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曆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六十七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占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戰後,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趁勢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發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軍事上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並大規模屠城(詳見滿清大屠殺),20年間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同時清朝的政治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製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製、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清朝滅亡後複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勳複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國號】
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史稱清朝、清代;亦稱為大清國、清國。因為統治者是滿族也有滿清這一稱呼。近代以後在與西方交往中,還短暫的以中華大清國來簽訂不平定條約,此後大清國和中國兩詞混用,逐步使中國這一稱呼替代了大清國。辛亥革命後以及民國期間對其稱呼多為前清。
【清朝的曆史】
一、後金時期
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幹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女真各部。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製度。八旗製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製起來,在貴族控製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製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起兵抗擊明朝。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伐明。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遼陽、沈陽。1625春,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當年農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