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大大方方做人,小心翼翼做事(1 / 3)

作為領導,必須大方做人,小心做事,其道理在於你不坦誠,就不會有人才來到你身邊;你不善待,就沒有幾個人願為你出大力。同樣,你不精於做事,總是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就會讓下屬在你身上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劉邦的領導心智是:用坦蕩的心對待人才,並鼓足他們做事的勇氣,同時又從細微之處抓好要做的事。

1.會用人就有一切

領導用人水平的高低,關係到整個事業的成敗。這個問題,誰都明白,但要深究其理,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劉邦在用人之道方麵非常成功,因為他就是憑借此道,把自己的弱勢變成了強勢,成了最後的贏家。

劉邦由一泗水亭長,百十來人起家,身經百戰成就了帝業。中間經曆了多少的危難及生死考驗是可想而知的,有時甚至達到了舉步維艱的程度,但每次劉邦總能夠化險為夷,由弱勢變強勢,由被動變主動,其中的奧妙,與劉邦獨特的用人之道不無關係。

劉邦於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年)九月在沛縣舉兵起義,當時天下的形勢是:

周文所統率的十萬義軍被章邯所統率的秦軍打得大敗,繼武臣自立為越王以後,他派往燕地的韓廣在燕地自立為燕王,狄人田儋在齊地自立為齊王,寧陵君魏公子魏咎被陳王立為魏王,項梁及項羽起兵於吳後,渡江又加入了反秦行列。

陳王陳勝、趙王武臣、燕王韓廣、齊王田儋、魏王魏咎以及項梁與項羽是秦二世二年年初反秦各路諸侯中的幾支主要力量,都擁有一定的實力。而起兵於沛縣的沛公劉邦,卻人少力單,處於舉步維艱的境地。

劉邦退至豐邑後,當時秦朝一位名叫平的郡監率兵圍攻豐邑。沛公領兵出戰,命同鄉雍齒守衛豐邑,自己領兵進攻薛(今山東滕縣南),在那裏大敗敵軍。

此時,陳王派魏人周市向東攻城略地,周市派人對雍齒說:“豐曾是魏國的大梁被秦軍攻占後的遷都之地,今魏王已平定數十城。您如果以豐邑投降魏國,魏國封你為侯,令你守衛豐城;如不投降,將屠殺豐城。”雍齒本來就不願歸屬劉邦,在周市的利誘威逼之下,便反而為魏國效力了。

沛公因雍齒反叛,舉步維艱,不得不前去投靠景駒。途中路遇張良聚集數百人也想投奔景駒,當時沛公人馬數千,張良便依附沛公,沛公任張良為“廄將”,負責管理軍馬。後來,張良成了沛公爭奪天下的軍師“運籌帷幄”,是劉邦手下的三位人傑之一。

劉邦得到張良後,境況逐漸好轉,張良曾多次用《太公兵法》的理論向沛公獻策,沛公經常采納他的策略。而張良向其他人說《太公兵法》上的理論,都是不能領悟。張良因此而感慨地說:“沛公大概是天賦的奇才!”

張良與沛公來到恭縣,拜見項梁。夏六月,項梁立楚懷王孫子熊心為楚王。張良向項梁進言說:“您已立楚王的後代為王,而韓國的諸公子橫陽君韓成有賢能,可立為王,增建與國,以為黨援。”項粱派張良找到韓成,立韓成為韓王,同時以張良為韓王司徒,其職位相當於丞相。於是張良便暫時離開沛公,與韓王韓成率千餘人向西攻占原韓國所轄故地。一直到張良於河南再次引兵隨沛公,並輔佐沛公兵攻宛城。

