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古寺門之前,有一古樸典雅的牌樓,四柱三楹,頂為華蓋,中門之上題有“棲靈遺址”四個篆字,背麵書“豐樂名區”匾額.寺門兩旁有石獅子一對,為元代揚州宮遺物.寺門東牆上,有石刻“淮東第一觀”五個大字,是清代書法家蔣衡根據秦少遊來此遊覽所作“滲人若問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的詩句所書.進人山門為天王殿,彌勒佛笑臉相迎,背麵為護法韋陀,四大金剛分列兩旁.出殿為甬道,兩側古木參天,濃蔭敝空.甬道中央置兩尊寶鼎,在南道兩旁為東西兩院,東院門額為“文章奧匠”,大門即平遠樓,為大明寺接待賓客處,再外為僧人生活區.西院門額為“仙人舊館”,人門即為平山堂.甬道直通大雄寶殿.大殿麵闊三間,帶回廊,重簷歇山造,前後附加硬山披廊,莊嚴雄偉,正中三尊大佛,正中坐在蓮花高台的是釋迦牟尼佛,左邊為藥師佛、右邊為阿彌陀佛,兩邊拱衛著十八羅漢,佛壇後是“海島觀音”浮雕群像,觀音腳踏鼇,整個畫麵中有106尊大小塑像,栩栩如生.
大殿中經幢肅穆、香煙繚繞,穿廊東行為鑒真事跡陳列室,對麵為鑒真紀念堂,兩行為歐陽祠、穀林堂及西園,均為揚州名勝古跡,殿右的東園內,為1986年複建的“藏經樓”,麵闊五間;單簷硬山,此樓係清代揚州八大名刹之一的福緣寺的七楹大樓拆遷而來,改建為五楹,前三月台,軒敞疏朗,並以圍牆包納一區,清雅幽靜,僧人生活區亦在其中.整個寺廟融園林於一體,為中國典型的寺廟園林之一.
大虹橋
出揚州新北門西行數百步,就看見一座白石欄杆的圓拱形石橋,橫跨在通向瘦西湖公園的湖麵上,這就是著名的“虹橋”,亦稱“大虹橋”.
始建於明朝末年,原是木板橋,因其圍以紅欄,故稱“紅橋”.紅橋的旖旎景色,吸引著眾多的詩人文士來這裏吟詩結社.順治年間來揚州作推官的王土禎,曾與揚州諸名士修楔於紅橋,唱和很多,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中有一首為:“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王土禎之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兩任揚川鹽運使的盧雅雨,也曾在紅橋修禊.盧雅雨曾作七言律詩四首,依韻和詩的達六千餘人,編次得三百餘卷,可謂洋洋大觀,由於文人雅士的鼓吹,紅橋隨之名揚四海,成為人們向往之地.
乾隆元年(1736),將木板橋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又在橋上建亭,改“紅橋”為“虹橋”,乾隆皇帝幸遊揚州,對虹橋的景色曾作詩讚賞:“綠波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麵送春風、”當時的《夢香詞》也說;“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蕭,處處駐蘭橈.”除了許許多多的詩文,還有不少畫壇高手,作有《虹橋攬勝圖》、虹橋春泛圖》、《虹橋待月圖》等.
今日虹橋改建於1973年,橋由一孔改為三孔、橋麵拓寬,橋身拉長,橋麵則以城內宋代花崗岩街道條石鑿鋪而成,其形古樸,比舊橋更為壯觀.其做工考究,線條鬢括,為進人瘦西湖各景點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