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擊,不但把楚軍的後方陣地衝得七零八落,而且大大地振奮了漢軍的聲威,報了當年鼓城的一箭之仇。
劉邦不僅懂得師夷長技以製夷,還善於利用別人的短處,找別人的軟肋,加以痛擊。
秦朝末年,趙賁就死心塌地和反秦義軍作對。劉邦西征時,他駐守開封,劉邦久攻不克,隻好繞道而過。後來,趙賁又在屍鄉和劉邦的軍隊打過一次硬仗,所以,章邯對趙賁非常賞識,特命他守禦鹹陽。
不過,現在的形勢與當年不同了。漢軍所過之處,軍紀嚴明,深得關中父老歡迎。趙賁軍中卻是眾叛親離。曹參躍馬橫刀,第一個衝進鹹陽城裏。趙賁躲避不及,被一刀斬於馬下。內史保率軍抵抗,也被曹參打敗。劉邦第二次統兵進入鹹陽城裏,改鹹陽為“新城”,含除舊更新之意。
章邯不死心,派章平率軍去奪回鹹陽。曹參領漢軍在景陵與章平激戰二十多天,章平支持不住,隻好退回廢丘。
廢丘和外邊的聯係完全切斷了,成了一座孤城。章邯也成為甕中之鱉。但是,他自恃城防堅固,城內積蓄充足,又把守禦斜穀口的軍隊調回來,決心竭盡全力,拚死守禦。
劉邦看清形勢,決定采用智取的戰術。廢丘城外有兩條河,河水從西北流向東南。韓信察看好地形,如果從下遊堵住河道,河水很快就會上溢,廢丘城立馬就會成為一座汪洋之國,章邯也會不攻自破。
惶惶不可終日的章邯,猛聽到室外人聲嘈雜,出門一看,盡管頭上紅日高懸,地上卻是洪水滔天。大水越聚越多,城裏成了一片汪洋。用黃土夯築的城牆,有幾個地方已經被洪水泡坍。城外殺聲四起,章邯這時呼天不應,叫地不靈,走投無路,拔出腰間佩劍,自刎而死。
劉邦是利用別人弱點的高手,對於別人的弱點加以利用的同時,又能給予致命的痛擊,每每得手。
學習別人的長處也好,痛擊別人的短處也罷,其目的都是戰勝對手,壯大自己,真正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7.慣於攻心奪氣
對於成大事而言,慣於“攻心為上”,例如兩軍交戰,先瓦解敵軍鬥誌,使之軍心動搖,然後伐之。人一旦喪失了進攻的勇氣,軍隊一旦沒有士氣,也就沒有了進取心,沒有了戰鬥力,所以對待敵人,兩軍陣前要先攻其心。
楚、漢簽訂協議後,劉邦出爾反爾,單方麵撕毀簽約,進攻項羽。項羽麵對鋪天蓋地的漢軍,不願戀戰,且打且退。
楚軍在前麵退,漢軍從後麵追。雙方邊走邊打,十多天後,都到了垓下。
漢軍步步緊逼,項羽十分惱火,他紮住大營,準備在這裏挫一挫漢軍的銳氣。
劉邦也遙遙相對,立下營壘。
韓信對漢王說:“人常講困獸猶鬥,項羽還有十萬大軍,要是和他硬拚,勝負很難估料。不如施用計謀,先消耗掉他的實力,然後再聚而殲之。”
張良和陳平都認為韓信說得對。於是,漢王劉邦任命韓信為前敵總指揮,具體安排怎樣和楚軍打仗。
韓信把孔熙、陳賀等十位將軍找來,讓他們各領一支人馬,埋伏在預定的十個地點,隻等項羽軍隊到後,截住廝殺,任務是分散切割楚軍的主力。
布置妥當後,韓信讓人擎著大將的紅旗,親自出營討戰。漢王劉邦在周勃、柴武的護衛下,給韓信壓陣。
韓信又組織了一批軍卒,對著楚營呐喊:
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
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喊聲一陣高過一陣,句句傳進項羽的耳朵,氣得他兩鼻生煙,跺著腳罵:“餓不死的叫化子,鑽褲襠的可憐蟲,竟然如此猖狂,我今天不殺掉你,誓不罷休!”隨即披掛上馬,帶領摩拳擦掌的楚軍,氣昂昂地與漢軍交鋒。
戰場上,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雙方戰鬥了一個多時辰,漢軍支持不住了,紛紛向後逃跑。韓信和劉邦裝出害怕的樣子,騎馬跑在最前頭。
項羽正殺得性起,哪肯放過這個機會。他指揮楚軍緊追不舍,心裏想:今天捉住了劉邦和韓信,一定要千刀萬剮,扒皮抽筋,吐一吐幾年來鬱積在胸中的這口悶氣!
