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有2300年文明史。劉邦、韓信曾在這裏建功立業,創造了輝煌的漢代文化;諸葛亮8年征戰,六出祁山,最後長眠於定軍山下;李白、杜甫、蘇軾、陸遊,也曾在這裏留下壯麗詩篇。自古至今,褒姒、張騫、蔡倫、李固、劉邦、漢中王、漢朝、漢人、漢字、漢子……還有張良、韓信、曹操、劉備、諸葛亮……多與漢中有關,據說漢人的稱呼就緣於漢中,先有漢中,再有漢中王、漢朝、最後才有漢人、漢族、漢文化的精髓。漢中自古是帝王建基興業之地,更是三國魏、蜀相爭的軍事要衝。尤其在兩漢三國時期,張騫、劉邦以及諸葛亮等曆史名人在這裏演繹了許多永載史冊的動人成語典故。
1、【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後,中國發生了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相爭”。寶雞作為曆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上演了一幕名傳千古的戰爭活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由此揭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項羽和劉邦曾在反秦戰爭中約定,先攻入鹹陽者為王。公元前207年,劉邦先人鹹陽,但懾於項羽人多勢眾,隻好封存秦的府庫,退出鹹陽,駐兵灞上。項羽入鹹陽後,放火燒掉阿房宮,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又分別封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稱為三秦,統治關中,以禦劉邦人秦。劉邦人漢中時,采用著名謀士張良的建議,燒毀了棧道。
“棧道”是從關中翻越秦嶺,南通漢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嶺古道、褒斜道、連雲棧道組成。全長250公裏,架於懸崖絕壁和泥沼之地。“陳倉”是寶雞的古名,這裏特指渭河北岸的陳倉古渡口。棧道在關中的出口斜穀關距陳倉古渡相距約70公裏。
公元前206年,劉邦手下的大將軍韓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開始軍事行動,韓信先派樊噲、周勃率兵一萬佯修已被劉邦進漢中時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章邯聞訊立即加強斜穀防禦。韓信卻率大軍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於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章邯急忙率軍趕到陳倉城,與韓信激戰。此時,明修棧道的樊噲、周勃也出斜穀,與韓信會師。章邯兵敗自殺,司馬欣、董翳先後投降,劉邦遂定三秦。從此,關中成了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寶雞東十裏處的陳倉峪,傳說為韓信渡渭河後的藏兵之處。附近有韓信“馬刨泉”和“點將台”遺跡。這一帶出土的秦漢兵器甚多。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作為聲東擊西的典型戰例,後世的軍事統帥屢屢效法。如海灣戰爭中的“沙漠盾牌行動”,就是用海麵的假登陸掩蓋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軍統帥也毫不掩飾地說,他們使用的是中國的戰術。
2、【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則成語典故,也可以簡說成“成敗蕭何”。它講的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
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少讀兵書,好帶刀劍,然而貧窮不能自養,曾以乞討為生,也曾受過胯下之辱。當項梁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便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韓信又歸項羽領導,也僅為“郎中”小官而已。當時他屢屢進策,項羽都沒有采納。
西漢元年,漢王劉邦率部隊入漢中,韓信棄楚歸漢。本想出人頭地,但歸漢以後也僅為“連敖”這種有職無權的小官。後來韓信又因與十三人犯法被判斬首。非常幸運的是,在行刑時,被滕公夏侯嬰保釋。經滕公推薦,劉邦讓韓信當管理糧草的軍官,這樣便有了接觸總後勤官蕭何的機會。蕭何聽韓信談兵,頭頭是道,極為讚賞。到了漢中首府南鄭,韓信見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辭而別。蕭何聞訊,連夜追趕,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由於蕭何極力推薦,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此後三年,韓信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協助劉邦,戰勝項羽,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因此,韓信被加封為齊王、楚王。後來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就把他降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一年,劉邦還在前線討伐陳希,有人密告韓信與陳希通謀,要殺呂後和太子。隨後,呂後與蕭何相謀,由蕭何出麵對韓信說,陳希已被擊敗,讓韓信立即入朝相賀。韓信相信蕭何,便入了宮。呂後就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不經審訊,就斬首了。
韓信受蕭何推薦而拜為大將,又因蕭何設計而掉了腦袋。人們哀歎韓信之死,並且偏重於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加以總結。一“成”一“敗”係於一人,看起來扯平了,其實,功過、是非、利害、得失,誰又算得清?況且,韓信的“成”與“敗”,根本原因還是主觀因素,個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