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fe是多種軟件結合的產物,大大為用戶提供了便利。其實,蘋果公司的很多軟件都是相互結合的,如通信簿與iCal結合,iCal與iSync結合,iSync又與通信簿結合。這種高水平的互操作性是蘋果公司特有的,即使是Office的套裝軟件也是相關應用軟件的一體化,而不是整個係統範圍內的一體化。
蘋果在2000年開發出了首批易於消費者使用的視頻編輯應用軟件iMovie2,蘋果公司開發該軟件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從便攜式攝像機上獲取攝影片段,並將其轉化成可以編輯、轉場、配音的電影。有了iMovie2編輯處理軟件,電影就可以被傳到網站上或者刻錄成DVD與家人一起分享。
雖然喬布斯對這款軟件感到很滿意,但他很快就意識到,iMovie2需要與其他部件結合到一起,如能夠識別照相機並自動連接;與視頻解碼器連接,實現視頻效果。這一次,喬布斯將注意力從數字視頻轉向了數字音樂,這也成為了他職業生涯上最大的亮點。
現在,蘋果公司的iLife的幾個應用軟件可以隨時與網絡連接在一起,iMovie2有一個上傳自製影片到主頁上的導出功能。雖然這些功能不是蘋果公司所特有的,但很少有公司能做到像蘋果一樣把眾多軟件結合到一起。正如喬布斯所說:“蘋果隻有堅持做操作係統和那些悄無聲息的後端軟件,才不至於像DELL、惠普或索尼那樣,因為等待微軟最新操作係統的發布而延遲推出硬件產品。”
科技產品是引導消費的
在喬布斯眼裏:滿足客戶需求是平庸公司所為,引導客戶需求是高手之道。用喬布斯的話說,用戶有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時候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和生產的產品反倒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根據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帕特裏克·惠特尼的研究,索尼在推出隨聲聽之前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數據都表明,沒有人會購買從來就沒聽說過的東西,隨身聽必然會失敗,即使是這樣,盛田昭夫也堅持推出隨身聽。如果盛田昭夫隻去聽取用戶的意見,那索尼永遠都不可能去生產隨身聽。所以,就像喬布斯說的那樣,科技產品是引導消費的。
在喬布斯這種理念的引導下,蘋果很少去對用戶做調查,認為那隻會看到表麵現象,讓新產品的研發誤入歧途。他們相信自己的產品可以引導消費。同樣,在蘋果不能引導消費的產品也會被砍掉。
喬布斯接管蘋果公司的時候,蘋果公司的銷售產品大約有40種,從噴墨打印機到掌上電腦一應俱全。其電腦陣容尤其魂斷,電腦產品由幾大係列組成,其中每一個係列又有十幾種型號。但所有這些產品能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很少,更別說引領消費了。
當時一名一直在蘋果公司工作的工程師對喬布斯說:“蘋果公司總部的牆上貼著一張海報兼流程圖,海報的標題為‘教你如何選擇麥金塔電腦’,其初衷是為了知道顧客從複雜多樣的電腦中進行選擇。但是海報卻展示出了蘋果的產品策略有多麼混亂。更何況當消費者需要借助海報才能選出自己想要的麥金塔電腦的時候肯定就有問題了。”
最後,喬布斯決定,蘋果的每一件產品都要起到引領消費的作用。在喬布斯大刀闊斧的改革下,蘋果做到了這一點。蘋果的iMac出現後,人們才認識到電腦外殼原來可以是彩色的、透明的。iPod的可人設計+在線購買的iTunes音樂商店打造了全程的音樂體驗。iPhone的發布讓大家發現手機是可以沒有鍵盤和觸摸筆的,最好的操作工具是與生俱來、不會遺失、操作自如的手指。
在中國的企業界,有這樣一句話: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二流的企業做品牌,隻有一流的企業做標準。很顯然,蘋果公司就是一流的公司。蘋果把實物產品做成了精神產品。
任何一個科技產品,隻有起到了引領消費的作用,才能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才能在市場上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