市場,B股市場就會鹹魚翻身,一步登天,指數翻兩三番,股價都會漲得與A股一樣高,而全然不考慮市場基礎,不考慮上市公司的基本素質。而當股市進行回調整理時,又是一片悲觀論調,把B股市場說得一錢不值,並把它與政策麵、基本麵和技術麵都截然不同的1996年作簡單比照。筆者認為,在股票投資方麵,最忌諱的是思維定勢,最需要的是培育投資理念。有了科學的投資理念,就能在市場狂熱時保持冷靜,在市場蕭條時預見到繁榮。對於B股市場未來的走勢,我們既不能像過去那樣盲目樂觀,認為有利好政策就會漲個不停;也不能像現在有些人那樣過於悲觀,好像B股市場就一跌不回頭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B股市場,很難再出現2月28日後那樣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漲停的局麵,也不會出現隻要買到了B股,傻子都能賺錢的現象。將來的B股市場,憑的是智慧,拚的是眼光!如果你有正確的投資理念,有過人的膽識,有嫻熟的操作方法,你便能成為B股市場的贏家;但如果你沒有認真研究B股市場,沒有把握B股市場的脈搏,沒有掌握B股市場的特點,想在B股市場賺錢,則是非常困難的。

股市不是一個能用具體數字測定、分析的實在物體,而是一個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複雜場所,因此,對其走勢的任何設想與預測都有著較大的局限性。但是,我們雖然不是預言家,卻可以成為思想者,我們可以研究影響B股市場的方方麵麵,從而作出切合實際的分析。

一、政策還有多大的推動力?

B股走牛的基礎還在

當前,B股市場雖然陷入跌勢之中,滬市B指與6月1日的最高點241點相比,到9月12日跌到了160點以下,足足跌了80多點。這是否意味著2001年剛剛掀起的B股牛市就此結束,而轉入漫漫熊市了呢?對此,筆者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如果我們客觀地分析,從更寬的層麵,特別是從製度創新的角度考慮,就會發現,目前B股走牛的基礎並沒有完全消失。

政策的支持依然存在,並還有繼續加強之勢,這是有目共睹的。下麵我們還將詳細討論。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方麵都支持B股繼續走強。從社會環境上看,首先,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內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市場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從長遠來看,入世有助於B股公司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競爭力的提高。另外,入世在一定意義上將加快中國資本項目開放進程與人民幣走向完全自由兌換,從而加快A、B股合並進程,從這個角度看,入世對B股是潛在的重大利好。因為目前外資介入B股市場的渠道最順暢,幾乎無任何限製,中國加入WTO後,國外資金進入我國證券市場的切入點將是B股市場,況且目前B股市場市盈率仍然很低,隻有A股的一半左右,外資要參股控股我國的產業經濟,收購B股比較容易,收購成本也相對低一些,因而B股市場對外資來說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其次,在目前的曆史條件下,B股市場將再次發揮其特有的作用。隨著我國加入WTO這一全方位對外開放曆史性機遇的到來,B股市場以其特有的地位將再次發揮獨到的作用。這次B股市場的發展必將在吸取原有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通過對B股市場的重新合理定位和改造,以嶄新的麵目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B股市場很可能成為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及高度市場化的先驅和試驗田。為達到此目標,在未來不久對B股市場進行更多改進的諸多措施還會陸續出台。在這些政策措施的強大支持下,B股市場走出一輪較好的牛市行情是完全可能的。

在B股市場對境內自然人投資者開放後,資金偏緊的問題也將不複存在,這成了B股市場的利好。一方麵,B股市場的流通規模得到了直接的擴大;另一方麵,這一規定為外方投資者提供了退出機製,改變了進得來、出不去的局麵,使外方投資者可以自願、自由地來華投資,將吸引更多境外資金進入B股市場。這一政策對改變B股市場規模小、流動性差的問題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另外,境外資金在前兩年內主要以淡出為主,淡出的原因,一是前兩年亞洲金融危機引起,而這場危機現已成為曆史;二是我國B股市場的持續低迷。隨著B股市場改造措施的推出,B股市場種種問題的逐步解決,B股二級市場的活躍必然會恢複投資者信心。隨著信心的恢複,境外資金也將再返這一市場,與境內外幣資金一起形成強大的市場推動力量。

