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B股的操作
當B股市場宣布對境內投資者開放時,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即進入B股市場,至於進入後怎樣操作卻沒有認真的考慮。在許多人的心目中,B股市場有政策支持,有資金推動,有外國基金關照,隻要進去就能賺錢,不需要考慮個股的選擇,不需要研究操作的方法,以至有相當多的投資者連B股是怎麼一回事都沒有搞清楚就懵懵懂懂地進入了股市。實際上,B股市場是一個操作難度較大的市場,若沒有正確的操作理念,沒有嫻熟的操作方法,是很難在B股市場獲利的。目前的B股市場正處於一個震蕩調整的時候,投資者更應該認真了解B股市場的特點,掌握在B股市場進行理性投資的基本操作規則,從而減少失誤,避免風險,並獲取較好的收益。
股市猶如戰場,投資者亦如戰士,準確的市場形勢判斷、良好的心理狀態、恰當的操作方法是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但目前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大多數B股投資者忽視對B股市場的分析,甚至連某些B股股票從事的是什麼行業、目前的經營狀況如何、每股收益多少都不清楚,對B股市場的交易規則與操作方法也是一無所知,僅僅是因為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他們就認為這是天大的利好,所有的股票就會一漲不回頭,至少也要漲得同A股價格一樣,於是蜂擁而入,結果大多數被高位套牢,損失慘重。
由於B股市場過去隻對境外投資者開放,因此絕大多數境內投資者都對B股市場的運行特征不熟悉,對B股市場的操作規則不了解。對內開放後,大多數投資者是受A、B股之間存在著的市盈率和股價差距誘惑,匆匆忙忙進入股市的。至於在B股市場如何選擇個股,如何進行操作,大都茫然無知。結果進入B股市場後,隻能是瞎貓捉老鼠,盲人摸大象,別人買什麼自己也買什麼,也不管這股指已經漲了兩倍了,這股價已經翻了幾番了。我們不否認,在對內開放政策剛剛實施的時候,確實出現了傻瓜都能賺錢的現象,隻要你知道如何開戶,知道如何在電腦上刷卡買賣股票就行了,反正不管買到什麼股票都賺錢。但這種靠政策、憑運氣賺錢是絕不會持久的,隨著政策的刺激作用逐漸減退,B股市場立即露出其真實的麵目,大多數貿然入市、盲目操作的投資者,到頭來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是蝕老本,虧大錢。
同所有的股票市場一樣,B股市場也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場所,B股操作也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尤其是B股市場由於其規模小,流通性差,加上有境外投資者的參與,操作難度更大。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炒股就是低進高出,以為人人可為,時時可行。實際上,股票市場是一個鬥智鬥勇的場所,何況B股市場還是一個有境外投資者參與的市場。由於投資理念的不同與操作方法的區別,注定了B股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而單純從二級市場的角度看,股市投資是一種零和遊戲(剔除分紅和稅費的影響),有人賺錢,就有人賠錢。而決定投資者勝負盈虧的關鍵,就是股票的操作。誰的眼光敏銳,誰的判斷準確,誰的決策果斷,誰的操作嫻熟,誰就有可能成為股市的贏家。因此,我們說,B股市場需要智慧,需要技巧,需要成功的操作。
現在許多B股投資者被高位套牢,為此,他們怪這怪那,怨天尤人。我們不否認,此次B股市場的大幅震蕩,與政策的配套措施沒有跟上、部分機構違規操作、境外資本大量撤退有關,也與一些證券媒體和股評家不負責任、信口開河地推波助瀾有關係,但所有這些外部因素都最終是通過投資者的操作行為才起作用的。捫心自問,作為投資者,我們的觀察是否細致?我們的分析是否正確?我們的心態是否健康?我們的操作是否理性?如果在B股暴漲的時候,我們能保持一份理性,怎麼會高位套牢?如果在B股大跌的時候,我們能夠冷靜地看待形勢,又怎麼會虧本割肉?B股暴漲的時候就得意忘形,無視風險的存在,股價多高都敢追;股市一跌,又立即不知所措,馬上割肉斬倉。如此追漲殺跌,又怎麼能賺到錢呢?可見,無論是在B股市場套牢也好,虧錢也好,我們都不能把所有的責任一股腦兒地推給外部,也要檢討一下自己:我們是否也有責任。
投資者固然不能預測股市的走勢,因為股市走勢是各種不同力量交相作用而形成的,不是人力所能控製。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嚴謹的分析,進行理性的操作,以達到避免風險、獲取收益的目的。因此,無論是已經進入B股市場的股民還是準備進入B股市場的準股民,都應該客觀、冷靜地看待B股,認真、細致地分析B股,既要看到B股市場的投資潛力,又要看到B股市場的風險所在。如果連B股市場是什麼地方、B股是什麼東西都沒有搞清楚,如果對B股的操作知識和操作技巧一無所知,隻知道跟風趕潮、人雲亦雲地入市操作,不但賺錢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大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一、考察上市公司的質地
