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B股市場還有多大的潛力?(3 / 3)

當然,在這場投機遊戲中,境內機構投資者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前幾年,由於發行不暢而導致許多境內券商被迫套牢而持有大量B股。據估計,他們手中持有的B股籌碼約占目前B股流通總量的20%~50%,這些籌碼在他們手中已握有2~8年。B股新政策出台後,境外機構投資者陸續離場,境內機構投資者在B股市場中的實力開始大增,原來被壓抑和積累的能量在B股市場上開始爆發出來。B股市場連續漲停的走勢,可以視為以這些券商為主的境內機構投資者聯合開始“發力”的一種集中市場表現。而這種爆發力完全是由資金推動產生的,B股市場的投機氣氛也因此彌漫開來,這種做法與境外機構投資者注重公司業績的投資理念與操作方式相去甚遠,在一定程度上,也將抑製境外機構投資者重新入市的步伐與改變他們的投資策略。所以,在B股市場成為境內投資者的主戰場之後,B股市場將有可能被打造成另一個規模較小的“A股”市場,由此顯示出A股市場的某些特征。B股市場開放以來出現的大起大落現象、績優股受冷落而虧損劣質股和重組股大行其道,便是典型的例證。

國際資本比較重視價值投資理念,在投資選股上側重對上市公司基本麵的研究,通過挖掘公司的內在價值來做長線投資。盡管外資(尤其是國外基金)在投資時會考慮中國作為新興資本市場的成長性特點,但基本上不會參與市場的過度炒作。因此,在目前投機氣氛相當濃厚的情況下,期望境外資本大量回歸B股市場,顯然是很困難的。而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並不意味著B股市場可以脫離境外投資者而存在,可以僅靠境內投資者就大步發展。事實上,對境內投資者開放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搞活市場,改變過去長期走勢低迷、交投清淡的局麵,從而更好地吸引境外資金。A股市場尚且都在準備對境外資金開放,作為中國對外融資窗口和試驗田的B股市場,怎麼能背棄吸引外資這一重要的初衷呢?另外,在B股市場日益本土化和散戶化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吸取A股的教訓,不著力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質,不加強對投資者投資理念的引導,不堅決打擊莊家操縱市場的行為,任憑投機盛行,那麼,市場將長期處於暴漲暴跌的循環之中,不僅會使B股市場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也將使投資者在市場波動中遭受巨大的損失。

三、擴容:壓力還是動力?

擴容的腳步聲已經響起

雖然說股市是經濟的反映,但中國股市的漲跌,最主要的卻是與股市的供求有關:股票多了,上市快了,資金進得慢了,股市就跌;反之就漲。因此,中國投資者最為關注的便是擴容的速度與規模。

擴容是世界上任何股市都必然要走的道路,因為隻有通過擴容,股市才能由小到大,不斷發展。但對於B股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他們卻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他們害怕擴容,因為擴容將給他們帶來資金供應的壓力;但又不能拒絕擴容,因為B股市場本來就是因為規模小、流通性差而活力不足,如果再不擴容,將成為一個既喪失融資功能又缺乏市場活力的“死市”。

B股設立的初衷在於吸引境外資金,但作為籌資功能的重要工具,B股的市場容量太小,已很難吸引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一個市場隻有先擴容,才會有增量資金的入市。因此,可以這樣說,B股擴容是繼B股向境內投資者開放後必然要推出的重要舉措。

但擴容到底對市場帶來的是動力還是壓力呢?這取決於擴容的規模與速度。如果擴容的規模不是很大,速度不是很快,會促進市場活躍,因為投資者可以有更多的B股進行選擇;如果擴容的規模很大,速度很快,很多公司配股或者很多公司新上市,則會對B股市場整個行情增加一定的調整壓力。

現在大多數投資者都在關注市場是否會擴容,在關注擴容到底有多大的規模與多快的速度。我們認為,擴容是肯定的,但擴容的規模在短期內不會很大,速度也不會很快,因為管理層還要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正如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說的,為了促進B股市場的興旺,國內資本市場下一步將加大B股的流通量,但中間有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梁定邦指出,中國B股市場要實現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流通量或者流通量低少。他認為,從國際經驗來看,要成功實現全球發股,需要強大的本土市場。此言表明高層正在研究B股的擴容問題。