追了好幾裏地,忽然一聲炮響,從山穀後邊殺出一支漢軍,為首的正是漢將孔熙。項羽留下一部分軍隊與孔熙作戰,自己帶著大隊人馬,繼續追趕劉邦和韓信。他認準了一個理:隻要抓住這兩個禍根,那就取得了最後勝利。
可是追著追著,又遇到漢將陳賀的伏軍,他不得不再分出一部分兵力攔擊。
項羽就這樣追了一程又一程,途中不斷分出兵力以對付埋伏的漢軍,眼看著天色將晚,漢王劉邦和韓信已跑得無影無蹤,而自己手下的部眾,卻所剩無幾。這時他才如夢初醒:竟然中了韓信十麵埋伏的奸計。項羽下令趕快往回撤退。
楚軍一撤,劉邦和韓信又驅動各路伏軍,跟蹤追殺。
盡管項羽力能舉鼎,但畢竟是血肉之體,禁不住漢軍車輪似的連番攻打,早已累得精疲力盡。他手下的將士,更是倒了大黴,在漢軍的追擊下,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降的降。等項羽回到垓下大營,清點人數,十萬大軍剩下來的還不到萬人。項羽悔恨不已,令部下深築高壘,堅守陣地。
漢軍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了上來,切斷了楚軍的供應,形勢對項羽更加不利。
時值隆冬,朔風怒吼,雪花飄飛。楚軍將士身上沒有棉衣禦寒,肚裏沒有糧食充饑,一個個蜷伏在冰窖似的壕塹裏,艱難地苦熬日月。
幾天之後,從漢營裏傳出了一陣又一陣的歌聲:
隆冬時節雪花飛,身上缺衣肚中饑。
白發依門盼兒回,癡情妻子望夫歸。
刀劍無情人命危,骨埋沙場有誰憐?
楚敗漢勝是天意,何必為人做嫁衣。
這首歌,全用楚國的方言演唱,又合著楚國民歌的曲拍,哀哀切切,如泣如訴。窘迫已極的楚國將士思鄉心切,開始時側耳傾聽,聽著聽著便跟著哼唱,唱著唱著便流出眼淚,最後竟抱在一起,嚎啕大哭起來。
在這節骨眼上,漢軍士兵又送來了棉衣和幹糧。楚軍將士紛紛脫掉盔甲,扔掉甲杖,逃到漢營。願意留下的,漢軍熱烈歡迎;想要回家的,漢軍發給路費,並為他們送行。
楚歌唱了幾天,楚軍跑掉了一大批。當項羽再次清點人數時,留在他身邊的隻剩下一兩千人了。連多年跟隨他征戰的季布和鍾離昧,也不知逃到什麼地方去了。
這四麵楚歌的計策是張良和陳平想出來的。他們把漢營中的楚國籍士兵都集中起來,教給他們這首歌,讓他們從早到晚地演唱,以勾起楚軍將士的思鄉之情,瓦解楚軍的戰鬥力。
項羽聽了楚歌,心裏直犯嘀咕:“難道漢軍已經完全征服了楚國嗎?要不,漢營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楚國人?”他當時沒有想到,英布將軍率領的軍隊,幾乎都是楚地兵。
連綿不斷的楚歌攪得項羽心煩意亂。他回想自己起兵以來,東殺西砍,南征北戰,推翻了強秦,留下了蓋世的英名,如今卻落到這樣淒涼的地步,又是憤恨,又是慚愧。為了消愁解煩,他打開一壇存放多年的陳酒,悶著頭喝起來。
這時候,心情最沉重的,除了項羽之外,還有善解人意的虞姬。
虞姬是大將虞子期的妹妹,長得天姿國色。自從與項羽成親後,一直與項羽形影不離。
項羽有兩樣寶貝:一個是跨下的烏騅馬,一個是身旁的虞美人。如今,烏騅馬無精打采地拴在帳外,搭拉著腦袋;虞美人一聲不響地坐在身邊,輕輕地抹著眼淚。
項羽喝了幾碗酒,百感交集,悲憤地賦了一首詩,並和著曲拍慷慨地演唱起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刻,虞姬也變成了淚人兒,接著項羽的歌和了一首:
漢兵已略地,四麵楚歌聲;
大王意已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唱著唱著,聲音哽咽,泣不成聲。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項羽一身是膽,但就怕心上人掉眼淚。他看著虞姬傷心的樣子,不由鼻子一酸,眼淚也順著臉頰流淌到脖梗。
虞姬突然止住哭聲,深情地對項王說:“大王喝酒,可惜軍中沒有音樂伴奏。賤妾願為大王舞劍助興!”說著,她抽出寶劍,邁開雙腳,在帳中歡快地舞了起來。舞到盡興處,她高叫一聲:“願大王多多珍重!今生難得白頭,來世再做夫妻!”說完,把劍往脖子上一抹,一股殷紅的血柱噴濺而出。她的呼吸停止了,但那雙微微睜著的眼睛,仍含情脈脈地盯著項王。
項羽的心全碎了,兩行熱淚奔湧而下,叭達叭達地甩灑在地上。
項羽兩眼噴火。他躍身跨上烏騅馬,手持方天畫戟,領著八百名親兵,趁著夜色掩護,突出了漢軍的重圍。