行業背景的考察
行業是影響上市公司質地的最關鍵因素。像在美國等成熟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場,證券分析及其投資策略的重中之重就是資產的行業配置。許多投資基金的投資策略通常集中在市場時機選擇、行業分布以及個股選擇3個方麵。據在美國股票市場上的統計,投資者所獲取的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的總貢獻中,94%來自行業分布,2%來自時機選擇,4%來自於個股選擇。
國外投資者之所以特別看重行業背景,關鍵原因是行業背景決定公司的盈利水平與成長性。我國股票市場過去由於製度不完善,法規不健全,以至做莊成風,炒作盛行,投機氣氛比較濃厚,許多投資者也因此熱衷於題材的炒作,而忽視股票的業績,更不用說認真分析上市公司的行業背景了。但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行業背景對股票走勢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尤其在偏重於理性投資的B股市場更是如此。因此,我們考察上市公司的質地,首先必須考察公司的行業背景。這對中國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也是一個必須高度重視並且認真研究的課題。
目前B股市場上的114家上市公司,基本上都集中在傳統行業(共107家,占總數的94%),主要分布在化工、機械、房地產、公用事業、電器、旅遊、酒店服務、建築材料等12個行業,其中機械行業、電子電器、輕工行業分列前3位,真正屬於高科技行業的僅有7家。這也是B股市場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的原因之一。
公司的成長受製於其所屬產業或行業興衰的約束,換句話說,也就是不同的行業狀況,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成長性有不同的影響。如企業屬於電子工業、精細化工產業,則屬成長型產業,其發展前景比較好,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就大;反之,如果公司處於煤炭業與棉紡業,則屬夕陽產業,其發展前景欠佳,投資收益率就相應要低。因此,公司所屬行業的性質對股價影響極大,投資者選擇股票,考察上市公司的質地,首先必須對公司所屬的行業性質進行分析。不同的行業在不同的時期發展狀況不同。比如,機械行業是我國工業中門類比較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基礎的大產業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機械行業得到了穩定發展,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機械行業也存在著技術水平偏低、加工手段落後、產品壽命偏短的弊病,存在著產品結構矛盾突出、市場開拓乏力、專業水平提高困難等問題,存在著科技基礎薄弱、行業管理鬆散、企業負擔沉重等困難,以至許多企業處境艱難,效益低下。紡織行業是我國傳統的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但從總體上講,我國紡織工業在技術設備、企業經營機製及產品質量、品種等方麵均存在較多問題,在產品技術含量上與美國、韓國等國相比差距較大,尤其紡織工業是我國對外依賴度最高的產業,這不僅表現在產品出口上,而且也突出表現在它的原料、纖維、紡織設備的進口上。顯而易見,隨著我國加入WTO,紡織行業將會有較大的發展,所屬的上市公司則必將成為投資者青睞的對象。電力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最為重要的基礎產業,長期以來一直為國家所壟斷,在向市場經濟轉軌中,逐漸成為製約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瓶頸”。根據政企分開的要求,電力行業打破壟斷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對電業上市公司無疑有較大的影響。部分企業將麵臨困境,但部分規模大、實力雄厚的企業則將因為市場競爭力增強反而會得到較好的發展。對此我們必須詳細考察,認真分析。
眾所周知,行業的狀況與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和國家的產業政策密切相關。例如,在適度膨脹的經濟裏,由於貨幣投放量過多,貨幣購買力下降,在商品供應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用過多的貨幣去購買等量的商品,自然價格上漲。根據這樣的通貨膨脹機理,任何商品都有漲價要求,直接受益的行業就是房地產,因為房子作為不動產成為了資產保值增值的對象。但是經濟有時是很複雜的,過度允許通貨膨脹對房地產又將產生負麵影響。因為通貨膨脹的存在,貨幣或多或少地會貶值,人民幣在沒有自由兌換前不是國際市場的硬通貨,很多人想到了用美元等硬通貨保值,對國內的房地產失去興趣;而過度的通貨膨脹也會使促成經濟降溫的政策出台,對投資的壓縮和項目的審批更加嚴格,房地產行業首當其衝受到打擊。1996年以後的房地產市場就是很好的一個教訓。B股市場上著名的“兩橋一嘴”,即陸家嘴、金橋和外高橋在1997年年初後就一蹶不振。
