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鬆說——曆史上的今天》來到了8月3日。在1923年的這一天,魯迅的著名小說集《呐喊》出版;1958年的今天,人類第一次從水下航行到北極;1978年的今天,羅瑞卿大將去世。
魯迅的著名小說集《呐喊》出版
首先說一下魯迅的小說集《呐喊》,在1923年的今天,《呐喊》結集出版。
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小學和中學課本中,是不是還有很多魯迅先生的文章,至少在我們讀書的時候,當時我們的小學、中學十二年的語文課本裏,收錄最多的作品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小說也好,雜文也好,對聯也好,詩也好,各種各樣的作品。所以魯迅先生對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文學巨匠。雖然近年來對魯迅先生的爭議開始多起來了,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互聯網時代以及多元化時代,跟過去的一言堂時代有很大的不同,那個時候給各種人都貼上標簽,規定這個人是個好人,那個人是個壞人。現在的多元化時代開始對人和事物有各種各樣的解構和反思,實際上大家真正再回頭去看曆史,也沒有什麼人是完美的好人,也沒有多少人是真正一無是處的大壞蛋。
對魯迅先生的爭議主要集中在雜文方麵,他在自己的雜文中批評了各種各樣的人,實際上他所批評的那些人,大家後來一看其實這人還挺好的。像梁實秋,他曾經被魯迅批評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其實梁實秋人挺好的,他還主編過《遠東英漢大詞典》。還有梅蘭芳也被魯迅先生批評過,大家現在都知道梅蘭芳是一代巨匠、名伶,當年也被魯迅罵。各種各樣的人都被魯迅先生罵過,還包括林語堂等。我個人認為魯迅先生的雜文,其實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有時候魯迅先生吵架吵急了,就跟現在人們在微博上吵架一樣,吵急了就不講理了。但是魯迅先生總的出發點還是好的,魯迅先生對這個國家、對這個民族、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充滿了憂患意識,至於他犯的小過錯,我覺得還是可以理解的吧,因為當時他是很孤單的,一個非常孤獨的戰士。
魯迅先生的小說,我個人覺得還是非常偉大的。魯迅先生的雜文主要是政治鬥爭的產物,而他的小說的水平遠遠超過他的雜文。魯迅先生的白話文短篇小說,迄今為止,在我心目中還沒有其他人的作品能夠超過,我個人認為魯迅先生是第一名。雖然我們自己的文學獎,包括全世界的文學獎一般都是頒給長篇小說的作家,像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一般都是長篇小說作家,很少有短篇小說作家獲諾貝爾獎,但是我覺得短篇小說是文學的精髓之一。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中最精彩的幾篇都在1923年8月3日出版的這本小說集《呐喊》中,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像《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阿Q正傳》《狂人日記》都對當時短篇小說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做出最大貢獻的還是《狂人日記》。《狂人日記》不但在文字上,而且在對我們這個民族的剖析上,對人性的那種描述上,放到今天我覺得一點兒都不過時。大家去微博上看看那些狂人、妄人,然後再和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比較一下,我覺得那真是不愧為整整一個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之一。
《狂人日記》不但是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這篇小說的開創性意義是不容否認的。魯迅先生的白話文寫得也非常有意思,甚至奠定了很多白話文用法的基礎,所以說魯迅先生是白話文短篇小說的開創者。實際上你去看之前的《太平廣記》也好,《聊齋》也好,那已經比較接近白話文的文體了,但是其中的語法還是古文的語法,隻不過沒用古文中那麼多的“掉書袋”,尤其不用“駢四儷六”那些對仗節奏。而魯迅先生才是第一次真正地用白話文的語法,文學的語法來寫小說。後來大家在思考什麼叫文學時,經常會拿魯迅先生文中的句子來說:“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就是文學。如果說:“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這就不是文學,這就是敘述。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中還用了大量的自己發明的動詞,以及自己發明的語法,這些東西都流傳至今。我們上學的時候罵人都用魯迅先生的那些語法,什麼“我已經出離憤怒了”等,這些詞都是魯迅先生發明的,他在文學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大家再看《狂人日記》,依然不過時。在這部小說集中還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說就是《藥》。《藥》是一篇非常悲愴的小說,寫的就是秋瑾這樣的革命義士,為了國家的進步而拋頭顱、灑熱血,但是普通民眾卻拿饅頭蘸她的血,來給病人治病,這樣的小說你看了以後會覺得我們這個民族非常悲愴。在魯迅的小說人物中還有孔乙己那樣酸腐的知識分子,還有阿Q這樣的人,這些人物都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在那個時代的生活體現。偉大的文學不光是在擺弄文字的藝術,更多的是反映時代的聲音,可以稱之為“呐喊”,那是“時代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