劉邦的用人有道還表現在其利用項羽叔父項伯這件事上。

劉邦入關中後,並未在鹹陽久留。而是還軍灞上,項羽破關而入,範增獻計項羽,讓他趁機除掉劉邦。這時候,劉邦與項羽兵力相差十分懸殊,一旦雙方開戰,後果可想而知。

劉邦心急如焚,就在這節骨眼上,事情卻出人意料出現了轉機。

就在項羽調兵遣將,準備第二天襲擊劉邦時,他帳下的左尹項伯卻坐不住了。

項伯又名項纏,是項羽的本家叔叔。項梁和項羽在吳中起兵時,項伯便積極隨從。項梁陣亡後,項羽出於對項梁的思念,對這位族叔特別尊重,大事小事都和他商量。項伯在家鄉時曾殺了秦朝的地方官,犯下死罪,逃到下邳,被仗義行俠的張良隱藏起來。項伯對張良的救命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因此他把項羽的計劃告訴了張良。

張良向劉邦講述了他搭救項伯的事情,並告訴劉邦:“項伯是個很重感情的人。現在事情緊急,他專程跑來告訴我。我可以轉告項伯,說您決不敢違抗項王,請他了結這場糾紛。”

劉邦一把拉住張良,問:“你和項伯比,誰的年齡長?”

張良說:“項伯比我大一點。”

劉邦高興地說:“您快去把項伯請來,我要像侍奉兄長那樣侍奉他。”

項伯正在外邊急得團團轉。張良走過去,硬把他拖進劉邦大帳。

劉邦一見項伯,趕緊拱手作揖,一口一個兄長,叫得項伯心裏甜滋滋的。劉邦又命人擺上美酒,親自斟滿,雙手舉給項伯。張良坐在一邊作陪。

酒過三旬,劉邦便提出想把自己的女兒許給項伯的兒子為妻,和項伯做個兒女親家。項伯是個誠實人,見劉邦這麼客氣,又這麼看得起自己,心裏很感激,放下了顧慮,三個人盡情地喝了起來。喝過一陣酒,劉邦做出十分委屈的樣子,眼淚汪汪地對項伯說:“我進了關中,一絲一毫的東西都不敢私占。登記了官吏百姓的戶口,封存好秦朝的府庫,一心等著上將軍駕臨。之所以派兵守禦函穀關,為的是維護社會治安,防備盜賊乘機作亂,這樣做決不是針對上將軍的。我日日夜夜都在盼望著上將軍快來,哪裏敢和上將軍作對呢?請求兄長為我在上將軍麵前多多解釋解釋,讓上將軍消了氣,我終生終世,都不會忘記兄長您的大恩大德!”

劉邦邊說眼淚邊往下滾,項伯看得心裏一陣陣發酸,站起身拉著手勸劉邦說:“這事我會盡力去辦的,請沛公放心。”未了,又告訴劉邦:“明天一早,你可親自去向項王謝罪。”劉邦千恩萬謝,滿口答應。

時候不早了,項伯告別劉邦和張良,催馬往回趕。他一路走,一路想:多虧自己來了一趟,要不,冤枉了劉邦,連累了張良,才真不應該呢!

項伯在項羽麵前美言講盡,項羽是個性子直,講義氣的人,就想信了劉邦的話,按兵不動。第二天,劉邦赴項羽擺下的鴻門宴,範增又令項莊舞劍欲行刺劉邦,又多虧項伯借口共舞,保護劉邦,劉邦才又撿回一條小命。

劉邦利用項伯,不僅解了項羽想吃掉自己的圍,而且鴻門宴又得以安全脫險。雖然劉邦也假仁假義,心懷鬼胎,但其用人之道,由此可見一斑。

2.識準人是辦事關鍵

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混雜在人群中不易被發現。得不到發揮才能的機會,又往往大才小用,或根本不被利用。故有人歎:“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會識人何以用人?又何能用好人?劉邦能做到不拘一格,打破常人識人的方法,不論其出身,不論其職業,更不問其是否是孔子的傳人,隻要有才,能助其成就大業,就委以重任,給以官職,此為領導之道。