由此可見,行業的變動與整個國民經濟總體周期有相當大的聯係。根據不同的聯係程度,我們可以把行業劃分成3種類型:增長型行業、周期型行業和防禦型行業。
增長型行業的運動狀態與經濟活動總水平的周期及振幅無關,它的增長不依賴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態,而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新產品的推出以及優質的服務。我們常常提到的“高科技”就是這樣的行業,包括計算機軟硬件生產業、生物製藥業、電子通信業等等。這些企業的股票走勢往往與國家的宏觀經濟背景沒有多大關係,其漲跌隻是取決於企業的贏利狀況而已。B股市場長期低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個市場缺少更多的有高成長性的高科技行業股票,隻有東方通信和資產重組後的真空電子等寥寥幾家,形不成一個板塊。
周期性行業的運動狀態直接與經濟情況相關。當經濟處於繁榮時期,這些行業隨之擴張,而經濟緊縮時,這些行業也相應蕭條。大部分依賴於收入彈性的行業都屬於這種行業,比如零售業、酒店旅遊、耐用消費品製造業等等。這些行業中的股票基本上與國民經濟周期持平,所以在金融危機後,大部分的B股公司業績都下降,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防禦型行業中的產品需求相對穩定,不受經濟周期衰退的影響。公用事業多屬於防禦型行業,因為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水、電、煤還是要用的,所以那些供水、供電、供煤的企業業績不受太大的影響。例如,1997年的金融危機之後,B股中的東電B股顯得特別抗跌,在大盤跌去80%的時候,它隻下跌了50%,要不是B股有齊漲共跌的特性,這隻股票如果在A股市場交易的話,恐怕早就逆勢上揚了。
這是對行業狀況的總體分析,具體到某一行業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成長性以及對股票走勢的影響,還可以從以下3個方麵進行分析:
一是從商品形態上分析公司產品是生產資源還是消費資源。前者滿足人們的生產需要,後者則是直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二者受經濟環境的影響不同。一般情況下,生產資源受經濟變動影響較消費資源大,即當經濟好轉時,生產資源的生產增加比消費資源快;反之,生產資源的生產萎縮也快。在消費資源中,還應分析公司的產品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因為不同的產品性質,對市場需求、公司經營和市場價格變化等都將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是從需求形態上分析公司產品的銷售對象及銷售範圍。如公司是以內銷為主,還是外銷為主,內銷易受國內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外銷則易受國際經濟、貿易氣候的左右。同時還必須調查分析企業商品對不同需求對象的滿足程度,不同的需要對象對商品的性能、品質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企業商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則會影響公司的產品銷售,從而影響盈利水準,使投資收益降低,股價下跌。
三是從生產形態上分析公司是勞動密集型還是資本密集型或是知識技術密集型。在生產的勞動、資本和技術的諸因素中,以勞動投入為主的屬勞動密集型,以資本投入為主的為資本密集型,以知識技術投入為主的則為知識技術密集型。在經濟不發達國家或地區,往往勞動密集型企業比重大,在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資本密集型往往占優勢。在當代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技術密集型已逐步取代資本密集型,前者的發展空間與盈利水平都明顯優於後者。此外,不同類型的公司,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不同,也會影響到企業產品的銷售及盈利水準,使投資收益發生差異。
根據以上3個方麵的分析,證券界普遍認可目前的熱點行業是通訊、生物製藥、房地產、WTO相關行業等。
不僅不同的行業狀況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影響不同,而且同一個行業的不同時期也對股票的投資價值影響不一。一般來說,每個行業都要經曆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曆程,這個過程就是行業的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為以下4個階段:初創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