展望未來B股市場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預計:B股市場將成為潛在盈利空間巨大的市場。雖然B股市場經過一輪大漲,平均市盈率和股價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經過大幅度的調整,現在B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依然不足A股市場的一半,即使考慮目前A股股價的調整,僅從比價結果看,B股市場在理論上也應該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B股發行市場將空前活躍。由於二級市場的活躍,B股新股發行市場已經完全擺脫了前兩年的頹勢,發行市盈率將呈現穩步提高的趨勢,這將吸引大量無法直接取得A股上市資格的民營集體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尋求B股市場的融資。另外,中國證監會允許H股和B股公司增發A股的措施也促使部分短期內無法取得A股上市許可的國有企業轉到B股市場上市,再於一年後申請增發A股,從而間接獲得A股的入場券。B股市場的活躍,將促使部分境外投資者返回B股市場。根據馬太效應,B股將會帶動中國周邊特別是港、台地區投資者進入市場投資,從而行情看好。從目前情況來看,政策對B股市場的支持是堅定不移的,這奠定了B股市場的長期牛市格局。從政策麵所發出的信號可以看出,未來若幹年內將是B股市場大發展的良好機遇。

從長遠看,B股市場還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對於目前B股市場的走勢,我們卻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客觀而言,這次B股的行情是在政策的強烈刺激下出現的,由此形成的連續上漲,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政策缺口。過去,由於B股投資者受到限製,在數量上和A股形成巨大的反差,這樣就導致了兩者之間的價格落差。現在,對投資者的限製已不複存在,這樣價格落差也就通過B股的一波強勁上漲而消失了一大部分。當然,B股和A股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價差,但這卻不是短期能消除的,因為導致B股價格低於A股的因素並不僅僅是投資者的不同,還有利率、彙率、金融政策以及企業、市場等其他具體因素。現在,隻能說是解決了一個投資者的問題。從嚴格意義上講,B股和A股價格的真正接軌是要到兩者合並時,而這一前提是人民幣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一般認為,這是5~10年以後的事情。既然這樣,現在B股和A股有價差就是正常的。因為投資者的“合並”預期而形成的政策性行情,到目前也就差不多基本走完了。

既然如此,指望B股一個勁地往上漲,顯然是不現實的。事實上,在B股上漲的過程中,原來套了幾年的投資者紛紛想離場,新資金又不願意在相對高位接盤,特別是在B股暫時不可能再有新利好政策刺激的情況下,由此出現回調與整理,不僅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也正因為這樣,我們認為,此次B股市場由漲轉跌,隻能說是B股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並不意味著B股的行情已經結束。B股市場將來很難出現3月份那樣暴漲的行情,但也難出現像7~8月份那樣非理性的大跌。當然一定範圍的振蕩也是難免的。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個股會出現很大的分化,有些業績不佳、基本麵不理想的B股股票,行情會進一步轉弱,成為冷門品種。而有的股票,由於業績優良,題材多,能夠得到多數投資者的認同,它們則會成為日後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強勢品種。

政策還有多少文章可做?

B股市場由於具有特殊地位與特殊作用,因此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視與關注。特別是2000年以來,管理層加大了對B股市場的扶持力度,相繼出台了一係列搞活B股市場的政策與措施,如允許外資非發起人股直接在B股市場上流通;推行B股無形席位,提高交易效率;全麵開通B股即時成交回報;調整B股交易結算費用,降低交易成本等。而2001年2月19日正式允許境內居民持合法外彙進行B股交易,則是管理層對B股市場最大的扶持政策,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正因為如此,B股市場出現了建立以來最大的一輪飆漲行情,3個月時間指數上漲近兩倍,許多個股價格翻了幾番。

但是,僅靠一兩項政策,或許能使市場短時間內出現暴漲,但如果沒有相應的後續政策配套或者相應的市場基礎改善,要維持長期火爆的走勢,則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看到,對內開放的新政策導致了B股指數一飛衝天,並且無論質地好還是壞的個股,都被強大的購買力連續推至漲停板,這說明B股市場還是一個典型的投機場所;另外,許多國外機構投資者在“2·19”行情以後擇機撤退,又從側麵說明我國B股市場依然缺乏投資吸引力。因此,B股市場前期的井噴式行情完全是政策的影響,是資金的推動,是題材的炒作,是供求法則下的一種價格脫離價值的政策性引致現象。顯然這種影響、推動與炒作都是難以維持的,以至進入6月份,就在對境內投資者全麵開放的政策正式實施之際,B股市場卻選擇了掉頭向下的走勢,並從此綿綿陰跌。說明股市不能單靠一兩項政策的刺激,而需要有係統的政策、措施支持,需要堅實的市場基礎配合。