項羽策馬飛奔,沿途擺脫漢軍追捕,終於來到烏江岸邊。項羽想從此渡過長江,回到江東。
劉邦手下謀士張良預計項羽要作垂死掙紮,便命人用蜂蜜在此寫上六個大字:霸王自刎之處。
項羽一見,心裏發怵:老天爺果真要和我過不去了。念頭閃過,他思想上求生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徹底崩潰了。
項羽到了烏江岸邊,烏江亭長早已駕著小船在那裏等候。亭長熱情地招呼項羽說:“江東雖說不很大,也有幾千裏的土地,幾十萬人口,在那裏也能幹出一番事業!請大王火速上船,要不,漢軍一來,就沒法過江了。”項羽感謝亭長的好意,但沒有上船,他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幹什麼?想當初,我項籍帶領八千子弟兵渡江西進,現在他們都戰死在疆場,光剩我一個人活著,即使江東父老不怪我,我也沒有臉麵去見他們了。”
項羽在殺掉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這個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項羽,由於剛愎自用,終於敗在了勢小力弱,為他所不齒的漢王劉邦手裏,成為一個悲劇英雄。而劉邦也利用了項羽的弱點,攻其心,奪其誌,終於戰勝項羽,成就了帝業。
8.采用“休養生息”之策
國泰民安,政權穩固是每一個君主所追求的目標,隻有人民安居樂業了,國家政權才可以穩固,經濟才能繁榮昌盛。如果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潦生則國家亦危在旦夕,人民安定了,國家才能安定,秦王朝滅亡的曆史教訓是深刻的。劉邦力主“休養生息”之策,即是一種高明的為政之道。
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敲骨吸髓的剝削,耗盡了民脂民膏;三年的反秦起義和五年的楚漢相爭,使國家經濟更麵臨徹底崩潰的境地。土地荒蕪,生產凋零,糧食奇缺。一石米竟賣五千錢,正常價不過百錢,致使“人相食,死者過半。”皇帝乘坐的禦輦湊不夠四匹毛色一致的馬,將相出行隻好乘牛拉的車。僥幸活下來的勞動人民,不是逃亡山澤隱匿,就是賣身富家為奴。公元前200年,劉邦北征匈奴路過曲逆,在城頭上看到城裏還有一大片屋宇,十分驚奇,認為這座縣城繁華得可以和陪都洛陽相比。他問站在身邊的禦史:“城裏有多少人口?”禦史回答:“秦朝初年時有三萬多戶,現在剩下的仍有五千戶。”劉邦立即把這個難得一遇的富裕縣城賞賜給剛剛救過他性命的謀士陳平做食邑。
秦朝滅亡了,劉邦不想再做第二個秦二世。
要鞏固新生的漢政權,就必須迅速恢複國家經濟。為此,高祖劉邦采取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人是恢複生產的決定因素。為解決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困難,他首先從挖掘現有人口潛力著手,用赦免罪人、招撫流亡、複員軍隊、解放奴婢、鼓勵生育等方法增加生產人手。
劉邦剛剛打敗項羽,在定陶即皇帝位時,就下了一道大赦令。赦令說:“八年戰爭給老百姓造成莫大災難。現在天下太平了,可以赦免獄中除死罪外的所有囚犯。”在以後的幾年裏,像這樣的赦令,他還下達了七次。
由於戰爭,很多人流亡外地。劉邦移駐洛陽不久,便頒發了“複故爵田宅”的詔令,他宣布:“以前流亡隱匿在山澤而沒有登記戶籍的人,隻要返回家園,就恢複其原來的爵位和田宅,任何人不得刁難和歧視。地方官吏中如有人違背這個詔令,將從重論處。”
漢政府鼓勵從軍的吏座複員,從事社會生產。願意留在關中的,免除12年徭役;返回故鄉的,免除6年徭役。複員的吏卒因犯罪或其他原因而失去爵位的,或雖有爵位但沒有達到大夫一級的,一律賜給大夫級的爵位;已有大夫級以上爵位的,再給增加一級。
奴婢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劉邦下詔規定:凡是因饑餓而賣給別人當奴婢的,一律恢複其自由人身分。
為了鼓勵生育,高祖七年,劉邦頒布詔令宣布:“老百姓家生了兒子,可以免除兩年徭役。”