初創階段由於產品處於開發研究期,研發費用較高,但產品沒有成批生產,銷售收入低,往往處於虧損狀態,而且企業還容易因資金周轉不靈而陷入財務危機引發破產。因此這個時期投入的風險資金要折算成企業成形以後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風險資金承受的風險大,收益也同樣很大。時下,有一些上市公司已經涉及了風險投資,就是把錢投向這些初創階段的行業裏。
成長階段中的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營銷和財務能力,產品也逐漸從單一、低質、高價逐漸走向多樣、優質和低價。這種情況往往會持續數年或數十年,這個階段就是投資機會時期。
成熟階段的整個行業已經完全沒有了增長,但業績很穩定,同樣也是可以投資的。
進入衰退階段,整個行業中的產品被更優質、更低廉的產品所替代,行業中的廠商數量減少,利潤無法完成,當固定資產折舊完畢後,整個行業就解體了。一旦進入這個階段後,投資者應馬上撤回投資,否則將血本無歸。
盈利能力的考察
對上市公司質地的分析可以分成兩個方麵,即基本素質分析和財務狀況分析。投資者一般可以從企業的中報和年報獲取這些信息,是新股的話還可以研究它的招股說明書,從這些文件中找到相關內容,那麼一家上市公司的微觀定位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公司的基本素質分析又可以細分為以下3個部分:競爭地位的分析、贏利能力及增長性分析和經營管理能力的分析。競爭地位的分析包括以下一些內容:企業的技術水平、企業的管理水平、市場開拓能力和市場占有率、資本與規模效益、項目儲備和新產品的開發等等。贏利能力及增長性分析可以用資產利潤率、銷售利潤率及每股收益率這3個指標。這裏重點介紹盈利能力的考察。
首先我們可以考察公司的盈利能力比率,一般可以從3個方麵入手。
1.看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財務指標,它反映了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其計算方法是:每股收益=淨收益/年末普通股份總數。從每股收益可以看出公司經營狀況的好壞,因此這是目前投資者考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首要的指標。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每股收益也有其局限性,包括:換取每股收益的投資量不同,即不同的股票所含有的淨資產和市價不同,限製了不同公司間的比較;況且每股收益多,並不意味著分紅多。所以,在考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時,還須進行每股收益的延伸分析,引入市盈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股利保障倍數等。
2.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
淨資產收益率是反映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投資報酬率,它是所有比率中綜合性最強、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指標。它反映了上市公司真實的盈利能力,是股東投入產出比例的直接反映,綜合反映了財務杠杆和經營杠杆等因素。一般說,淨資產收益率達到10%以上可視為業績良好,同時淨資產收益率在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還應保持穩定,即隨著股本和淨資產的擴大,上市公司盈利保持不稀釋。
3.主營業務利潤情況
很多上市公司的贏利狀況起伏不定,許多公司中報是虧損的,而到了年報時每股收益突然大增。其中的原因無非是賣掉一些資產,或者母公司對它輸入一些值錢的東西。這些情況在A股市場上發生,股價可能會被炒高;而在B股市場上,不論現在還是以往,都不會有多少人響應。這是因為A股市場的境內投資者考察上市公司更多地是觀察它的每股稅後利潤指標,而B股市場的境外基金在考察B股上市公司時則更加關心它的利潤來源情況,特別是主營業務情況。因為依靠資產度日,或者依靠母公司的救濟複蘇,都隻能起一種強心針的效果,不會維持長久。因此境外基金更關注的是上市公司在下一個會計年度是不是能夠保持這種持續性的贏利,所以,它們一般對資產重組或投資性收益興趣不大。對此,境內投資者應有所注意。例如,1995年因通貨膨脹導致房產升值,大家都做起了房地產生意,很多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虧損的,但通過對房產的投資使公司贏利情況反而較以前有所好轉。境外基金對於這些主業不明的公司卻並沒興趣,它們認為與其買這種非專業性的公司股票,不如幹脆買房地產股票更好。