目前也有種種跡象表明B股擴容的大門即將開啟:除了小天鵝等4家B股公司的法人股變成可以在市場買賣的流通股份之外,閩燦坤B已公告擬發行不超過5000萬股增資B股,並且已經獲得深交所審核通過,發行方式為私募及境內外公募相結合。據稱,證監會亦正在趕製新的B股發行辦法。當然從短期看,發行家數應不會太多,擴容的影響還不至於使市場運行方向產生根本性的逆轉,但隨著對在B股市場籌資感興趣的企業越來越多,擴容的壓力將慢慢地製約B股上攻。從曆史發展的角度看擴容,我們發現沒有擴容也就不會有市場的發展,A股市場的不斷成長正基於其持續的擴容,而NET、STAQ法人股市場的衰退也正因為它們停止了擴容,故從中長期角度來看,B股的擴容將伴隨著持續的多頭行情,但短期也會形成一定的壓力。

目前B股市場的擴容渠道主要有3條,一是外資法人股的上市,二是B股的配股,三是發行上市B股。外資法人股的上市流通已經開始啟動,已有少數B股公司的法人股開始流通或將要流通,但這一塊總量並不大,且主要集中在深B股市場,對擴大B股市場規模來說,作用較為有限。再看B股配股,綜合分析,現在不太可能有B股公司推出可行的配股方案,一是由於不少B股公司因業績所限,本身已失去了配股資格;二是現在的配股價格早已不同於前幾年,配股價格都是比照A股二級市場的市價確定的,定得都比較高,而目前的B股股價還是低於A股市場的平均價格,因此,即使B股公司,尤其是A、B股公司推出配股方案,其配股價也會高於其B股市價,使配股方案難以成行。由此看來,發行上市B股是擴大B股市場規模、增加B股投資品種和籌碼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但是從近期來看,發行上市B股也不可能大規模地進行,隻能是小量地穩步試行。中國證監會秘書長屠光紹指出,“證監會將研究允許現有B股公司繼續增資發行,並安排合適企業到B股市場上市”。B股的發行上市和B股公司增資發行原本就是B股市場通常的融資渠道,現在提出“研究允許”,表明近期B股配股和發行上市都不會大量推出。

因此,從擴容的3條渠道看,近期內,B股市場的擴張是有限的,籌碼的供給也是有限的,與相對充裕的資金供給量相比,是不會構成對市場較大壓力的。相反,適當適時的擴容,還能增加市場的流通性,增強市場的活力。據了解,國務院正在製訂有關B股發行的辦法,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出現分歧。有關執行辦法呈交數月,但遲遲未能出台。數家原來計劃於7~8月在B股市場上市的新公司的有關籌備工作已經放慢,關於銷售的準備工作已經停止。種種跡象顯示,由於有關B股發行的政策還不明朗,B股的擴容可能比預期的時間推後。

B股擴容遲遲不見動靜,其中的關鍵就是在目前B股市場投資主體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B股新的發行(包括增發)辦法難以出台。在原來以境外機構投資者為投資主體的時候,B股主要采取向海外機構投資者私募的方式。但自3月以來,B股市場已呈現本土化和散戶化的格局,如果B股發行繼續隻向海外機構私募,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以較低的價格在一級市場拿到原始股,再在二級市場高價拋給境內投資者,這對境內投資者無疑太不公平,因此,就使得B股的發行方式需要有較大的改變。據稱有關部門正在積極起草執行辦法,研究新公司上市發行B股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新公司上市時,讓散戶也可以認購。

