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1)(2 / 2)

這正應著中國古代賢哲老子的一句至理名言:“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管理的真諦並不是用人為的強製手段橫加“管理”,而是順應自然的人性來實施管理,如此就能在無為中有為。

另一方麵,清靜無為型的領導力模式是最適合信息社會的管理模式。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辦公自動化和信息化迅速發展,虛擬空間的存在也日益滲透到管理實踐中。美國管理專家畢可斯曾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麵:由於信息技術的日益進步,未來企業的辦公室內,看不到一個員工,有人選擇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麵拜訪客戶,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

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下,對領導力模式要求也是很高的。它需要的不再是領導者的權威、嚴格管理,而怎樣培養每個成員的獨立處事能力。清靜無為型領導力模式正好順應了這種要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它給了組織成員完全的自由,也給了組織成員完全的權力和責任。

所以,無為管理、隱性領導,並非消極管理,而是管理進入有為的更高層次和更高的境界的體現,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決策的參與者,也是決策的執行者。管理達到如此境界,才能使管理者擺脫日常繁瑣事務,麵對未來、綜觀世界、審時度勢、籌謀大計。貌似無為,實為更加有為,更加有效率。

大家眼中的《道德經》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先哲老子的話告訴我們,戰勝對手要先戰勝自我,而戰勝自我是痛苦的。應視名利為身外物,視挫折為財富,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態,頑強拚搏,以成大業。

——張瑞敏海爾總裁

老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對我影響很大,“吾有三件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張瑞敏海爾總裁

當人們都秉持著老子這樣的價值觀時,老子所需要的目的也就不難實現了。

——周建廣州君遠管理谘詢公司高級合夥人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約瑪·奧利拉(Jorma Ollila)諾基亞CEO“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們願意有水的特性,海一樣的胸懷,盡可能容納一切好的東西,包容一切有益有趣的東西。

——何加正人民網總裁

《道德經》中的管理智慧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

[譯文]“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2.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第二章》

[譯文]聖人作無形跡之事,傳無聲言之教誨。讓萬物自行發生而不創始,任其生長而不培育,任其自為而不把持,任其成熟而不割劌。正是由於從不占有,所以才永遠不失去。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道德經·第三章》

[譯文]不以多財為上,人們就不去爭奪;不珍視難得的物品,人們就不會去獻媚;不顯示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人心就可以保持穩定。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最好的品質就像水那樣。水的好品質是有利於萬物而又不爭高低。

5.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譯文]與其把持使之保持盛態,還不如就此停止。以鍛打而使之尖銳,也不能長期保持不損。金玉滿堂,沒有人能長久守有。富貴而驕傲,就會招來災禍。功成名就全身而退,這才合於天道。

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十二章》

[譯文]追求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追求動聽的音樂使人耳聾,追求鮮美的滋味使人口舌變木,縱情遊獵令人心狂,喜歡奇珍異寶會使人行為出軌。所以,聖者做事隻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享樂,那就拋棄“禮”而采取“道”和“德”

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道德經·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