其次我們可以進行公司的成長性分析。成長性分析主要包括:①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②淨利增長率;③股東權益增長率;④總資產增長率。其中第一和第二項的計算數據可以在利潤表內查到,第三和第四項可以在資產負債表裏查到。我們可以采用選取基期比較或環比的方法,再用得出的比率與同行業的平均值、同行業的優秀企業的同一口徑的比率進行比較。
成長性高和低的簡單評價標準是上述指標增長率應超過10%,且越高越好。因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基本在10%左右,上市公司理應高於經民經濟增長速度,如果這幾個指標能同步快速增長(如都超過20%,且比較接近),則成長性是較高的;如果淨利潤增長明顯慢於資產總額或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則表示成長性有問題。
公司經營水平的考察
一個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對公司的存在與發展、成功與失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境外基金在購買B股之前,最先做的事是到上市公司搞調研,其中關鍵的步驟就在於向公司管理層提出一些有關的問題。他們這種嚴謹細致的投資理念,很值得B股市場的境內投資者認真學習與效仿。
經營水平與管理能力包括各層管理人員素質和能力考察、經營效率考核、內部調控機構的效率、人事管理效率以及生產調度效率的評估。一般來說,公司的管理層具備樂於創新、實幹精神,並在經營上已經形成了科學的管理體製,就很容易受到境外投資者的歡迎;反之,必將遭受冷遇。伊泰煤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初公司招股時就有很多人到公司進行實地考察,而上市公司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的贏利情況非常好,並且聲稱下半年業績會因為冬季用煤高峰而變得更好,公司所預測的贏利狀況是采用保守的會計準則做的,若不是這樣的話,恐怕業績還要更好等等。然而,公司中報出來讓人大失所望,公司管理層對於其中的原因並沒有作出合理的解釋。從此之後,這家公司的管理層就不再受到投資者的信任,他們的股價也就沒有再表現的機會了。
一般來說,一個規模較大的公司,其管理人員有:決策管理人員,如董事長為首的董事會成員;上層管理人員,如總經理及其主要負責人員。投資者較為注意的是決策層和上層人員的工作及其成就。決策層製定的各項重要決策,如經營方向、集資方式、組織製度、管理原則,對公司的前途起決定性作用。投資者所要判斷的是這些決策的指導思想是屬於保守的、有進取精神的還是隻要維持現狀的等等。投資者通過細致分析,可以概括出公司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判別這是一個積極開拓的公司,還是一個消極保守型的公司,或者是一個無所作為、前景暗淡的公司,甚至是言而無信、欺騙投資者的公司。投資者對某些公司有一個比較明晰的概念後,對於向哪一個公司投資,自然就可以作到心中有數了。
當然,公司管理工作是一種人類智能的無形發揮和反映,看不見,摸不著,要考察其綜合的品質高低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根本沒有可能像境外基金一樣深入到上市公司去進行調研考察,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小投資者就不能了解到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側麵進行研究分析,如公司經營管理能力最終會由財務效果如銷售量和盈利額等數量指標綜合地表現出來,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財務效果了解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其次,我們還可以看公司決策層和上層管理人員的穩定性,如果這些人員變動過繁,則可能造成公司的方針決策多變,工作成敗的責任難以分清,經營工作易脫節,效率可能受到影響。
二、分析股票的投資價值
通過市盈率分析
B股的境外投資者,由於有國際成熟市場的運作經驗,一般更多地關注業績的成長性和分紅的多寡,尤其對市盈率水平的高低較為敏感。
市盈率是股票市價與每股稅後利潤之間的比率,計算公式為:市盈率=股票價格/每股稅後利潤。通過分析市盈率,投資者可據此預期公司未來盈利的增長狀況以及投資的風險程度。
我們知道,在B股市場對內開放之前,A股市場的市盈率居高不下,其中滬市A股加權平均市盈率為50.45倍,深市A股加權平均市盈率為55.05倍,明顯偏高。與之對照,B股市盈率卻相當低,滬深兩市B股平均市盈率僅為20倍左右,與A股市盈率相差一倍多。
但是,隨著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的一輪大幅度的飆升,B股市盈率迅速提高,很快就達到近40倍的水平。這意味著B股市場從價值回歸走向了投機炒作的階段,如此高水平的市盈率超過了境外投資者的理性投資範圍,因此他們大多數選擇了離場退出。
