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4章 揚州的曆史底蘊(1 / 1)

“二十四橋”的芳名,之所以流傳千載,得益於杜牧的一首名詩。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說到揚州二十四橋,就無法回避一個千古之謎:它究竟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至今未能解得開。

————導語:揚州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得名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唐代有人在一個月光如水、清風徐徐的夜晚,見到24個風姿綽約的仙女,身披羽紗,酥手托簫,鼓著粉腮,輕啟紅唇,飄上一座小石橋,於是那舒緩柔美的旋律,便從24支簫管中緩緩地流淌出來。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在揚州出西門向北行3-5裏處,有一石橋和一木橋,兩相近橋頭的距離約24步,村裏的長者都認為這兒就是“二十四橋”。在他們幼小的時候,都有被長輩牽著小手“數數過橋”的經曆:跨過一座橋,從一個橋頭走向另一個橋頭,“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這種說法,“二十四橋”是兩座橋的統稱。

揚州二十四橋的來曆很是廣泛,有人說,盛唐時,揚州城中有二十四座相鄰的橋;有人說,唐代揚州有座吳家磚橋,傳說有二十四位美人曾於橋上吹簫……不管誰是誰非,現代設計師卻以自己獨特的匠心,精心設計了這座名聞遐邇的建築。

揚州二十四橋的構造:從橋下拾級而上,至橋頂正好二十四級,每邊橋欄,六根豎柱,合起來也是二十四根。從假山處起步到橋前,正好二十四步……

登上橋頂,俯視橋下,河水清清,人影依稀,一輪圓月從藍天上躍入水中,在圓圓的橋孔中盡情沐浴嬉戲,“天上的月亮在水裏,水裏的月亮在天上”,天然的景致與巧妙的人工設計相得益彰,令人驚歎不已,留連忘返。

五亭橋的傳說,充滿神話色彩。

五亭橋被稱為是中國最美的橋,也是曆史上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瘦西湖內,瘦西湖是過節5A級景區。所以這就成了揚州市的地標建築。五亭橋又叫蓮花橋。

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好象是瘦西湖的一根腰帶,橋上共有五座琉璃攢尖的方亭子,是一座奇特的石橋。五座亭,中間一亭最高,周圍四亭對稱拱立,襯托著主亭,狀如蓮花。這橋別出心裁,將亭和橋融為了一體。

五亭橋的橋基為矩形大青石疊砌,橋身是拱券形,由三種不同的券頂聯合,橋下共有十五個橋洞,中間一洞最大,洞洞相通,每當晴空月滿之夜,在瘦西湖畔看五亭橋下,每個橋洞中各銜一月,一共可以看到十五個月亮倒掛湖中,金色蕩漾,相互爭輝,不可捉摸,極富詩情畫意。

因此,每到中秋,揚州人都要爭著到五亭橋邊看這一月亮奇觀。清人黃惺庵有詩讚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麵麵清波涵月鏡,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這橋自然就成了瘦西湖的標誌性建築了,也是我國古代交通橋同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五亭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了。雖幾經曆史變遷,至今仍保存完好。五亭橋是揚州兩淮鹽運使和鹽商為了迎乾隆帝南巡,特地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因為這裏的地原名原來叫蓮花埂,建的橋又狀如蓮花,故名蓮花橋。五亭橋金碧輝煌,雕梁畫棟,製作極為考究。周圍橋柱都做成獅的形狀,雕鑿精巧,栩栩如生。翹著的亭角上各懸銅鈴,微風吹來,叮當作響。

在揚州,民間流傳著一個白蟒護橋的傳說。據說:在清朝時候,有人見過一條大白蟒,盤旋在白塔上,將頭伸到五亭橋下飲水,老人都說這是神龍。日久天長,時過境遷,人們就漸漸把這件事淡忘了。有一次,一個外地人來揚州瘦西湖遊覽,他見到了五亭橋上精美的筒瓦,被迷住了,就對揚州的一個鹽商說:“聽說五亭橋上的瓦可以消災降福、護佑萬事吉祥啊。”

鹽商聽了暗喜,悄悄記在心頭,在一個夜深人靜、月朗風平的晚上,鹽商帶著幾個家人攜長梯,去五亭橋盜瓦。他架好了梯子,親自爬上去,正欲動手取瓦時,突然狂風四起,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鹽商摔倒在地,長梯也被卷走了,家人被風刮得團團亂轉,拚命抱住橋欄杆,連連磕頭作揖,求老天饒命。

這時一條大白蟒忽然從天而降,蟒身盤在白塔上,張牙舞爪,把頭伸到五亭橋下戲水。白蟒那眼睛如銅鈴般大小,目光直逼著鹽商,鹽商嚇得癱在地上,直打哆嗦。事後,一傳十,十傳百,揚州城老幼皆知有白蟒護著五亭橋,再也沒有人敢動五亭橋上的一磚一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