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王雲奎

《新理財》(政府理財)作為市場化和專業化媒體,“社會公器”與“工作利器”屬性凸顯。

我和《新理財》(政府理財)的結識是“被動”的。記得是2008年6月底或7月初,我正在為單位在建項目一筆資金的籌措犯難。建設中的項目是政府投資,但財政一時拿不出足夠的錢。用有的領導的話說,有錢了誰都能幹。言外之意,找米下鍋才是真本事。有一天,我們正在和有關金融單位討論融資問題,突然接到一位自我介紹是《新理財》蔡姓女編輯的電話,說是雜誌社準備出刊一個政府理財版,想約請我寫一篇文章。

雖然此前自己還不了解這份刊物,但要出創刊號,居然能想起我來,對我當然是個鼓舞。因為眼前步履維艱,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了參加財政部組織編寫的《公共財政與百姓生活》一書時,在寧波的一些所見所思。寧波的富,給我印象很深,寧波人觀念的新,給我的印象更深。正因為他們有創新的理念,才有今天的富有。因此我想政府理財首先應該要有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於是,我按這一思路,寫了一篇三千多字的稿子。收到樣刊後一看,雜誌從封麵設計、欄目設置、內容編排到版式等,都使人耳目一新。

有了第一篇,之後便接二連三地有拙作在《新理財》(政府理財)發表。屈指一算,三年時間,竟有六篇之多。

像一個人在風雨中成長,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脾氣一樣,《新理財》雖然年輕,但我覺得風格已初步顯現並正在形成。

如讀了2009年第4期(總第84期)雜誌,我當時便很受啟迪,不由得給編輯部寫了一個“讀者感言”,其中說道,“《左手救企 右手就業》(當期頭條)不僅標題新穎、醒目,而且內容更具前瞻性,提出了‘拯救’中小企業成為下一步刺激經濟的‘現實要務’這一重大問題。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更是閑散勞動力的吸納器。這時候提出這一問題,不僅正當其時,更是切中要害。”

《新理財》(政府理財)作為一份媒體,“社會公器”屬性凸顯。

接著,我繼續寫到:“當期的《江西72億‘新鮮’融資》,以很強的操作性亦使人眼前一亮。我曾接觸過城市的汙水治理工程,上上下下都為籌資發愁。江西的新招卻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豈不使人很受啟迪!”

《新理財》(政府理財)作為一份專業化媒體,“工作利器”屬性凸顯。

我有時想,時光如能倒流,我一定會為有《新理財》(政府理財)這樣一位“老師”而欣喜,自己為政府理財的工作也一定會上升到一個新層麵。於是,我就向自己熟悉的局長朋友推薦這本很有自己個性和風格的雜誌,以及雜誌上的一些觀點和做法,他們也感到受益匪淺。

現在,《新理財》(政府理財)已經出現在了許多政府領導以及財政部門領導的案頭。未來,當千千萬萬個政府理財者,翻開的第一本雜誌是《新理財》的時候,《新理財》的願景才算實現了,政府理財的願景才算實現了。

這中間的路還很長,也不會平坦,但相信《新理財》人是會堅定不移走下去的。

(作者係原陝西省鳳翔縣財政局局長,陝西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財政部財政文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