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2章 後金的建立(1 / 2)

【摘要】

後金(1616年—1636年),是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是清朝的前身。

明末國內外矛盾的激化,明廷忙於對付內地流賊,疏忽了對努爾哈赤部的防範。前後兩次在朝鮮的抗倭援朝,國力消耗巨大,從而給了努爾哈赤在東北做大的機會。

1583年(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家,起初努爾哈赤部受到明朝邊防力量的壓製馴服,表麵上忠順於明朝,刻意隱藏自身野心。他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第三年,努爾哈赤公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1626年(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後逝世。皇八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先後數次進入漢地燒殺劫掠,首先穩定根據地。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用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

1636年(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大金”國號停止使用。史稱後金。

【國號】

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正式稱呼是大金,皇太極下令國中之人皆稱滿洲原名,禁止稱諸申,後為避免中原漢人的敵視,改名號為大清。關於後金之國號有一個誤區,“後金”並非所謂“史稱後金”,而是建州立國之初的國號就是後金,目的就是為了刻意顯示與“前金”金朝的相承,故而建國時滿語直接就是amagaaisingurun(後金國)。

【後金的曆史】

一、建州興起

參見:建州女真、努爾哈赤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東北地區,後分為三部,其中一部最為強大,該部明代時稱為建州女真。明朝後期,建州女真族在長白山西麓,鬆花江和遼河流域一帶興盛起來。明太祖時,明為包抄和壓抑北元殘餘勢力,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製女真部的各個部落。明政府先後將建州女真分成三個衛,總稱“建州三衛”,其首領大多為女真部族的領袖。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興京,並入建州衛。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政府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

1570年(隆慶四年),建州右衛王杲沿邊作亂,被擊斬後,兒子阿台繼續和明軍對抗。遼東總兵李成梁又發動攻擊,向導覺昌安和兒子塔克世在混戰中死亡。這場戰爭使“建州三衛”瓦解,部落零散,各自為政。而此時正是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領。

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努爾哈赤被明政府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八旗製度亦在此期間建立,成為後金的一種社會和軍事組織形式。至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時,已對內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此後,努爾哈赤的內外聯係更為頻繁。內外發布政令、布告,記錄各項公務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漢文來完成。女真人雖有自己的語言,但女真文字早已失傳,故給日常交流帶來諸多不便,而且由於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難於溝通。因此,努爾哈赤決心創製自己的文字--滿文來書寫滿語。

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努爾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編製滿文。

二、後金立國

參見:赫圖阿拉、七大恨、薩爾滸之戰、寧遠戰役

明末內憂外患,邊防也越來越鬆弛。1603年努爾哈赤遷都到赫圖阿拉。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清天命三年),因為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葉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緣故,憤然頒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後金與明的第一場關鍵戰役——薩爾滸之戰爆發。明神宗任命楊鎬率領四路明軍合擊後金軍,準備直搗後金大本營赫圖阿拉。四路軍的主帥分別為山海關總兵杜鬆、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然而,明軍情報卻泄露給後金軍,使後金軍早有準備。結果努爾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法,即“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努爾哈赤以少勝多大敗明軍,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使得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此後金采取主動出擊的方針,而明朝相對於後金處於被動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