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張誌華
與《新理財》(政府理財)初次接觸,是一年前的春天。
同為財政部內部媒體的《中國財經報》和《新理財》(政府理財)做了同一個專題,即關於建立環首都經濟合作圈的企劃。當時《中國財經報》鼎鼎大名,而《新理財》(政府理財)在我們基層財政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字。加之我縣人少地偏,與貴刊合作也心存忐忑。
但之後的宣傳效果令我們對貴刊刮目相看。貴刊所操作的《環首都經合圈暢想》專題甚至得到了省委領導的高度批示,這讓我們這個偏僻的,GDP近年來才上幾億的小縣城對未來的經濟發展也抱有了較大希望。
後來經過我們的多方溝通發現,貴刊雖然創刊不久,但相對於老牌財政媒體來說,有許多明顯的優勢。這些優勢讓貴刊在專題製作等方麵與別刊方式大相徑庭,但又別具一格。
其一,對時效性的把握。財政本身就是一個嚴謹的部門,在這個部門中的宣傳可謂慎之又慎。但這種謹慎在新聞報道中,就使得我們許多傳統財政媒體報道的時效性與市場性媒體不同。我們財政人找財政的新聞還要到電視上和其他市場財經媒體中找,而貴刊的新聞製作模式與傳統機關刊物相比更像是一本市場性雜誌。這也是我們這些財政人願意看到自家媒體的一個狀態。
其二,跳出財政看財政。這是我省廳前新聞中心主任李毅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感覺非常有道理。財政部門在現在的政府辦公係統中早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出納或者財務角色,貴刊宣揚的“財政要做政府的CFO”理念也提到,財政應該處於一個政府辦公的核心地位,在管理財政收入的同時,財政也應當有說“不”的權利和義務。因此,財政也應當對社會上的熱點話題和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讀,而貴刊的許多文章,尤其是近一年的各種專題中,更多的體現出了話題的社會性,而並非局限在財政自身。這對我們的工作是有相當多的好處的。
其三,財政人自己的工具書。機關刊物中文章的“公文化”,一直是我們這些讀者不願意看到的。貴刊在這一點上更加注重語言的活潑和見解的獨到性。在今年的刊物中,貴刊更加偏向於案例的選擇和分析,使其他地區財政可以在條件均等的情況下對他們之中的優秀之處進行學習,這是其他財政類刊物所不具備的。
作為財政人,我們對於貴刊的未來充滿期待和希望,但對於貴刊今後的發展,作為基層財政來說我們也有幾點建議:
第一,請增加基層財政的案例。雖然近一年來,貴刊適當的增加了基層財政的案例分析,但對於這些關係我們自身改革和發展方向的專題來說,我們希望可以在未來看到更多的,對我們有所啟發和幫助的基層財政案例。我國的基層財政還遠遠談不到發達,因此也更為需要貴刊為我們分析更多的,有價值的案例。
第二,請繼續拓寬貴刊的報道形式。貴刊在這一年中,對於跳出財政範疇的案例其實對我們的幫助也是非常多的。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希望能在貴刊上看到更多的,關於財政技術處理“非財政”案例的報道。
綜上所述,貴刊的辦刊方針一直是我們所喜愛的,希望貴刊能繼續保持這種看起來很“另類”卻確實是我們財政刊物中缺乏的辦刊方針,我們也會一如既往的關注《新理財》(政府理財)雜誌。
(作者係河北省豐寧縣財政局非稅管理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