對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政策從根本上突破了過去B股市場隻限於境外投資者的框框,這不僅使B股市場出現了一輪暴漲行情,而且還使B股市場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一變化決定了我們的政策與措施也應該相應進行調整。大體來說,當前B股市場的格局主要有三大變化:

一是投資主體開始本地化。B股市場的投資主體,原來是以境外人士為主。給境外人士投資中國企業的機會,通過B股市場吸引外資,這是當初在A股市場之外再開一個B股市場的初衷。B股市場對境內人士開放,使B股市場的投資主體迅速向本土化轉變。資料顯示,對內開放後的兩天時間內,就有超過34萬的境內投資者攜資開設了B股交易賬戶,這一數字超過了過去8年境內人士開戶數的總和。與此同時,隨著B股價格的迅速上升,一些已投資B股數年之久的境外投資者開始撤離這片曾經令他們失望的“傷心地”。因此到目前,B股市場基本上成為境內投資者的天下。當然,B股投資主體的本土化,隻是一個階段性的動態過程。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今天境外老股東走了,明天,當B股市場進一步發展起來,又會有新的境外投資者重新進入B股市場。據報道,近期共有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從境外進入到B股市場。管理層曾在多種場合表示,我國加入WTO之後,證券市場將逐步對外開放,而B股市場將是率先允許外資進入的一片“試驗田”。屆時,境外資金也有可能重新成為B股市場的投資主體。

二是從投資型轉向資金推動型。推動B股市場轉型的主要動力源於3個方麵:即市場規模太小與資金需求過大的矛盾,A股價格對B股價格的拉力以及投資主體的改變而導致的投資理念的改變。過去,B股中有些股票可以靠紅利分紅收回投資成本,具有投資型的特征。但是,由於A、B股存在明顯價差,2000年以來B股價格迅速向A股靠攏,B股股價的上升直接導致市盈率的提高,從而使B股市場的投資性日趨減弱。尤其是B股市場向所有境內人士開放之後,B股價格進一步上升,可投資性相應地進一步弱化。而由於投資主體的本土化,目前B股市場的投資理念、操作手法也越來越像A股市場。如近期B股市場走勢較強、升幅較大的個股,並不是中集B、本鋼板B這類市盈率很低的個股,而是深本實B、深建摩B、膠帶B股等重組股、績差股。這一現象就使B股市場資金推動型的特征更為明顯。

三是價格迅速向A股靠攏。由於過去同一上市公司A、B股價格差距太大,導致了A、B股之間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權的怪現象,不利於在B股市場進行融資或再融資。前一段時間,由於投資者普遍對A、B股股價接軌抱有預期,推動了B股價格迅速向A股價格靠攏。現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上升後,A、B股之間的價差已經明顯縮小了,輕騎B股和海航B股價格甚至一度超過其A股。但總體來說,B股股價現在仍然隻有A股價格的六成至七成左右,有些個股如深南玻B等,其A股價格仍高於B股接近一倍。總的來看,B股價格進一步向A股靠攏的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

由於市場格局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我們單純靠投資者主體範圍的拓寬,已經難以維持市場的強勢了。說得簡單一點,經過幾個月的喧囂與動蕩,要入市的投資者都基本上入市了,能進來的資金也基本上投入進來了,如果要繼續保持市場的強勢,就必須根據目前的市場格局推出一係列有利於市場發展與活躍的相應政策和措施。而在這方麵,我們還大有文章可做。

向境內投資者開放市場隻是發展B股市場進程中的第一步,對於這個市場的改造是個係統工程,特別需要我們大膽借鑒與大膽創新。比如采用注冊製的發行機製,改進B股的發行方式,盡快由私募方式變更為公募方式,擴大持股人數,提高股票流通性;進一步完善B股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同股同權;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製度,規範上市公司行為,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統一滬深兩個B股市場交易的計價貨幣;組建中外合資基金投資B股市場等。這些都是激活B股市場非常重要的配套政策。

