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八月三日(2 / 2)

我跟大家說一個題外話,今天互聯網時代來了,大家特別愛考據。互聯網也讓考據比過去容易得多,過去要到處去翻書,去圖書館查資料,現在咱們網上搜一搜就可以了。很多人考據了很多事情,包括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當中是不是在飯館刷過盤子等,後來發現不是。魯迅先生當時在《呐喊》序言裏寫到為什麼棄醫從文,因為在仙台學醫的時候有一天看了一部電影,他叫畫片,就是紀錄片。魯迅先生說,他在電影中看到了久違的中國人,一個人綁在中間被日本人斬首,周圍的中國人在圍觀,大家都很強壯,但是人們的臉是冷漠的,全都麵無表情……他看了以後覺得中國人民沒救了,光學醫是沒有用的,是救不了中國人的,所以那個時候應該拿起筆,用文學來拯救這個世界。後來很多人就真的去調查了一下,魯迅先生在仙台的時候,到底有沒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後來在查了仙台當時所有電影院曾經放映的記錄,並查了當時大量的資料片、紀錄片後,都沒有發現這部片子。所以到底是魯迅先生的記憶有誤呢,還是今天考據、調查的人有問題呢?我個人比較傾向於今天考據的人是對的,魯迅先生的記憶可能出現了偏差。但是這不是大問題,作為一部小說,作為文學作品的序言,他講自己為何棄醫從文,為何要去戰鬥,舉出各種各樣的例子,有各種虛構,我覺得也正常。

人類第一次從水下航行到北極

下麵來說說1958年的這一天,人類終於航行到了北極點。人類曆史上征服自己生存的地球和征服太空的奮鬥始終沒有停止過,我之前多次講過,在人類科技的發展過程中,軍事方麵的技術進步是第一位的,因為軍事行動或者軍事鬥爭是關乎人命的。人類首先是出於軍事方麵的需要,發明了一個叫核潛艇的東西,核潛艇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不依賴空氣,它不需要經常浮出水麵,也不需要通氣管,因為它使用核動力,可以一直航行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這次核潛艇在極厚的冰蓋下麵航行,最終到達了北極,人類終於第一次從水下航行到了北極。其實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早就已經實現了從地麵上到達北極,但是從水下航行到北極點,這個確實我們沒有過,全世界隻有美國第一個航行到了北極。

這件事兒有著重大的軍事戰略意義。為什麼呢?大家展開地圖看的時候,覺得美國、俄羅斯離北極都挺遠,但是如果拿地球儀看的話,北極點其實離俄羅斯、美國都很近,所以如果從北極向俄羅斯和美國發射導彈,比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射程要近得多,就不需要射程那麼遠的導彈了。後來俄羅斯和美國的核潛艇都做得很大,水下排水量達一兩萬噸之多,其中蘇聯1980年下水的“台風”級核潛艇其水下排水量達兩萬六千五百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潛艇,現仍在俄羅斯海軍中服役。這些核潛艇背上的殼都非常硬,裏麵裝著導彈,如果能航行到北極,在北極冰蓋下麵,反潛飛機是看不見的。核潛艇上浮的時候力量會非常大,可以撞開北極的冰蓋後浮出水麵,從那裏向目標發射導彈,這個時候離美國和俄羅斯就已經非常近了。所以核潛艇航行到北極不光是一個劃時代的曆史事件,同時又有重大的軍事戰略意義。

羅瑞卿大將去世

最後說一下1978年的這一天,羅瑞卿大將去世。羅瑞卿大將應該是“****”中受迫害的那些元帥、將軍當中,第一個遭遇打擊的高級將領,雖然彭德懷元帥受迫害是在1959年廬山會議的時候,但一直沒有公開,而羅瑞卿大將則在“****”爆發時就開始被公開迫害了。羅瑞卿屬於軍中根紅苗正的將領,他上過黃埔軍校,參加過葉挺獨立師,曾經在蘇區戰鬥了多年,參加過長征,而且一直在我軍最根紅苗正的部隊——紅一方麵軍中任職。羅瑞卿一直在****的麾下,直到“****”爆發被打倒時為止,其間他還接替****,當了抗大副校長。

我黨我軍大批領導幹部都是羅瑞卿擔任抗大校長期間被培養出來的。羅瑞卿根紅苗正,威望很高,他還擔任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任公安部長,對我國公安係統的建立以及整個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