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出現的新詞和過去很多地區出現的方言一樣:淺俗。不同的是,方言隻是局限在某一地區。而網絡語言通過互聯網的病毒式傳播迅速擴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從詞語的特征上看,它就是一種不帶口音的新方言。也正如現實中某些地區的方言一樣,能留下且傳播開來被其他地區的人接受的少之又少,網絡語言它隻是迎合某一類信息某一種情緒在傳播的當口被創造出來,並隨著這種氛圍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來的鳳毛麟角。
這一趨勢帶來的結果可能是,漢語的美感會變得越來越差,未來即使能掌握漢語使用精髓的人也會因大的語言使用環境的影響而逐漸喪失表達漢語美感的能力,過去的幾千年就證明了這一點,信息時代會讓這個變化更加迅速。
而眼前,我們漢字要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它如何適應全球化進程中的語言交流和傳播。漢字在外國人看來是最難學的文字,漢語是最難掌握的語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證明中國加入到全球化進程中沒有任何問題,但語言的交流障礙不得不讓我們去掌握另一種語言,比如英語。也許將來中國人會因為全球化或國際交流的需要而慢慢放棄漢語,接受僅有音形的字母文字。
也許這是危言聳聽,因為幾千年來,語言文字的記錄傳播介質不管發生任何改變,漢字本身都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即使在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中,文言文變成白話文也沒有改變漢字的書寫方式。但過去,漢字、漢語、中國文化的發展演變一直是在一個封閉的體係內進行,就像福建某些地區,山這邊和山那邊說話就互相聽不懂,那是因為交流上的障礙產生的語言變化差異性,在修了公路交流多了之後,人們慢慢就修成了巴別塔。至少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人們都漸漸學會了普通話,這是交流、掌握信息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即便是這樣,它仍在一個封閉係統內變化,仍然沒有觸及漢字使用的本質。如果我們看得更遠一點,當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速,可能會有更多不適合交流的語言慢慢被淘汰,被一種世界上所有人共同接受的語言所替代,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現在人們經常談論漢字危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存在一個錯覺,過去漢字的純粹,是因為使用漢字運用漢語的人都是用它來寫作,創作書法藝術。而今天,大部分使用漢字的人是用來交流,跟過去兩個文盲在交流水平差不多,隻是他們通過一些工具而已,而這個工具需要你會打字才行,而掌握這個打字技巧實在是太簡單了,跟文采無關。當這些人在公共傳播平台上通過語言去交流、發表看法時,會讓人覺得語言的表達水準在每況愈下。那隻能說明你過去看到的文字都是唐宋八大家水準的。如果在唐朝,人人都可以去書寫,去寫詩,大概唐詩就不那麼璀璨了,變成被摧殘了。
最近有一條新聞很有意思,國家有關部門將用立法的方式推動全民閱讀,因為中國國民的平均閱讀水平遠遠低於世界文化強國水平。國民不愛閱讀看起來跟漢字本身沒什麼關係,但是如果我們仔細一想,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傳統。讀書自古以來就是少數人做的事情,而且讀書都帶著極其功利的色彩。就算我們今天消滅文盲了,閱讀的功利主義卻一直在發揚光大。這個事實也恰恰說明用文字創造紀錄文學和曆史仍然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沒有因為解決文盲問題而發生實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