由此我們估計,B股新的發行辦法可能采取公募私募相結合的發行方式,也就是對境外投資者私募與對境內投資者公募相結合。非常簡單的道理,如果繼續延續B股過去采用的向境外機構配售股票的私募發行方式,境外機構可能利用現在的市場活躍而在境內套利;同時在目前B股投資者本土化和個人化的特征下,對於境內中小投資者也不公平,這種方式在目前情況下明顯行不通。但如果完全參照國內A股公募發行的辦法,境外投資者將完全喪失原有的申購優勢,真正想長期投資的境外投資者將難以在一級市場獲得足夠的數量,從而使得B股一級市場也徹底喪失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而很多投機機構則可能通過透支、借貸等方式在短期內籌集大量資金進行新股認購,獲取暴利,這顯然有違開放政策推出的初衷。因此,相比之下公募私募相結合的方法是比較符合國際慣例的一種做法,目前市場也比較認同這種發行方式。

B股市場的擴容,是管理層向境內個人投資者開放B股、搞活B股市場的最終目的。盡管目前可能由於擴容的條件或機會不成熟,如有關辦法難以出台,B股市場自6月一路下跌,市場交投不暢等等,但擴容是遲早的事,暫時的刹車並不表明管理層發展B股市場的政策有所改變。對此我們要有心理準備。

B股市場還會有多少資金流入?

股市擴容,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股票的擴容,二是資金的擴容,二者相輔相成。股票擴容需要資金擴容的配合,資金擴容保證股票擴容的進行。

正因為這樣,我們在研究了B股股票的擴容後,也有必要來研究一下資金麵的情況。如果資金供應不足,既使少量的股票擴容,也有可能造成市場較大的波動;而如果資金充裕,即使股票擴容的規模大一點,速度快一點,也不會給市場造成過大的壓力。

B股市場長期低迷的情況說明,在一個新興市場上,資金是否充裕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動市場發展的前提是要吸引資金。B股市場設立之初,主要是想為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企業打開一個窗口,但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和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卻使外國投資者不敢輕易涉足中國B股,而中國境內的居民又不能投資B股。這一時期,盡管在我國B股市場上市的不少公司質地並不差,但還是不能有效吸引外部資本,導致市場總體缺血。由於能夠在B股市場交易的資金量有限,市場交投自然也就趨於清淡。這一點正是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重要區別。後者本身就能夠不斷地吸引社會資金,因而股票價格的漲落從根本上取決於上市公司質量的變化;前者由於在發展初期,市場上資金量較小,股票價格的變化更多地取決於市場上資金供求關係的變動,2001年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導致一輪暴漲行情,便是典型的例證。出於對A、B股合並的預期和對A、B股差價的考慮,B股市場宣布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後,立即吸引了大量境內居民參與,在增量資金的推動下,B股市場爆發了一輪世之罕見的暴漲行情。而隨後由於沒有後續資金跟入,6月份後B股市場又是一路下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2001年B股市場無論是大漲還是大跌,都是資金在起關鍵作用,倒是與我國宏觀經濟的變化、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降關係不大。這固然是一種短效行為,但對於一個規模小、流通性差、長期走勢低迷的B股市場來說,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不但現在,就是在將來相當長的時間裏,B股市場的走勢也將與資金量的供求緊密相關。具體地說,市場資金麵的供給狀況將決定市場的中、長期走勢情況,而市場的短期波動主要由當時的成交量以及短期內漲幅決定。B股的價格、投資價值以及A、B股差價等因素反而將退居其次,隻有在資金麵或者成交量因素發生顯著變化的情況下才能對市場以及個股走勢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為此,我們就不能不研究,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有多少資金流入了,將來又還有多少資金可以流入。

李碩先生在《中國證券報》撰文對此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他認為,由於目前B股市場中真正的外資比例已經很小,而願意在這種狀況下進入B股市場的外資數量也不會太多,國內資金才是影響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般分析認為,在管理層頒布B股市場麵向境內投資者以後,B股市場突然增加大量的資金供給,而增量資金在數量理論上可以達到國內居民外彙存款總額,也就是大約750億美元。但是,如果分析一下這些外彙存款的構成,可以發現其中隻有約45億美元是外彙活期存款,其餘約700億美元都是定期存款。也就是說,能夠立即進入B股市場的國內資金最多也就是45億美元左右。這在以後的走勢中得到了證實。從2001年2月28日開始連續4天在滬深兩市B股都出現無量漲停的情況。在這種狀態下,從股價和成交量方麵分析都很難得出有用的結論,但有一個數據對於我們分析B股市場增量資金的進入情況非常有幫助,這就是各個個股封漲停板的封盤資金。2月28日,滬深兩市B股的封盤資金分別是8.8億美元和55億港元;3月1日,滬深兩市B股的封盤資金分別是8.5億美元和50.4億港元……

