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吳君亮
恰逢《新理財》(政府理財)創刊3周年,雜誌社的馮編輯約我寫一篇稿子,讓我從一位社會觀察者的視角,談談我對“政府理財”的理解。這幾天裏,“政府理財”這個詞在我腦子裏時常跳出,提筆寫時,寫出的卻是如下零碎的文字。
理財這個概念通常是指財富管理,在英文裏叫Money Management, 目地是做到對財富的保值和增值。政府理財這個詞容易讓人聯想到個人理財和機構理財的概念。我們知道,理財的概念是指對資本的管理,以追求資本收益和資本增值最大化為目的。那麼,政府理財的目的是什麼呢?
涉及到政府與“財”時,有兩個提法是頗具意義的,一個是公共財政管理(Public Financial Management),另一個是政府財政管理(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盡管這兩個概念包含了一些共同的內含,但兩者是有一定區別的。
公共財政管理(Public Financial Management)著重於了解和提供市場自身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以及通過對社會收入的再分配來體現社會的公平和公正。換言之,彌補市場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通過設計針對不同收入家庭的稅收體係和在社會成員中的轉移支出,來重新分配收入,是公共財政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的條件下,市場本身以它自身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分配物質產品和服務。如果市場本身能夠有效地分配社會成果,而且這種分配能夠被社會化地接受,那麼政府所扮演的公共財政管理的角色在社會舞台上的空間就非常小,甚至是可有可無的了。也即是,隻有當市場自身的這種分配功能不足時,政府公共財政的角色才有需要,政府公共財政角色的大小和舞台尺度也是根據市場自身分配功能不足的狀況而留出的。
所以,公共財政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發現和了解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社會的市場功能不足或者失效究竟在哪些地方?這些不足和失效的程度究竟有多大?政府應該提供怎樣和多大規模的產品和服務來補救市場功能的不足或失效?以及從財務的角度來它們進行量化,並設計出相應的社會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作為解決的手段。整個過程既有錢財(經濟)的考慮,也有政治的考慮。
政府財政管理(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的著重點應該是幫助政府各個部門更負責任地、更有效地、更節儉地使用公共資源。我理解,它的最大特點應該是從公共會計的角度,來幫助政府部門就其職能,理解和實踐政府的開支行為,製定最有效的開支計劃。這裏的內容包括科學的預算製度、財政收支的透明度、完善的政府部門和公共項目績效考核體係等等。
相對於“公共財政管理”和“政府財政管理”,“政府理財”這樣的提法容易被異化。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向社會提供市場不能有效地滿足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並通過主要以稅收的手段對社會收入進行再分配的過程,以求達致社會的公平。總體上,對政府來講,它不需要像個人理財和公司理財那樣,追求自身資本收益和資本增值最大化,追求資本的收益和增值的最大化既不是政府理財的手段,更不是政府理財的目的。
但是,我觀察到,目前我們的一些政府機構,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對政府的定位和職能的認識常常出現模糊,於是時常有“經營城市”和“個人理財”的衝動,甚至有時還有意和無意間扮演了商人的角色,他們做出的一些行為與社會爭利,與市場搶空間,不僅超越了政府的本分,也直接和間接地傷害到社會的整體利益。
“政府理財”就這樣被異化了!
因此,我寧願使用“公共財政管理”和“政府財政管理”這樣的提法。
(作者係深圳君亮資產公司CEO,“中國申請預算公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