周勃原是以編織葦箔為業。為了養家糊口,別人辦喪事,他還去當吹鼓手。在那個時代,這種職業非常令人瞧不起。但劉邦卻不以職業取人,慧眼識珠,讓周勃做自己最親近的侍臣。

周勃確實也不負重望,不僅作戰勇敢,而且總是衝鋒在前,奮勇殺敵,在跟隨劉邦南征北戰時立下了汗馬功勞。無論是推翻暴秦的作戰,還是抗擊匈奴的入侵,乃至平息諸侯王的叛亂,周勃都功不可沒,並深受劉邦器重。

以至當劉邦年老體衰,病情日益嚴重時,仍然不忘周勃的才能,並托以重任。

當時劉邦場情加重,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已經奄奄一息了,呂後硬著頭皮,到病床前詢問劉邦對身後事情的安排。

她問:“陛下百年之後,如果蕭何丞相過世,讓誰接替他呢?”

劉邦盡管身體不適,但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如何保住劉姓的天下,便鄭重其事地回答:“曹參。”

呂後又問:“曹參之後,由誰接替呢?”

劉邦答:“王陵可以。但王陵有點憨,腦子太直,有時拐不過彎,須得有人隨時提醒。陳平足智多謀,膽子卻小,兩個人都難以單獨挑起重任,隻有通力合作才行。”略微停頓了一下,他又特別叮囑:“大臣裏麵惟有周勃敦厚質樸,雖說文才少了點。但以後能夠安定劉氏天下的,必定是他。要讓周勃做太尉,執掌軍權。”

呂後一心想從劉邦嘴裏套出個能聽從自己使喚的人,繼續問:“周勃之後,還有什麼人可以任用呢?”

劉邦生氣了,厲聲指責:“以後的事,也不是你能管得了的事。”說完,閉上了眼睛。

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前七年,劉盈名義上是皇帝,實際上受呂後操縱;後八年,呂後幹脆由後台走到前台,“臨朝稱製”,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實際上的女皇帝。在這期間,她倒行逆施,極力把劉姓的江山變成呂姓的天下。

周勃為還劉氏天下,勇奪北軍,計劃發動政變。但由於呂氏黨早有防範,周勃更需謹慎從事。

襄平侯紀通(紀信子)負責管理軍事信令的符節,乃持用假的符節,讓周勃得以進入北軍營寨。

周勃立刻下令酈寄和典客劉揭共同去遊說呂祿道:“皇帝已下令太尉守北軍,請立刻歸還將令印件,自動請辭北軍司令官,否則必有禍災。”呂祿認為酈寄不會出賣自己,便將印件交予劉揭,讓出兵權,交付周勃指揮。結果全軍將士皆卷左袖,表示效忠劉氏政權。但南軍的掌握尚在呂產的手中。丞相陳平乃召見朱虛侯劉章,囑咐其協助周勃行事。周勃令劉章監守軍門,並遣禦史大夫曹簾,火速通知宮殿宿衛部隊,勿讓呂產進入宮中。呂產這時候並不知道呂祿已棄軍離去。因此他打算進入未央宮,扶持皇帝由宮中發出命令,讓南北禁衛軍團發動政變。

但當他來到殿門口前,平陽侯曹已指揮宿衛部隊緊閉大門,堅拒呂產和其部隊入內。呂產不得入,便暫時在宮殿門口等待時機。雙方在宮殿門口對峙,曹恐朱虛侯兵力有限,難以取勝,乃派人向周勃報告軍情。周勃亦沒有把握能壓得住南軍,加上呂氏的部隊大多在長安,如此地火並下去不見得對己方有利。他便命令朱虛侯劉章親率部隊入宮,以保護皇帝。