降低印花稅和交易傭金也是推動B股市場走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B股的交易印花稅及手續費等費用高達8‰左右(向雙方征收),不僅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的l‰~5‰高,而且也高於A股市場。為了活躍B股市場,也為了盡快與國際慣例接軌,未來的印花稅及其他費用應當具有一定的下調空間。在交易手續費方麵,目前B股實行的是固定傭金製,並且費用偏高,B股的交易手續費比A股高出10%,這顯然是有違國際交易費用浮動化的大趨勢。由於B股市場還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繼續發揮其向境外投資者融資的作用,所以B股的交易手續費需要與國際慣例接軌,進行適當的調整。

市場定位不明,政策搖擺,散戶過度投機,缺少理性投資是現在B股市場的主要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很重要的一條途徑是成立中外合作基金。2000年10月周小川主席在“WTO與中國資本市場國際研討會”上就談到:中國將按WTO談判承諾,允許設立中外合資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當時曾給市場極大的刺激,但由於各種原因,至今還沒有付諸實踐。組建中外合作基金,一方麵可以給境外投資者投資國內證券市場提供更加廣泛的渠道,同時,也會給逐步壯大的我國證券市場帶來資金與觀念上的推進。因而,一旦這一政策得到落實,將大大激活該市場的籌資能力及活躍度,解決B股市場長期低迷、外資退出、籌資功能癱瘓等症結。

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隻是激活B股市場的一個措施,並不意味著B股市場就可以忽視境外投資者的參與。事實上,大量吸引與籌措境外資本,才是B股市場最基本的功能。因此,采取措施吸引與籌措境外資本,是當前政策扶持的重點。這就需要改變一些與市場化和國際化不相適應的方麵。比如從會計製度和審計製度來看,我國目前還未實現與國際全麵接軌,這就使境外投資者在分析B股市場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時缺乏足夠的把握。因為在公司進行年度結算時,兩種會計製度和審計製度核算出的業績有很大的偏差。另外由於缺乏有效的對衝機製,投資者也無法回避整個市場的係統風險。還有一些境外產業資本希望通過持有高比例的股份從而對公司實施直接監管,但無論是從股權結構還是股權結構決定的管理結構,或是從信息披露程序和信息反饋機製等方麵都難以滿足境外投資者的要求。僅從後者來看,由於長期以來B股市場屬於國內交易市場,麵對的卻是國際投資者,始終沒有建立一個開放快捷的信息傳遞渠道,再加上許多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麵存在相當多的不規範現象,自然阻礙了國際投資人的投資熱情。

在B股市場交易製度方麵,“T+0”交易製度已經不合時宜。早期由於市場交投清淡,為了增強市場活躍性,實行“T+0”交易製度。但隨著B股市場向境內個人投資者開放,市場活躍度已經徹底改觀,而且“T+0”交易製度也開始造成市場的過度投機和波動。因此,8月31日,管理層宣布B股市場將交易規則由T+0改為T+l。沒有想到的是,受此消息的影響,B股市場竟然跳空低開,並一路震蕩下行,盤中個股跌聲一片。其實,T+l規則的正式實施,對B股市場短期和中長期影響各不相同。短期來看,由於新規則下所買進的B股當天不能賣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的流動性,使得B股投資者操作難度增大。受此影響,B股市場短線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表明市場認為這一消息的短期影響偏重利空。但從長遠來看,T+0改為T+l應為利好,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抑製過度投機作用,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作用以及證券市場的長期投資理念及股權投資理念的建立也至關重要。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未來B股市場的走勢,相當程度上決定後續配套政策能否及時、係統地推出。事實上,目前B股市場呈現弱勢調整的格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對內開放政策推出後,沒有及時推出配套政策,加上市場基礎不堅實,導致B股市場上行乏力。許多人片麵看待對內開放政策的影響,好像有了這一政策,B股市場就能永遠豔陽高照。其實,客觀地看對內開放政策,對市場的影響也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8月17日,《證券日報》發表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處副處長高輝清的文章,提出了“B股對內開放有得也有失”的觀點。他認為,B股對內開放的成績是多方麵的,但它的敗筆之處也顯而易見,主要表現在B股市場“A股化”發展趨勢正在不斷加強。得出這點結論的理由在於,B股市場已在較高程度上實現了“A股化”。有關資料表明,目前B股市場的投資主體已基本上以境內投資者為主,境內投資者在全部投資者中所占的比重已由去年的65.27%上升到90.3%。所以,從投資者構成這個層麵看,B股市場與A股市場已基本趨同,A股市場的一些基本特征,如以散戶參與為主、莊股現象鮮明和投機性強等,已開始在B股市場出現;從選股思路和操作手法來看,B股市場已經基本上成了另一個“A股市場”,不同之處隻是在於,它們是用美元和港元進行交易,而不是用人民幣。警惕B股市場“A股化”,這是B股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提。B股市場是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窗口,境內居民參與B股市場交易將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應當承認,滬深A股市場的現狀不盡人意,在市場規範與有效監管方麵還很不成熟,國際化程度更是無從談起。A股市場10年的發展曆程中存在諸多黑箱操作上市、信息披露虛假、莊家操縱股價等問題,特別是在監管層加強監管力度、防範金融風險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方麵有很多慘痛的教訓。這應當成為所有B股市場參與者的前車之鑒,更應當成為監管層以國際化標準全麵規範B股市場的重要推動力。另外,B股市場向境內居民開放也是中國股市全麵、規範、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那些已經在滬深A股市場上暴露出的問題,那些監管層或投資者在A股市場上犯過的錯誤,應當盡可能在B股市場上避免重演。

