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秦立東
仿佛一夜之間,人人都在理財。
賺錢、賺大錢,也成了當今13億國人最共識的價值觀了。
其實,個人理財決不是炒股炒房賺大錢。其準確的定義是:為了實現個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而製定、安排、實施和管理的一個各方麵總體協調的財務計劃的過程。
在這裏,賺錢很重要,實現人生理想同樣重要。但人們常常隻重視賺錢這些價值,而忽視理想這些價值觀。
被忽視的還有政府理財。
提到理財,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個人理財,然後,也有人能想到企業理財,而政府理財,這個概念好像從沒出現過。
其實,完整的理財,分為三個層麵:政府理財、企業理財和個人理財。而政府理財,影響和決定著企業理財和個人理財。
以個人理財為例。新中國至今,催生了三大類富豪,一是靠政策致富,比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靠批文發家的,還有政策放開後率先下海的;二是靠資本致富,比如當時首批炒股的,還有現在一些要人子弟在大搞PE的;三是靠資源致富,比如前些年的煤老板,以及現在正套現的炒房族。
三類富豪,皆因中國大勢而富。或者說,政府理財影響和決定了個人理財。
人們不僅在理念上忽視政府理財,在實踐上尤為忽視政府理財。
人們熱衷於個人理財,很少注意到政府理財,特別是政府理財的質量,似乎成了邊緣性問題。實際上,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更應該講求理財的質量,理財水平的高低和理財質量的優劣直接反映一個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比如,錢是否花在該花的地方上?花的方式是否科學正確?花的效果是否讓納稅人滿意?無疑,政府理財的實效與企業理財和個人理財比起來,差距不小。
甚至,人們對政府理財的提法還有誤解:提政府理財,政府會不會與民爭利?比如更加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政府更加經營城市大搞土地財政?
其實,真正的政府理財,沒有私利,隻有公利。政府理財要理的財,起碼包括資金、資產、資源,必須讓民眾的財富、企業的財富、自然生態的財富、思想文化的財富等這些社會財富,達到保值增值最大化,並同時實現社會財富配置的最優化。
誰來完成此中國大任和時代大任呢?
毫無疑問,率先擔當者是財稅和財稅官員。
在這裏,筆者有三句話與諸公同勉:
財政是政府理財的決策參與者、主體踐行者、績效管理者、內部控製者。
財政官員是政府理財官、人民理財官、公共理財官。
財政廳局長是政府CFO。
而用一句話重新概括傳統意識上的財政,則為:財政替政府為人民(公共)理好財。
從2008年創刊以來,《新理財》(政府理財)便率先在中國一直鼓吹著“政府理財”和“政府CFO”,並與諸公堅持到底。
我們相信,胡錦濤總書記2010年1月8日強調的“依法理財、民主理財、科學理財”,終將實現,而我們一直努力的政府理財,屆時也真正到來。
末了,筆者不禁想起清末民初。那時,原有的道德追求隨著王朝的覆滅而七零八落,新的價值觀又沒有確立。所以,不擇手段弄錢,成為眾“精英”惟一的價值觀。他們看不到國家的前途,也不想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做點什麼,所作所為,隻為撈錢:一旦國家崩盤,好逃到租界或者國外。
不由地又回到現實。北京某大學的一個免費師範生窮盡一切辦法賺錢,甚至問采訪他的記者索要采訪費用,並稱,“賺錢是人生常態,如果把常態都丟了,人生就什麼也沒有了”。
“沒有信仰,不再有理想—理想就是賺錢”,當這樣的心聲大行其道時,政府理財官和政府CFO,我們不僅要替政府為人民理好財,更將理好並重塑價值觀!
(作者為新理財雜誌社執行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