朱虛侯乃率十餘士卒馳向皇宮,入未央宮前遇呂產人馬,時已近黃昏,朱虛侯下令攻擊呂產,呂產在前後夾擊下,不敵退走。適逢天起大風,呂氏人馬混亂成一團,劉章乘機追殺,呂產逃至郎中府吏廁中,被殺身亡。皇帝劉弘聞知殿外發生火並,便派使者持節慰問劉章部隊,劉章欲乘機奪其節,使者不肯,劉章乃強載之,以皇帝節信追捕呂氏餘黨。負責長樂宮警衛的呂氏長老呂更始在混亂中被捕,當場被斬殺,宮中呂氏的勢力已被徹底驅逐。朱虛侯劉章便率軍回報周勃,周勃親自接見,並向劉章表示恭賀之意。劉章道:“呂氏一黨最令人頭痛的是呂產,現呂產已誅,我方已取得全勝,天下可複定矣。”周勃於是下令收回南軍指揮權,並分遣部隊追捕呂氏黨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律處斬。

酈食其雖是呂後派黨人,但曾數度協調呂太後和功臣間的危機有功,仍恢複其丞相職。並以濟川王劉太繼呂產為梁王。派遣朱虛侯劉章赴齊國報告誅呂情事,並請齊國撤兵。

酈商雖為呂氏黨軍頭,但其子酈寄在誅呂事件中建有大功,仍維持其爵位,不過酈商在事件後不久便去世,其子酈寄繼任為曲周侯。

灌嬰在滎陽時,聽說魏勃慫恿齊王起兵叛亂,乃遣使召見魏勃,責問他。魏勃辯解說:“當時情勢如同失火之家,救火要緊,哪有時間先通知丈人!”由於宰相召平被殺,灌嬰表示宜追究齊國出兵有無叛國之情事。魏勃退立在旁,兩腳戰栗不停,嚇得無法提出有力的辯護來。灌嬰見之,乃對左右笑道:“聽人說魏勃勇猛負責,今視之庸人耳,沒有什麼能力的。”於是下令罷除魏勃官職,放他回去。灌嬰也罷兵,班師回朝。以陳平、周勃為主的功臣黨已完全控製住關中的情勢。他們召開會議,討論如何重建劉氏的政權。

陳平首先表示:“少帝、梁王、淮陽王及當今皇上常山王,均不是孝惠帝真正的兒子,是呂後以計詐取他人之子,殺其母養於後宮,假裝為孝惠之子,以為繼承人或立為諸侯王,其目的在強化呂氏的控製力。”

“如今我等誅滅呂氏,而這些呂氏製造的假後代長大後,可能會向我們報複,將更造成朝廷混亂,宜利用這一機會徹底摧毀之,以絕後患。”

大臣們對此倒沒有什麼意見,重要的是擁立什麼樣的人來作皇帝呢?

陳平表示:“不如由高皇帝的子孫,現任諸侯王中,擁立最年長又賢能者為皇帝。”

朱虛侯劉章派係的大臣,便主張擁立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但原本先入關中,替劉襄打點的劉氏元老琅邪王劉澤卻大表反對,他痛恨劉襄對他的欺騙,決心報複之。劉澤表示:“呂氏以外戚家為惡,幾乎毀了漢皇朝,危及宗廟,也使功臣人人自危,這種現象絕不能再發生。今齊王舅父駟鈞也以擅權勇猛馳名,比呂氏更為可怕,如立齊王為皇帝,必再有一次呂氏亂政!”

陳平對駟鈞之事頗有耳聞,便也堅決表示反對。接著大家討論剩下來的諸侯王中誰最為適合,有人提出了代王劉恒。

劉恒是劉邦第四個兒子,為薄氏所生。薄氏出身不高,故薄氏一族頗謙恭簡樸,是功臣們最放心的外戚。

在劉邦直係血親中,劉恒輩份最高,年紀也最長,更重要的是他素有仁孝寬厚的聲名,不論在血親排行上和德行上均最合宜。

大家於是共同決心擁立代王劉恒。朱虛侯劉章雖有點失望,但自己年紀尚輕,雖有大功,在長輩環伺下,也不宜有太強悍的表現,勢之所趨,隻得放棄對兄長劉襄的支持,也同意擁立劉恒為皇帝。

