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它遠遠比爭論什麼繁體字簡體字的問題更有意思,甚至更有社會意義。漢字書寫的鍵盤化在中國普及也剛剛有十幾年,人們就開始抱怨提筆忘字,如果再過50年、100年、500年,你想想會是什麼樣呢——可能那時候我們的後代真的變成碩士級文盲了,拿起筆來真不會寫字了。如果全民都變成這樣,那可能就是新的語言使用規則誕生了。祝枝山的後代們真的可能麵對一幅狂草鬱悶得不行——俺這位1000多年前的先輩幹嗎要這麼寫字呢?而且還居然能賣到價值連城?

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曾預言,漢字的未來就是字母化。的確,它是不以人們多麼熱愛漢字甚至多麼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誌為轉移的,它是大勢所趨。

就目前而言,中國人在信息時代使用漢字跟過去任何一個年代都沒有太大差異,變化比較多的不是漢字,而是詞彙。漢字的發展走過了一個由簡到繁和由繁到簡的變化過程。最初的甲骨文,筆畫比較簡單,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時期,它的筆畫如羽翼豐滿一樣慢慢變得繁瑣。但隨著不斷使用,為了提高書寫效率,開始出現俗字、新字,漢字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卻有不斷簡化的趨勢。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為了解決文盲問題,進行了第一次漢字簡化。至今,還有不少人在為漢字的繁簡問題爭論。實際上,在鍵盤時代,繁簡問題是個犯賤問題。比如你打一個“爨”(cuan),用簡拚敲四下就出來了,你不用去寫31畫,它比你打一個“裝”(zhuang)還少兩下,即使像“龘”(da)這個51畫的漢字你也兩下就能打出來。所以,筆畫已經不是鍵盤輸入時代最讓人疼痛的問題了。那麼,漢字是否還要繼續簡化就不是問題了。

同樣,是否要恢複繁體字同樣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很多漢字究竟怎麼寫,它的結構組合究竟是什麼意思你可能都覺得不重要了。今天80%以上的中國人都會使用漢字、這其中多數人就像街頭對話一樣也僅僅是用來交流,而不是用來寫作或研究。在交流層麵上,隻要互相能明白即可——哪怕通篇都是別字,其實和過去的文盲差不多,水漲船高而已。在古代,是少數人決定漢字的寫法和意思。在今天,鍵盤輸入不會決定漢字的寫法,但可能是多數人來創造、決定字詞的意思,比如今天人們對“雷”、“囧”這類漢字就賦予新的含義。從每年出現的網絡流行語中不難看出,新的詞語越來越多,看上去也越來越沒文化含量,這就是由大多數人參與創造傳播的結果,它不是由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人在創作過程中根據漢字自身意思精妙組合出來的,也許這樣去創造漢語詞彙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事實上,這種跡象從明清小說中就已經開始了,到白話文時代就變得更明顯了。這是語言的發展規律,它永遠是動態的,參與的人越多,變化就越大,文字本身的美感就越差。一旦變成靜態,就意味它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