9月10日,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宏源也認為,對境內散戶投資者開放B股市場的政策,其初衷是要通過對境內投資者的引入,增強市場流通性和交易活力,從而達到重新吸引境外資金的目的。但是就在境內投資者大規模湧入的同時,傳來的卻是境外機構投資者大規模悄然撤退的腳步聲。境內、外投資者所作出的不同投資選擇,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B股開放政策的階段性效果:投資者結構境內化、散戶化。上市公司基本麵並沒有因為開放政策而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因此,徐宏源說:“目前B股隻能用處境十分困難來形容。現在市場基本麵不如人意,市場成交量極度萎縮,又回到開放前的狀況。”

大量事實表明,盡管開放政策實施前後市場的活躍程度有天壤之別,但境外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的離場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反有加速之勢。如果說是開放後的巨大漲幅讓境外機構選擇了套現離場的話,那麼開放政策所提供給B股市場的投資魅力,在其同時所提供的投機暴利機會麵前,就顯得非常渺小。盡管在上半年相當多的境外機構本著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對B股發展前景給予了相當樂觀的預期,但是這種在看多的同時卻不做多的深層次原因更令人思索。由於境外投資者的退出而出現B股投資者境內化、散戶化的趨勢,這絕非是開放政策所想達到的效果。從總體上看,目前B股市場發展的狀況與開放政策推出的初衷存在著一定的偏差,主要集中在3個方麵:

其一,市場的“政策市”特征突出,使得境外資金將政策風險視為投資的重要考慮因素。B股的開放政策像是一隻風險探測氣球,走一步看一步的意味很強。參與者在享受巨大獲利機會的同時,同樣要承受政策機遇的風險成本。大多數境外機構經曆過B股發展的最低迷階段,上半年的漲幅已經遠遠超過了其獲利預期,進一步的獲利機會已被其認為不值得再去承受相應的政策性風險,兩相權衡,外資大股東必然選擇及時鎖定既得利益。對此,我們認為一方麵種種不規範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境外資金對B股市場投資信心的重新恢複;另一方麵市場發展政策的製定應該注重穩定性、規劃性和可預見性,應盡量降低投資者所承受的製度性風險。

其二,上市公司基本麵並沒有因為開放政策而得到實質性的改變。這兩年雖然也有一些公司業績有起色,但是B股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不佳的狀態一直未有根本改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水平偏低,一些公司甚至從上市後業績就逐年下滑。外資大股東麵對的一邊是毫無起色甚至比股市低迷期時更差的公司業績,另一邊則是二級市場節節飆升的價格,在已經對公司失去長期投資興趣的情況下,作出套現離場的決策並不難以理解。從已經公布中報的公司情況看,減持幅度較大的公司經營業績難如人意的現象就比較普遍,這不能不說是外資持股動向的又一主要考慮因素。