不過,劉弘現在乃為皇帝,這件事隻能先暗中進行,於是由陳平和周勃聯名,遣使赴代國與劉恒溝通。

劉恒為劉邦之庶子,平定陳稀造反後,劉邦便以劉恒為代王,建都於中都(現太原),即位已有十七年之久。

在劉邦諸子中,劉恒個性最為穩定。由於母親薄氏出身低,因此對兒子管教甚為用心,劉恒雖為皇族,卻恭謹謙讓,生活儉樸,全無驕奢之氣。

代國位於北方,又和匈奴鄰界,必須隨時保持警戒,並且前線地方也沒有什麼可享受的,身為領導者常須比別人更為吃苦耐勞些。

劉恒卻頗懂自製,雖身為皇族,他決心奉獻自己在邊防上。加上他本身無權力欲,不想參與朝廷和皇族間的爭權。有一次呂太後有意遷徙他到趙國,劉恒便以自願承擔邊防重任而婉拒之。

在這個敏感的關鍵時刻,劉恒的確是一個相當適合繼任大統的人才。在接到功臣們擁立他為皇帝的文書後,劉恒立刻召集眾臣商議。

郎中令張武等表示:“漢中朝的大臣,皆是高皇帝時的大將,熟悉兵事,擅行詐道,他們原本也都有爭奪天下之野心,特畏高皇帝和呂太後之威,才暫時肯委屈臣屬的。”

“如今他們誅滅呂氏,敢於宮殿發動流血政變,其強悍驕恣可知也。因此這次擁立大王的舉動,可能沒有這麼簡單,實在令人難以相信,希望君王暫時稱病勿往,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卻獨持異議,大聲辯駁道:大家的意見我不同意。我認為劉氏政權已穩定,朝廷大臣是欲擁立君王為皇帝的,其理由如下:

第一、誠如所言,秦皇朝滅亡後,諸侯、豪傑並起,每個人都有爭奪天下的權利,但到最後得天子之位者為劉氏,此天命也,其他人早已絕望了。

第二、高皇帝的子弟為諸侯王,相依相附,已擁有相當堅實的盤石,不是那麼容易移動的,天下也早已服其強了。

第三、漢皇朝建國後,盡除秦朝苛法,法令簡約,施惠行德於百姓,人人自安,這種合法性的向心力,已是非常難動搖了。

以呂太後的威權,並晉封有三個呂姓諸侯王,擅權專製,力量何等龐大。但太尉周勃持節入北軍,登高一呼,將士皆卷左袖表示忠於劉氏,終能誅除諸呂之叛亂,這些都是天命,非人力也。

今大臣們即使想有所變心,百姓也不一定聽他們指使的,何況大臣們意見和利害皆不一致,不足以形成壓製劉氏政權的力量。

目前,劉氏皇族在京城內部者有朱虛侯、東牟侯,在全國各地又有吳國、楚國、淮陽、琅邪、齊國和代國等諸侯王,力量絕非功臣之所可比。

況且高皇帝僅存的兒子中,隻剩下大王和淮南王而已,大王又年長,聖賢仁教之名聞於天下,是以大臣們為了穩定天下眾人之心,不得不擁立大王啊!

“請即刻接受之,不用懷疑了!”劉恒便將雙方麵的意見彙報給薄太後。太後也猶豫不決,就建議卜一卦,卻得大橫之兆。占卜者表示:“大橫庚庚,餘為大王,夏啟以光。”劉恒問:“我現在不就是王了嗎?又有什麼王可以當?”占卜者回答:“所謂天王,乃天子也。”

劉恒便派遣薄太後之弟薄昭前去會見周勃,了解其真正意圖。

周勃等表示絕對是誠心誠意為了漢皇朝政權和天下的安定而擁立劉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