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可以擴大人才的選取麵,使領導在更廣的範圍內選擇人才。而且,這種方式相對公平,克服了種種主觀上的因素。所以,領導驗才,真才假才考考便知。
4.要敢於用重任考驗人才
“小試”並非一定就能“驗”出大才來,真正的人才可能並不擅於應對“小試”,而在關鍵時刻,他們卻能獨當一麵。因此,領導要敢於用重任來考驗人才,不要怕損失。錯過一名可堪重任的英才才是最大的損失。
藺相如為戰國時趙國有名的大臣,他完璧歸趙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流傳了二千多年。他最初隻不過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一個門客,毫不為世人所知,是經過繆賢的推薦,才被趙王委以出使秦國的大任。
趙惠文王時,得到了天下至寶楚國的和氏璧,非常高興。秦昭王聽說後,派人給趙惠文王送來一封信,願意以15座城池換和氏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不知如何是好,急召大將軍廉頗與各位大臣商議,商議來商議去,仍覺進退兩難:若把和氏璧送給秦國,恐怕秦國得璧而不予城,徒然為其所騙;若是不給,又怕秦對趙發動進攻。有人說,不如派個使臣先回複秦王,可就是找不到能承當此任的合適人選。這時,宦者令繆賢說:“臣舍人藺相如可使。”趙王問:“何以知之?”繆賢向趙王敘述了一段往事,他說:“臣嚐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嚐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趙王於是召見藺相如,問道:“秦王以15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藺相如回答說:“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趙王說:“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說道:“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趙王又問誰可出使,藺相如說:“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遂委藺相如出使秦國的重任,讓他攜和氏璧西入秦。
藺相如抵達秦國,秦王在章台召見,藺相如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大喜,把寶物傳給美人及左右近臣觀賞,眾人歡呼萬歲,秦王非常得意,不再理藺相如,也不提給趙國15城的事。藺相如見秦王無意給予城池,走上前對秦王說:“璧有瑕,請指示王。”秦王把璧拿給他,他拿過來立即退下,倚在柱子上,怒發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以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廷。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藺相如一邊說,一邊看著石柱,作以璧擊柱狀。秦王見狀,惟恐他把這無價之寶一把摔碎,連忙向藺相如道歉,並召來官員,取出地圖,指劃著把哪15座城池給予趙國。藺相如思忖,這一定又是秦王的詭計,詐稱給趙國城池,待拿到璧後,還是不給。因此對秦王說:“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考慮,終不敢從藺相如手中強取硬奪,遂答應齋戒五天,並令人把他安排在廣成館舍。藺相如心知秦王雖然齋戒,還會負約不予城池,於是令隨從裝扮成百姓,帶著和氏璧返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在廷中設九賓的禮儀,派人請來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說:“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嚐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於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城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惟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君臣滿懷希望會得到和氏璧,一聽藺相如這番話,都氣得目瞪口呆。秦王手下要把藺相如拉下去處死,秦王卻冷靜地說:“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然後他便再次接見藺相如,禮節完備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藺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很有才智,沒有使趙國受到秦的屈辱,拜他為上大夫。後來秦國沒有把城池給予趙國,趙國也就不再把和氏璧送給秦國。
藺相如以官吏門客而受上大夫的大任,這與趙惠文王關鍵時刻敢於用重任來考驗他有很大關係。趙惠文王隻見藺相如一麵,便敢於委以重任,說明他敢於用人,善於驗人,有知人之明。
5.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
領導辨察人才的確不易。考察一個人的是非善惡,不能看一時一事,要長期觀察,辨別,讓時間這個最公正的裁判來斷決。
王莽是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侄子。成帝時,王氏家族顯貴。因王莽的父親王曼早死,未及封侯,王莽在王氏子弟中算是比較寒微的一個:“莽獨孤貧,因折節恭儉,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給人以恭敬、篤慎、勤懇的印象。大司馬王鳳(王莽伯父)病重,王氏子弟隻知享樂宴遊,唯獨王莽“侍疾,親嚐藥,亂首蓬麵,不解衣帶連月。”以此,王鳳對他很有好感,有名望的大臣也紛紛上書稱揚王莽。漢成帝順水推舟,封王莽為新都侯。王莽參與朝政後,待人更加謙躬,處事更加謹慎,不久,升為大司馬錄尚書事,總攬朝政。
王莽秉政期間,確實做過一些好事,使他的聲名大噪。一是搜羅人才。他征集天下通曉今古文經學及天文、曆算、文字、兵法、方術、本草的士人到京師,分別任用;又擴展太學規模,學舍可容萬人,博得天下士人的擁護。二是推讓爵祿。由於王莽甚得人心,當時有四十八萬吏民聯名請求太皇太後重賞王莽的功德,王莽堅辭。太皇太後封以“安漢公”,王莽不肯接受封號和封地,甚至請了病假,極力推讓。太後不肯收回成命,王公大臣又勸王莽接受。王莽不得已接受封號,但堅持把封地辭退掉。三是嚴懲親子。王莽的兒子王獲無辜殺死奴婢,王莽認為這樣做違背了“天地之性人為貴”的原則,責令王獲自殺。當時,社會上存在大量奴隸,供人驅使,過著非人的生活。王莽以人道為名,令子自殺,顯然博取了奴婢與貧民的好感。四是示儉助貧。漢平帝元始二年(後2),中原地區發生旱災和蝗災。王莽建議減稅節支,要公府節省衣食,王莽全家帶頭吃素,又獻錢一百萬、田三十頃賑濟災民;官員富民也紛紛效法,有二百三十人捐獻田宅。王莽又廢除皇家苑囿,設置安民縣(今甘肅華亭縣),募貧民遷居新縣給予安置,還免費提供飲食。同時在長安城內建造住宅,以安置貧民。
王莽的上述行動,不但得到統治階層的稱揚,也博取了民眾的好評。甚至被譽為前無古人,有堯舜之德與聖人之行,盡管王莽已露出沽名釣譽、籠絡人心的端倪,但人們並沒有懷疑他,指責他。
王莽的矯作偽飾是在篡權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他為了進一步操縱平帝,將自己未成年的女兒納入後宮,立為皇後,同時殺死平帝生母衛姬一家。他誘逼平帝喝了毒酒,卻又模仿周公故事,向天祈禱保護皇帝平安,還將自己願以身代的禱文密封匣藏,告誡大臣不要傳揚。平帝不久病死,王莽號啕大哭,通令天下官吏六百石以上皆守孝三年。他擁立年幼的孺子嬰即位,卻惡毒地指令保傅不得與孺子嬰說話,將孺子嬰終日禁閉屋內。他作了攝政皇帝後,劉氏宗室起兵反對,王莽為了安撫人心,指天發誓要將政權還給孺子嬰,但起兵失敗後,又食言自肥,終於篡漢自立。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不能以篡漢自立將王莽一棍子打死,至於王莽改革的失敗也不能完全歸罪於他。但王莽個人品質遭人非議的確是事出有因,查有實據的。按照白居易的說法:“倘若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如果王莽在剛剛成名,眾望所歸的時候死去,人們就永遠會將他作為聖賢敬仰。借此無非是說明,一個人的言行和本質有一個發展過程,領導對他的認識也有一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過程。
所以,領導切不可因一個人的日常表現就妄下定論,長期觀察辨別,讓時間來做裁判,才是可行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