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時,幾次整治運河揚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複了曾一度中斷的漕運,揚州又迅速繁華起來.明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揚州的商業主要是兩淮鹽業的專賣和南北貨貿易.鹽稅收入幾乎與糧賦相等.商業擴大到舊城以外.手工業作坊生產的漆器、玉器、銅器、竹木器具和刺繡品、化妝品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揚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現了睢景臣等一批雜劇、小說家.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堅持了6年.明朝滅後,為阻止清兵南進,南明督師史可法率軍堅守孤城,寧死不降,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城陷後,清軍屠城10日,死者數十萬.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揚州出現空前的繁華.城市人口超過50萬.為當時世界上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當時的揚州,居交通要衝,富鹽漁之利,鹽稅與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關係極大.各地商人增多,紛紛在揚州建起了會館,各有營業範圍和地方特色.同時興起的還有會票——信用彙兌.在文化上,一些鹽商廣結文士,愛好藏書,修建府學、縣學,恢複名勝古跡,對揚州的文化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這期間出現了以金農、李魚單、高翔、鄭燮、羅聘等“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為代表的揚州學派.揚州戲曲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為慶祝乾隆重皇帝80壽辰,以揚州寶應高朗亭為班主的三慶班進京演出,與其它劇種一起,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揚州的評話、清曲、揚劇、木偶、玉雕、漆器、揚州盆景、淮揚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國成立後,古城揚州煥發青春,1982年揚州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我國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是自隋唐以來隨著城址的變遷,由人工開鑿的城濠和通向古運河的水道.河麵逶迤曲折,時展時收,秀麗多姿,保障河改稱瘦西湖,是在乾隆年間.當時有位叫汪沆的詩人,寫了一首詠揚州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這個名字就馳名於世了.“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惟揚州有之.
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複在《浮生六記》中讚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曆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鬆齡、孔尚任、吳敬梓、鬱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珠簾十裏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遝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唐城遺址
作為曆史文化名城,揚州有悠久的曆史,那唐朝時期建造的城垣就是見證,也仿佛在訴說著揚州千年的曆史,給人們講訴關於揚州的過去.
揚州有城,始於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曆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直至隋、唐,城垣雖有興廢,但城址未變.《夢溪補筆談》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裏一百一十步,東西七裏三十步.”五代時,在牙城東南隅築小城;宋時又築大城,南宋末年築寶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寶佑城夷為平地,僅剩殘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別在宋大城西南和東南築舊城和新城.
解放初,城牆全部拆除.今在蜀岡之上,南北觀望,仍可清楚地看到狹長高地上有斷續的古城版築城垣的舊跡.1978年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博物館對唐牙城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現了城牆、城門遺跡,初步查清了唐城遺址規模,這對研究唐代揚州是一大貢獻,引起了中外考古學者的極大興趣.
大明寺
位於揚州市區西北2公裏蜀岡中峰之上.始建於劉宋大明(457—464)年間,故稱大明寺.
隋時,因寺在城西,又名西寺.隋仁壽元年(601),寺內棲靈塔,塔高9層,故此寺又稱棲靈寺.天寶元年(742),高僧鑒真於寺中講律,十餘年後,東渡日本,傳戒弘法.北宋慶曆(1041—l048)中,歐陽修為揚州郡守建平山堂西側.來末曆元迄明,幾經變亂,大明寺夷為荒丘.明天順(1457—1464)年間,僧福智、滄溟重建,複稱大明寺;萬曆(157—1620)間,郡守吳秀再次建寺;崇禎(1628—1644)間,巡漕禦使楊仁願重建大明寺.清康熙時,因諱“大明”二字,正式改名為“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幸揚州,禦筆改題為“法淨寺”,俗呼“平山堂”,為揚州當時的八大名刹之一.鹹豐間因兵火寺圯.同治十二年(1872),鹽運使方波頤、僧悟堂重建.光緒後,殿宇失修,僧皎然募修,並建天王殿.民國11年(1921),日本人高洲太助在揚州立兩淮稽核所,考證出法淨寺即古大明寺,唐時鑒真曾在此受邀東渡日本傳戒弘法,因囑日本文學博士常盤大定為撰碑記,高洲勒石寺內.1934年,邑人汪茂如重修寺宇.1967年8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大明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10月;為紀念鑒真大師圓寂一千二百周年,於寺內始建鑒真紀念堂,文化大革命前,寺為保留寺.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受到衝擊,僧眾被趕離寺,但寺內佛像、文物由於受到國家明令保護,幸免被毀,後移交園林管理所管理.1973年11月,鑒真紀念堂落成,寺廟改作“平山公園”.為迎接“日本國寶鑒真和尚像中國展”,寺廟修繕一新,並改“法淨寺”額為舊名“大明寺”.1980年4月14日,由鑒真弟子在鑒真生前塑成的鑒真和尚夾紵幹漆像,在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護送下抵大明寺,受到揚州市民的隆重歡迎,此次展出計7天,百名僧人舉行了盛大的法會,前來參觀、瞻仰的外賓和全國各地的群眾多達17萬人次.1980年,大明寺交給宗教部門管理,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該寺為省級文物保單位.同年,國務院將大明寺列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廟,該寺及所在的蜀岡與瘦西湖等名勝被列為國家級“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