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努爾哈赤稱大金國皇帝。
1621年(明天啟元年,清天命六年),努爾哈赤於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圍攻沈陽。沈陽城很堅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難攻。但由於城中降兵叛變以及金軍不斷加強兵力,金軍終攻克沈陽城。同年,後金軍還成功攻取遼陽,並下令遷都遼陽。
1625年(明天啟五年,清天命十年),後金又決定遷都沈陽,並改沈陽為盛京。
1626年(明天啟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於攻打寧遠,是為寧遠戰役。然而寧遠在明軍將領袁崇煥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後袁崇煥采用紅夷大炮,擊退金軍進攻,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不久逝世。皇八子皇太極在一場權力鬥爭獲勝後繼位。
三、天聰新政
參見:清承明製、皇太極新政
皇太極在既繼承父皇的基業後,看到國家的弊政,從而固本維新,進行改革。皇太極的固本維新,采取了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麵的措施。皇太極對後金的政權架構,仿效明製,設立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兩衙門(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製和架構。皇太極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係“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攻陷城池,不殺降民;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悅,逃者皆止”。漢官漢民原從屬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員病故,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漢軍皇太極逐步設立八旗漢軍,創建重(zhònɡ)軍。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失敗後,皇太極明白了一個道理:戰敗的重要原因是沒有最新式武器——紅夷大炮。此炮為西洋人製造,滿洲忌諱“夷”字而諧音為“衣”,稱作“紅衣大炮”。
1631年(明崇禎四年,清天聰五年)正月,後金仿製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沈陽造成,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一座裏程碑。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裝備的新兵種。從此,明軍有的紅夷大炮清軍也開始擁有。
【後金的疆域】
努爾哈赤先後攻取或招撫了渾河流域和佟家江流域的棟鄂部、渾河上遊的哲陳部、哈達河上遊的完顏部、鴨綠江部、長白山北麓的珠舍裏部和訥殷部。到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接著,努爾哈赤開始進攻海西女真的扈倫四部,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征服安楚拉庫路,開始經營東海諸部。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東)稱汗,建金國,史稱後金。不久又征服了葉赫河流域的葉赫部,於是扈倫四部全部歸屬後金。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努爾哈赤正式稱大金國皇帝,以後後金不僅不斷攻占明朝在山海關外的據點,還多次越過長城,威脅北京,最南曾攻至徐州附近。
1624年(明天啟四年,清天命九年),蒙古科爾沁部投降後金。1635年(明崇禎八年,清天聰九年),後金出兵滅蒙古察哈爾餘部。
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接著又征服了索倫諸部,並完全吞並了東海諸部。到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清朝的疆域已經擴大到明長城以北,包括今內蒙古、東北三省和俄羅斯北至外興安嶺以北、西起貝加爾湖、東至薩哈林島(庫頁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