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高暉
我記得是2009年夏天,在河北香河,《新理財》(政府理財)創刊一周年時召開座談會。當時,參加座談的專家、同行對這本雜記給予較高的評價並寄予厚望。現在想來,《新理財》(政府理財)創刊三年來的確呈現出比較穩定的東西—對於財政係統及其媒體來說,提供了一些新東西。在我印象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對原有的財政媒體話語係統有所衝擊,大家已經感受到這本雜誌在表達方式上的新意;二是每期要有焦點類的東西呈現,類似深度報道,說一件事情盡量說透;三是能夠站在國際、國內經濟背景上,充分動用現代平麵媒體手段,理解、解讀財政政策及實務問題。我認為,目前財政係統媒體如何與國內先進媒體,特別是與市場化媒體接軌是一個應該著重研究的問題。恰恰在這方麵《新理財》(政府理財)成為了排頭兵。短短三年裏是什麼讓《新理財》(政府理財)脫穎而出?我認為,主要還是觀念和機製的更新。
新的觀念、新的機製會給一本雜誌帶來一係列變化。最初,可能僅僅是細部的變化,比如封麵、標題、版式;隨之而來的就是角度,我們會發現他們開始用新的角度闡釋問題,即使是闡釋那些老問題;然後,變化就是語言,當一本期刊的表達語言發生變化時,其實就是已經開始著手構建一種新的、符合財政係統傳媒精神的話語係統。這時,就會有一種鮮活的、文化的,甚至是文學的東西開始浸入—而這些恰恰就是我們嚴重缺失的東西。最後,就應該是視野,從國際、國內經濟的視野關注中國財政問題、理財問題。我認為,上述這些東西較為集中、層次鮮明地體現在三年來《新理財》(政府理財)的每期雜誌裏。如果細讀,你還會發現變化中的變化。
目前,現代期刊媒體的發展趨勢,有一個重要取向就是細化、深度化,市場化媒體在這些方麵已經走出很遠,這也迫使財政係統媒體不斷提高品牌公信力和感召力。在國內現代媒體背景下,我們的係統媒體如果喪失話語權,就隻能自娛自樂、自生自滅,沒有其他的路徑可走。隻有在更大範圍內、更大程度上與市場化媒體接軌,並逐步占領製高點、搶奪話語權。係統媒體需要思考如何圍繞財政政策科學地編製媒體宣傳、采編工作的整體規劃;要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做好、做足、做深、做透,而且做得鮮活;利用媒體手段重新闡釋、用新的方式闡釋,提供新的理解角度,就是用生動、形象的文字、圖片、圖表等解釋、說明,進而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願意理解。
怎樣才能做到這些?我覺得有以下具體方案可供選擇:一是媒體定位問題,要有自己獨特的采編立場,同時也要有關注理財人精神生活的人文文化立場;二是可以按區域或專題研究財政問題,這裏要有領導聲音、專家解讀,並要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深究問題,這樣才能出現我們財政係統的權威;三是根據細化的目標讀者分類刊載相對內容,高、中、低端的東西都要有,而且比例科學適度;四是適當地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財政政策信息,比如政策出台前發表調查研究、理論探討方麵的東西。
寫到這裏,我想起一句俗語—“三歲看老”,當然這話是針對孩子說的。但相同的是,她將成為一名旗開得勝的排頭兵;不同的是,她的創刊三周年就已經是成人禮。
(作者係遼寧省財政廳辦公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