據他估算,從2001年2月19日管理層公開頒布B股市場對內開放的政策開始到2月28日B股市場重新開盤,其間的時間已經足夠使短期內能夠調動的資金全部到位,也就是說,幾乎所有能夠在6月1日以前進入B股市場的資金都到位了。而且此時市場觀點空前一致,所有的資金都希望在28日的第一時間搶購到股票。因此,可以大致認為2月28日出現在市場上的資金就是45億美元居民活期外彙存款中願意進入B股市場的那部分。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內開放之初,許多人總是拿中國居民擁有的749億美元外彙儲蓄存款作為分析行情的依據,這顯然是片麵的。事實上,從居民外彙存款入市的角度來看,短期內最多隻有45億美元左右的資金入市。這一估計也可以從外彙存款餘額的變動中得到證實。據統計,一季度國內金融機構各項外彙存款餘額較上年同期增長4.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少增加42.3億美元;其中境內居民外彙儲蓄存款餘額74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8億美元,同比少增加34.5億美元。4月份,居民外彙儲蓄存款為745.5億美元,比3月末增加5.5億美元,比3月份的增加額(6.8億美元)少增加1.3億美元。從統計數據看,境內居民外彙儲蓄存款相對增長數量一直是逐年遞增的,那就可以確定,少增加的居民外彙儲蓄存款絕大多數都流入了對境內居民開放的B股市場。5月份亦已經有相當多的資金流入B股市場。估計2001年2月以來流入B股市場的資金總量大約為40億美元。其中,居民個人外彙儲蓄存款約為4%~5%,即30億~37.5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了B股市場。如果加上一些境外資金的少量流入,則總數大概在50億美元以上。

那麼,6月1日後,境內居民的外彙資金都可以順利入市了,其入市資金會有多大的增幅呢?當時,無論是股評人士還是投資者,都作出了過於樂觀的估計。當時許多人認為,2月19日B股市場有限製地允許境內居民人市,就有40億~50億美元的資金進來,那現在全麵開放了,新增100多億美元又算什麼?但事實上,6月1日後,我們並沒有看到大量資金湧入的情形發生;相反,卻是股指大跌,成交銳減。其中的原因何在呢?關鍵是我們隻看到了資金的存量,沒有考慮其他因素。實際上,股市的變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固然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全麵開放後,為大量境內居民外彙儲蓄入市提供了條件,但允許入市是一個方麵,會不會入市則是另一個方麵。況且,早在2月19日宣布對內開放時,能夠入市又願意入市的境內外彙都已經基本入市了,許多願意入市但沒有資格入市的資金也通過各種灰色的途徑悄悄入市了,真正到6月1日全麵開放時,能夠入市又願意入市的資金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多了。再說,在股指已經炒高了近兩倍,許多股票價格已經漲了2~3倍甚至已經超過A股價格後,也阻嚇了許多境內外彙資金的進入。隨後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B股大跌,使更多未入市的投資者不敢貿然入市。其最終的結果便是後續資金缺乏,B股市場在經曆了一輪瘋狂的暴漲後,出現了大幅下挫。

雖然如此,我們對B股市場的未來走勢卻還是要樂觀對待,因為B股市場繼續走強的一個重要基礎——資金麵供應充裕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當前擴容速度不快、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這是推動市場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現在的關鍵是恢複投資者的信心。