農業要發展,土地是關鍵。為了使棄耕的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劉邦早在楚漢戰爭時期,就命令開放過去秦王朝的範囿園池,準許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墾植。他稱帝之後,進一步落實“以軍功行田宅”的政策,按軍功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賞賜給從軍吏卒數量不等的土地,使他們成為自耕農或中小地主。
劉邦還用輕徭薄賦的政策來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
漢朝的徭役製度基本上沿用秦朝規定,但在執行時有很大程度的放寬。秦代男子法定服役年齡段是15~60歲。由於秦統治者急功近利,大興土木,實際征發時還常常超過這個年齡段。劉邦則把它縮減為23~56歲。他對服役的天數也做了嚴格規定: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一月,稱“更卒”,主要從事築城、修壘或其他社會公益勞動;每人一生中到邊疆戍守一年,稱“屯戍”;到京城服務一年,稱“正卒”。一般情況下按規定執行,如果條件允許,還適當予以減免。
漢初征收的賦稅也不算太重。秦時“收泰半之賦”(征收農民收獲物的一大半)。劉邦規定“輕田租,什伍而稅一”(征收實際收獲物的1/15)的製度。並根據官吏薪俸和政府開支的需要,製定賦稅的總額,要求認真執行,不許亂征。田租之外,征收“算賦”,即人頭稅,規定從15~56歲的人,每人每年出120錢,叫做一算。算賦收入用於軍費支出。7~14歲,不論男女,每人每年交20錢,稱為“口錢”,這是奉給皇帝的。另外還有戶賦,每戶每月交200錢。這些規定,隻許減低,不許突破。劉邦當政期間,就幾次下令免除一些地方老百姓一年或幾年的賦稅。
諸侯王、通侯和地方官吏敬獻給皇帝的錢叫“獻費”。獻費開始沒有統一標準,一些官員為討好皇帝,或中飽私囊,竟相搜刮,層層加碼,引起百姓怨恨。漢十一年,劉邦下令:“獻費為每人每年63錢,任何人不許多征。”
如何處理好農業生產和工商業的關係,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戰國以來,棄農從商的情況就相當嚴重,它對封建社會的基礎產業——農業,造成瓦解和破壞。秦始皇時便加以限製。西漢初年,隨著社會生產的恢複,商人經濟勢力又有膨脹。從事冶鐵、煮鹽和鑄錢的大工商主,大都役使奴隸進行生產。一個擁有一百名奴隸的工商主,財富可抵得上“千乘之家”的諸侯。臨邛卓氏靠冶鐵致富,擁有童奴八百,平時生活享受“擬於人群”。
棄本逐末的人多了,投入農業的人就少了。而且,商人“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即用經營商業和高利貸賺取的大量金錢來兼並土地,造成大量農民與土地的脫離。這既危及封建的經濟基礎,又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另外,不法商人還挖空心思擾亂物價和金融。漢初國家力量有限,允許民間鑄錢。奸商們鑄錢時摻雜鉛、鐵,濫造錢幣。他們還利用荒年或戰亂,低買高賣,囤積居奇,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基於此,漢初實施壓抑商賈的政策。規定對從事工商業的人另立戶籍,稱為“市籍”。擁有市籍的人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受很多限製。比如:漢八年三月,高祖劉邦下令:商人不得穿絲織的衣服,不能攜帶武器,不能乘車騎馬;本人及子孫不能擔任官職;在經濟上要加倍征收算賦,所雇用奴婢的算賦,也由主人交納。
高祖劉邦實施的以上措施獲得了顯著成績。秦末以來凋蔽的經濟出現了轉機,而且作為“祖宗之法”,被他的後繼者又嚴格地承襲下來。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已取得的成績若不加以鞏固,就會失去。取得成功了,還要看一看被打敗的是如何敗的,敗在什麼地方,然後引以為鑒,並給予克服,經商如此,治政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