一些投資者習慣用A股市場的投資思路來進行B股市場的投資,忽視上市公司的業績,忽視市盈率水平,這是相當危險的。可以說,這次B股市場的暴漲暴跌,讓境內投資者不僅感受到了非理性炒作的風險,而且承受了非理性炒作的惡果。根據彙率和利率的分析,B股市場適宜的市盈率在25左右,超過這個水平則意味著有一定的風險。
現在,B股市場在暴跌後市盈率又跌到了30倍以下,許多人認為又有了上漲的基礎。對此,我們認為,B股市場確實還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但不能單純根據A、B股市場的市盈率比較而認為B股就會大漲,因為一則在A、B股市場正式合並前,這種差距還將繼續存在;其次,這種差距雖然有縮小的趨勢,但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目標,需要一定的時間。
這是對B股市場總體市盈率發展趨勢的把握,具體對於每一家上市公司,還需要從滬深B股市盈率的結構分布來進行分析,從中了解哪是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哪是有較大風險的股票。根據對B股公司的統計,滬深B股市場0~25倍市盈率的B股數占36.69%;25~60倍的B股數占了21.09%。目前美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8125%,港元是3.75%,則滬市B股的理論市盈率是26.2倍,深市B股的理論市盈率是26.7倍,滬深兩市的理論平均市盈率在26.5倍左右。
如果將26.5倍市盈率作為可以接受的合理市盈率,我們就可以發現,其實滬深兩市整體市盈率的分布已處於失衡狀態,價值高估的B股公司數要遠遠多於價值低估的B股公司數。過去人們都說A股50多倍市盈率太高,B股市盈率僅十幾倍,哪知道B股市場高市盈率的股票也多的是,超過60倍市盈率和市盈率為負的B股公司竟占了42.2%,與A股市場相比也不遜色。有3隻股票的市盈率甚至達到1400~2120倍,比1992年時被稱之為全世界最高的1500倍市盈率的“愛使”還要高;有16隻股票還是負市盈率。在向境內居民開放B股的頭幾天,這些高市盈率和負市盈率的B股居然連續五六個無量漲停板,顯然是極不正常的。對於這些處於極高風險區域的高市盈率和負市盈率B股,我們應該盡量回避。
目前,滬深B股中,超過50倍市盈率的個股主要有ST物業B(58.44)、深中冠B(70.74)、深深房B(64.48)、深建摩B(172.78)、深國商B(62.95)、深賽格B(59.06)、寧通信B(64.04)、粵麗珠B(68.9)、皖美菱B(235.32)、ST江鈴B(171.3)、武鍋B(210.71)、膠帶B(222.53)、氯堿B(56.28)、外高B(134.49)、聯華B(86.36)、新錦B(1448.41)、鳳凰B(86.9)、大江B(128.43)、英雄B(58.89)、物貿B(2120.88)、郵通B(143.25)、陸家嘴B(138.93)、華新B(106.91)、金泰B(1400.66)、輕騎B(558.67)、五菱B(322.25)。負市盈率的個股主要有:ST金田B、ST中華B、深華發B、ST特力B、ST英邊B、深本實B、ST大洋B、珠江B、ST東海、二紡B、ST中紡B、輪胎B、ST永久B、ST鋼管B、自儀B倍。
如果忽略考慮A、B股價差,B股流通盤大小,市淨率等因素,單純從市盈率的角度,我們認為15倍以下市盈率的B股極具投資價值,15~26倍市盈率的B股較具投資價值。在此情況下,極具投資價值的B股公司有以下幾家,包括中魯B(7.7)、本鋼板B(9.1)、中集B(9.8)、小天鵝B(10.28、晨鳴B(ll.11)、張裕B(12.81)、淩雲B(13.03)、魯泰B(13.09)、蘇威孚B(13.28)、閩燦坤B(13.56)、粵電力B(14.52)、真空B(14.14)、粵照明B(14.39)。投資者可重點關注。
通過市淨率分析
市淨率通常是用來表示投資活動安全性的指標,它表示投資者購買1個單位資產所付出的代價。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市淨率越小,該股票就越安全。其計算方法是:市淨率=每股市值/每股淨資產。
從市淨率的公式可以看出,市淨率反映了股價與每股淨資產的比價關係。該指標表明股價以每股淨值的多少倍在流通。市淨率越小,投資價值越高,股價的支撐越有保證;反之則投資價值越低。但是該指標最大的缺點是無法反映淨資產的盈利能力,即現在的淨資產值高並不能完全代表將來的收益一定好。其中,市淨率為負表明該上市公司每股淨資產為負,且絕對值越大,股價與淨資產偏離越嚴重;而市淨率小於1則表明該股價尚在淨資產值以下,股價並未體現公司的價值。1996年以前處於曆史底部的A股市場裏,有許多股票的市價接近或低於其淨資產值,即淨資產倍率接近或小於l,且業績優良,在1996~1997年的價值發現中,該類股票都得到了極為充分的表現。四川長虹以及深市大部分本地股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現在的A股市場裏已幾乎找不出該類股票。但在B股市場,卻還有少數個股股票麵值低於每股淨資產,對此可以進行關注;而對於市淨率較高的股票,則要注意其風險性。以下是滬深B股市場市淨率居前與居後的股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