無疑,境內居民外彙資金參與B股投資的潛力還相當大。據央行統計,目前的居民外彙存款還在增加,存款中進入B股市場的居民外彙存款大約隻占4%~5%,還有90%以上的居民外彙定期存款不曾參與B股投資。在這種情況下,B股投資資金的潛力是很大的。同時,作為B股向境內居民的開放,4%~5%的分流是絕對達不到推出新政策的目的的,因此,在政策上還會進一步鼓勵境內居民利用手中的存款進一步參與B股投資,而且投資者普遍對A、B股合並有良好的預期。目前兩市B股市場總體價位仍然比A股低,平均市盈率比A股低出較多,尤其是深市B股,這種比價關係將可能使潛在的入市資金變為實際的入市資金,從而使B股市場再掀一波資金推動型火爆行情。場外可挖掘的後備資金也非常充裕,這從目前兩市平均每日僅有約40億~50億元人民幣的成交量便可以得到證實。據估計,未來的增量資金主要有3個來源:一是尚未進入市場的居民合法外彙活期存款(約7.5億~15億美元);二是國內居民擁有的然而因為缺乏適當的投資渠道而準備進入市場的外彙資金(約33.5億美元);三是真正的境外投資者的新入市資金,則視B股市場的走勢和B股發行、政策而定。

隨著美聯儲連續7次降息,中國也相應地連續下調美元等部分外彙存款利率。外幣存款利率的連續下調,無疑有可能使大量的外彙儲蓄存款轉入B股市場。另外,隨著B股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發展、擴容,有關部門也正在研究對“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甚至“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如可以設立“B股基金”或“A、B股混合基金”)開放B股市場,這將給B股市場帶來更多的新增資金。從長期看,這些新資金的加盟無疑是B股市場可持續發展的特大利好!總之,B股市場有著充裕的資金供應基礎,關鍵是將來的後續政策和市場發展能不能將這些潛在的入市資金轉變為實際的入市資金。

四、B股公司:基石牢不牢?

2001年上半年B股市場的一輪飆漲行情,讓我們再一次領教了政策的威力。但隨後出現的一輪下跌行情,又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政策也有政策的局限性,以為隻要有利好政策就可以推動股市永不停步地向前走,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可惜的是當時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過高地估計6月1日對境內投資者全麵開放的政策效力。

許多人不理解,相對於2月19日有條件地開放,6月1日的政策更具有刺激性,資金麵的供應更加充裕,為什麼股市作出的反應卻是不漲反跌呢?這固然有大漲後需要回調的壓力,而其中還有一個往往被中國投資者忽視的原因,那就是B股上市公司的質量欠佳,無法維持與支撐強勢市場。

不管我們怎樣相信政策的威力,相信資金的作用,也不管市場有多麼特殊,投機氣氛有多濃厚,但有一點卻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上市公司的質量仍然是B股市場發展的基礎。B股上市公司由於多數屬機械、紡織、商貿、輕工、房地產等傳統型行業,而且這些公司上市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借助資本市場來擺脫資金困境,因而存在著許多的先天不足,效益不佳成為B股上市公司共同的特征。這也是B股市場為什麼長期走勢低迷並逐漸被境外投資者拋棄的關鍵原因。相對於境內投資者偏於關注政策麵的消息來說,境外投資者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素質。在理性投資的市場環境下,B股公司的質量問題無疑影響著市場的發展與股價的走勢。從2000年中報數據統計分析,B股上市公司2000年中期的平均每股收益僅0.082元,低於市場總體平均值0.1073元。如此低下的盈利水平,顯然難以激發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從2000年年報看,情況略有改善,但還是不理想。53家滬市B股,就有6家虧損,每股0.10元以下的微利企業有18家,兩項加起來占近一半。53家B股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4.92%,每股收益0.10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僅0.058元。正是這樣一個弱勢群體,造就了B股指數達到220點時平均市盈率則高達50倍。

2001年在各方麵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努力下,B股上市公司發展較快,尤其是通過大量的資產重組以及B股增發A股和增發B股,使許多老B股企業業績出現大幅度提升,整體盈利水平則有所提高。