其三,近年來,上市公司虛假包裝、業績造假現象使得上市公司業績的整體可信度降低,境外資金價值評判體係對中國上市公司難以發揮用場。

要解決這些偏差,首先就要大力整治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提升公司經營業績,這是吸引境外資金的根本策略,並且這種吸引力將不僅是限於短期市場收益,更多的則在於一種長期的戰略投資目的。其次是完善信息披露,加強推介引導。B股發展至今,對其感興趣的投資者基本上以華人為主,機構投資者的地域分布也基本上集中在東南亞以及我國的香港地區,而全球其他範圍,如歐美等地區的投資者則較少。另外不容忽視的是,B股的開放政策從目前看,更多的是吸引了一部分從短線炒作角度參與的遊資(這也是B股市場上半年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立足於理性投資的參與者則很少。我們認為B股的市場推介力度太小,或者是幾乎沒有,發展的政策意圖與趨向很難被境外投資者深入了解,再加上上市公司的有關信息披露渠道少,信息披露不規範,境外投資者難以及時獲得公司基本麵變化的信息,影響其投資決策的作出,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日前有關於嚐試讓三資企業代理中國B股的信息,並有消息提及交通銀行新加坡分行與海通證券達成B股交易的代理協議後,正向新加坡金管局申請在新加坡代理買賣中國大陸的B股。這種措施是否已有實質實施或是效果如何都不重要,它至少反映了增強B股對外資吸引力的一種思路,那就是“走出去,引進來”。

由於目前B股的連貫性政策沒有出台,擴容方麵有一定的障礙,加上前期市場的漲幅巨大,投資者成分呈現國內化和散戶化的特點,B股又重新回到了成交清淡的地步。因此,要想徹底解決B股市場當前這種狀態,及時出台有關配套的措施顯得極為重要。隻有這些配套措施出台,才能使B股投資者恢複信心,B股市場的成交才能踴躍,也才能為B股恢複固有的融資功能。

目前投資者預期管理層有可能在近期出台有關B股市場的一些利好政策,諸如B股向境內三資企業開放、B股基金推出不受投資基金法的時間限製、降低B股交易傭金費用以及為發展B股市場推出新股發行條例等。應該說,上述諸多利好預期都有其合理性。

但是,從信息麵來看,盡管B股有對境內開放的大環境的支撐,B股市場發展的後續政策卻還沒有整體推出的跡象,而且B股市場今後的發展大方向到現在為止也還不太明確:是進一步擴大規模,還是與A股合並?其具體如何實施,也還有許多障礙存在,所以在這種B股大發展方向尚未明了之前,其間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都會困擾著B股市場,加上盤中還有一部分獲利豐厚的籌碼存在,後市繼續出現反複震蕩是完全可能的。

B股市場會不會向境內機構開放?

自B股對內開放以來,B股市場基本上成為了一個以境內散戶投資者為主的市場。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散戶投資者熱情高,積極性大,但他們資金分散,投資盲目,尤其是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一哄而入的許多投資者,對B股市場缺乏了解,對B股的操作缺乏研究,有的甚至從未涉足過股市,完全是看到B股“火爆”匆匆忙忙入市的。其投資理念與投資方法都帶有較大的盲目性,股市上漲時他們激動不已,股價再高也敢追;股市下跌時又立即悲觀失望,不計成本地割肉斬倉。在此情況下,許多人提出B股市場不僅要對境內居民開放,而且還要向境內機構開放,因為缺少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必然導致市場脆弱性增加、投機性嚴重,市場穩定性差。據了解,有關B股擴容的辦法遲遲不能出台的原因之一,也在於是否對境內機構開放這一問題未能達成一致。

許多人認為,目前B股市場投資者結構單一且日趨散戶化的問題需要盡快解決。有人分析70多家已公布中報業績的B股公司股東人數變化情況,發現多數B股公司的股東人數均有大幅度增加,且人均持股數已不足1萬股。可見目前的B股籌碼已極度分散,B股市場的投資主體已徹底演變為散戶投資者,而且均為境內投資者。

事實上,早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時,多數外資機構即從B股市場不計血本地撤離,2001年2月份B股對內開放以來,場內極少的一部分外資機構借助6月份之前B股二級市場交投異常活躍之機,將手中剩餘籌碼再次大量拋售,可以說,目前B股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可謂少之又少。B股市場在多數外資機構已撤出、中資機構又不能合法介入的背景下,基本上成為了散戶的天下,這顯然是不利於市場繼續穩步發展的。毫無疑問,B股市場作為股票市場,應有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股票市場的功能之一就是價值發現功能,通過價值挖掘使社會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而這一切必須要有機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因為隻有機構投資者才能引導正確的投資理念,才能影響到產業投資方向。從這一點上來講,盡管外資機構從B股市場中撤出,但允許新的合法機構投資者介入這一市場肯定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