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5章 梁州的曆史底蘊(2 / 2)

江蘇省沛縣漢城裏,漢初三傑的塑像同立於劉邦像旁邊。張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蕭何,忠厚,功高馴良,於是終老天年;韓信,雄傑,失職殃殃,這才招致大禍。

3、【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源自漢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隨它有一段古老傳說:東漢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學道又酷愛柑桔。他所務桔園,繞河之水,沐山神風,質量上乘。秋高氣爽,滿園星辰,常有神仙路過,討要品嚐。一天早晨,山口處萬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連同他的房舍果園,冉冉飛升上天,若幹年後,尚聞雞鳴九宵,犬吠雲中,為了紀念這一段美麗的傳說,山口處村莊便稱作“升仙村”。

伴隨著改革開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係列換代產品——升仙蜜桔。它處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優點特點,還個兒碩大,薄皮無核,更兼樹型矮化,最高畝產可達萬斤。近年來發展沿秦嶺南麓八萬畝產業林帶,形成了秋風十裏柑桔香的桔園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飄香之際,特推出桔鄉秋色一日遊。

4、【“成竹在胸”】

典出洋縣北宋文學家、畫家文同喜歡詠竹、畫竹,以言誌表其氣節。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獨樹一幟,被畫壇稱作“湖州畫派”。文同主張,畫竹時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這句成語典故出自漢中洋縣。

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間為官勤政,體察民情,他看到茶農負擔過重,上書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給茶農帶來實惠。同時,加築州治城坦,重視教育事業,受到百姓擁戴。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長畫墨竹。畫竹的高超技藝來源於他長期對竹子的仔細觀察和寫生。當時,洋州筼簹穀(今洋縣紙坊鄉)生長著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簹穀》詩讚曰:“池通一穀波溶溶,竹合兩岸煙蒙蒙。尋幽直去行漸野,宛爾不似在塵中。”他還在此穀建一“披錦亭”,閑暇常去穀中探幽觀竹,吟詩作畫,有時還攜愛妻前往賞竹、植竹。長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種竹子的形態,積累無數畫稿。畫竹實踐中,他首創畫竹葉深墨為麵,淡墨為背筆法,畫技日臻精益,所畫墨竹栩栩如生,瀟灑清秀,他主張畫竹要“成竹在胸”。後來畫竹者學他筆法的很多,被稱著“湖州竹派”。

文同在漢中洋州曾給他表弟蘇軾贈《偃竹圖》一幅,喜歡畫竹的蘇軾十分珍愛。蘇在《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中寫道:“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振筆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時代的文學家、畫家晁補之在《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中,也有“與可畫竹時,成竹已在胸”的詩句,這樣文同畫竹時“成竹在胸”就成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說畫家在畫竹子時,頭腦中要有一個具體生動的竹子形象,那麼就會得心應手,畫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後來這句成語已不拘泥於畫竹,泛指人們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頭腦中已有成熟的主張和辦法。

5、【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但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曉楊修被曹操殺掉的前因後果。楊修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得到曹操賞識器重,成為丞相曹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一盒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備,到後來楊修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大不滿和嫉恨。曹操在漢中戰事中,以“雞肋”罪名誅殺楊修後厚葬,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籍其親屬。楊修之死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寫得詳實生動,讓人看不出曹操謀殺楊修的蛛絲馬跡,而是秉公處置“雞肋事件”,按律斬了楊修,嚴肅軍紀,做得即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隱患,解除了後顧之憂。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堪稱中國古代典型人物。其才華學識出眾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麵,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丟了性命。楊修對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猶豫心態,雖然了如執掌、洞悉見底,做為曹操屬下多年的幕僚,對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殘的性格,有足夠的了解。他誤認為曹操根本不會因此取其人頭,才敢在軍中袒露直言曹操會退兵,讓士兵們收拾行禮,準備班師回朝,這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