到9月15日,深滬兩市的112家(不含PT水仙和PT中浩)B股上市公司,除粵照明B外,已有111家發布2001年中報。從整體上看,盈利能力有所提高。淨利潤較上一年增加的有71家,占總數的64%;下降的有40家,所占比例為36%。有些公司的淨利潤增幅還相當高,如物貿B股以實現淨利潤增幅7734.46%而榮登榜首,金泰B股、膠帶B股的增幅達到1000%以上,郵通B股、武鍋B、新錦B股、股江鈴B、一致B、麗珠B、寧通信B也實現淨利潤增幅350%以上。當然,跌幅較大的也不少,如滬市的五菱B股和深市的深建摩B,淨利潤分別比去年下降13749%和2468.19%。每股收益是投資者衡量其投資收益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和業績水平。2001年深滬兩市共有68家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每股收益增幅在100%以上的公司為20家,而2000年隻有16家;每股收益比去年降低的有44家,占總數的39.29%。隨著B股公司基本麵轉好,2001年中期上市公司的虧損麵比去年也有所減小,扭虧情況比去年略好。深滬兩市112家B股上市公司,虧損股12家,虧損公司數占總數的10.71%,低於去年1.57百分點,但高於今年中期A股市場8%的水平。其中已連續兩年或兩年以上虧損的上市公司有6家,即滬市的輪胎B股,深市的PT金田B和PT東海B以及ST英達B、ST中華B、ST特力B,新增虧損公司6家。

B股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提高,無疑為將來B股市場保持強勢走勢奠定了基礎。但我們也必須指出的是,一方麵這種盈利水平與真正的投資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麵這種盈利水平也還包含部分可變的因素。首先,我們看到,由於證監會規定,3年連虧的B股也要依法退市,加大了“T”族板塊上市公司的風險,許多“T”族上市公司紛紛進行各種形式的資產重組以擺脫困境。如B股上市公司的5家PT公司2001年業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直逼退市的PT寶信B、PT永久B和PT中浩B,每股收益實現了零的突破,PT東海B、PT金田B也實現了減虧的目的。這種重組是不是實質性重組,能不能真正提高上市公司的綜合實力和盈利水平,還有待時間檢驗。其次,在B股上市公司增長的利潤中,非經營性損益貢獻較大。非經常性損益是公司正常經營之外的一次性或偶發性損益,如股權轉讓、債務重組、資產轉換或稅收返還以及委托理財、新股申購凍結資金的利息等。非經常性損益是個極具魔力的杠杆,發揮好,可以提升公司業績水平,化腐朽為神奇;反之也可能使微利企業陷入虧損的境地。據對104家B股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與扣除非經常損益後每股收益的增減變化統計,扣除非經常損益後每股收益減少的家數為58家,增加的家數有28家,持平的有18家。一些上市公司經營能力下降,正常的經營性損益不高,於是靠短期收益來提升公司業績,粉飾太平,這一指標也成為“T”族和微利企業的最愛,如ST中紡織B股、英雄B股、ST自儀B股、大江B股、永生B股通過這一項目巧妙地化虧為盈。在2001年的非經常損益中,通過關聯交易進行資產處置現象更為明顯,如PT深中浩中期盈利主要來自以下兩項非經營性收益:一項是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將賬麵成本100萬元的深圳市中浩全國高技術產業化中試基地有限公司80%的股權以1700萬元的價格轉讓與海南萬眾投資有限公司,獲得1600萬元的投資收益;另一項是公司將賬麵成本285萬元的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3棟別墅以1700萬元的價格轉讓與深圳東寶華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扣除稅費後獲得1230萬元的營業外收入。另外,基點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增長幅度所體現的實質增長意義。在中期業績飆升增幅超過100%的上市公司中,相同的特點是絕大多數公司業績水平起點低,如新錦B股2000年每股收益0.001元,2001年較去年增幅400%;武鍋B股2000年每股收益僅0.004元,2001年比去年增長975%,基數偏低造成公司業績增幅巨大。從淨利潤增幅看,4家扭虧為盈的上市公司扭虧心切,增幅明顯,ST板塊也表現不俗,淨利潤增幅超過100%的上市公司11家,增幅位居前3位的武鍋B、新錦B和一致B增幅分別達到945%、623.83%和395%,盡管這些公司業績增幅巨大,但實際增量並不多。

