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曆史上的大一統王朝,與西漢合稱漢朝,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故又稱後漢。東漢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共十四位皇帝,國祚195年。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東漢時,三公權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在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後掃滅外戚,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中後期太後稱製、外戚幹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而因豪強勢力已成,造成地主莊園勢力的土地兼並。桓靈在位時期,荒淫無道、橫征暴斂、買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終於在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將這場聲勢浩大的民亂基本鎮壓。公元190年,董卓之亂又起,自此漢廷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東漢政府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麵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使北匈奴西遷,同時佛教也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於東漢時期形成。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門閥士族形成,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鮮卑人占據漠北,都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東漢的曆史】
一、天下大亂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漢建新朝之後,先後頒布“王田令”、“私屬令”等一係列新政,力圖緩解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製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的理想化與盲目崇古。終適得其反,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且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終於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告終。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劉欽曾任南頓令。
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後,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劉秀與長兄為恢複劉姓統治,起事於舂陵,組成“舂陵軍”。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一舉摧垮新莽大軍,
標誌著新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事力量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義軍之手,新朝滅亡。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後,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乃破王郎,河北之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使他在河北站穩了腳。
此後,劉秀拒聽更始政權的號令。
同年秋,又迫降和收編了銅馬等部農民起義軍逐漸自立。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
二、東漢開國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軍擁立漢朝皇裔劉盆子為帝,史稱建世帝。
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劉秀在河北稱帝,國號仍為“漢”,史稱漢世祖光武皇帝,改元建武。時關西號為銅馬帝。
因劉秀所建漢朝都於洛陽,劉邦所建漢朝都於長安,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稱劉邦所建漢室為西漢,劉秀所建漢室為東漢。
劉秀定都洛陽後,把南陽設為陪都,並開始東漢統一戰爭,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稱王的隗囂與盤據西蜀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經過十一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公元36年掃滅了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
自此,曆經新莽末年長達近十九年的紛爭混戰,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三、光武中興
加強中央集權
劉秀建國後,鑒於西漢時期權臣幹政、外戚篡國以及地方權重等曆史教訓,首先致力於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防範功臣、宗室諸王及外戚專權。
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幹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