綜觀2001年中報B股上市公司的收益分配情況,還有一個讓投資者普遍反感的現象,那就是清一色的不分紅、不轉增,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上市公司雖然淨利潤增長率有所提高,但實際上卻囊中羞澀,身無長物,無法給投資者應有的回報,這是極容易打擊投資者信心的一個不良行為,值得有關部門注意。

現在,麵臨著B股走勢低迷的狀態,許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管理層,希望還有一些利好政策出台。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政策雖然有較大的刺激作用,但還需要有市場基礎的配合,需要有上市公司質量作為牢固的基石,否則的話,再好的政策也無濟於事。像2001年2月28日B股市場對境內居民開放之後B股市場暴漲,起初還是基於原先B股投資價值被嚴重低估而出現的價值回歸,但此後純粹是因為國內居民手持的巨額外彙與偏小的市場容量之間存在失衡,使得市場走勢逐步演化為資金推動型上漲。這種單純的政策刺激與資金推動的行情是難以延續的。

顯然,基於理性投資價值之上的股價上漲與基於資金推動型的價格上漲,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是投資性的,而後者投機的成分居多。一旦多空雙方力量對比發生逆轉,短期趨勢轉向,則由於股價缺少投資價值這一最根本的支撐,短期內股價的回落也將非常快速。

相對來說,境外投資者在B股市場的投資,是相當理性和成熟的。他們更傾向於投資成長性好、盈利能力強的上市公司。我們可以看到,在2001年中報中,外資大股東持股比例不減反增的情況雖鳳毛麟角卻也不是絕無僅有。在外資大股東紛紛減持的大潮中,也有逆勢而動者。此類公司數量雖少,增持比例也有限,但反映的一種外資投資取向卻不可忽視。比如耀皮B股的第一大股東、也是其外資法人股的皮爾金頓國際控股公司持股數量就從8385.62萬股增加到9250.71萬股,比例由原先的17.2%增加到18.98%,並且其中的一部分還是從流通市場購入;深萬科B第二大股東CreditLyonnaisSecurities(Asia)Ltd.也在2001年上半年增持了0.05%;海立B股(原冰箱B)前十大股東盡管變換不少,但總體而言外資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由2000年底的2.36%增加到了2.61%。並且還有一些境外機構是在2001年上半年新進入一些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之列的,比如海欣B股上半年在原先的2家外資大股東基礎上又新添了一家日本NatioSecuritiesCo.Ltd.。境外機構增持的具體原因是出於戰略投資角度還是二級市場運作角度盡管無從得知,但就這幾家B股公司來看,倒是有兩個共同的特征:一是從曆史情況看,均是在B股市場剛成立時上市的比較老牌的、曾經業績相當不錯、受過境外資金追捧、有過出色市場表現的公司;二是從現實情況看,2000年以來的經營業績均比較突出,發展前景預期良好。比如其中的耀皮B曾是一個老牌的績優公司,主營平板玻璃、建築玻璃等,一度有過業績大幅滑坡,但公司在2000年獲得了重大轉機,當年淨利潤較上一年度增加了64.17%,每股收益也由0.193元上升到了0.310元。2001年中報顯示,公司在2001上半年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主營業務利潤與淨利潤同比增長分別為43.19%和40.52%。海立B股是一家典型的通過重大重組,重新獲得發展活力的老牌上海公司,在2001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增長分別高達74.85%和215.5%,實現每股收益0.31元,遠超過2000年全年0.176的業績。還有主營房地產業務的深萬科B上半年業績也可圈可點,主營業務利潤與淨利潤分別增長了67.3%與50.2%,每股收益達到0.27元。

這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B股上市公司,隻有真正著力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提高盈利水平,才能贏得投資者的熱情參與;否則的話,再好的政策,再好的行情,都是留不住投資者的。二是B股市場的境內投資者,在投資理念與投資策略上,都應該把上市公司的基本素質擺在首位,而不要過於沉溺於二級市場的漲漲跌跌,更不要迷信題材與概念的炒作,無視市場風險去追漲殺跌。關注B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選擇成長性好、盈利能力強的B股上市公司作為自己的投資對象,是境內投資者亟待樹立的投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