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2)(1 / 2)

[譯文]最上等的君主是使老百姓隻知道有他卻感覺不到他的作用。次一等的君主是讓人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君主是讓人民畏懼他。最下等的君主是讓人民輕侮他。君主的誠信不足,就會導致百姓對他的不信任。君主悠然慎於言,一切舉措有了成就,要讓百姓感到仿佛出於自然和自願。

8.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譯文]曲線能為圓,彎弧能為直,凹陷能為滿盈,破舊能為嶄新。少拿反而多得,貪多反而會被迷惑。

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譯文]不注視自身才能明察萬物,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見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閉才能有所進取。正由於不與人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他爭。

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譯文]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人隻是其中之一!人要效法於地,地要效法於天,天效法於道,道要效法於自然。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聖明;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知足的人富有,堅持而行的人有誌。不失去根基的人能保持長久,死亡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是長壽。

12.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譯文]要關閉它,就先打開它。要削弱它,就先讓它強大。要廢貶它,就先讓它興盛。將奪取它,就先授予它。這就叫黑暗中的光明。柔弱能戰勝剛強。

13.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譯文]光明之道恰似黑暗,進取之道恰似退守,直達之徑反而曲折;上品之德反似缺陷,大白之色反似黑汙,寬廣之德仿佛有所不足,強韌的品性反而好像偷安。純真的品質仿佛被汙染,大方之形仿佛無棱角。大器必晚成,宏亮之聲反而聽不清。至大之象反而好像無形。道就隱藏在無名之中。隻有道,善於等待也善於成功。

1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譯文]道化為一(太一),一化為二(陰陽),二化為“參”(混合),“參”化出萬物。萬物背向於陰而麵向陽,氣流使陰陽互相調合而達到平衡。

15.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譯文]隻有世上最柔軟的可以自由地穿過世上最堅硬的東西。隻有空無,才能出入於沒有縫隙的地方。我由此而知曉無為的有益。不出言而行教化,無作為而有成果,世上很少有人理解此中的道理。

1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譯文]大器做成後總似有缺陷,但它用起來並不殘破。充盈看起來反而似空虛,但它用起來卻不窮盡。直線的極端似曲線,巧妙的極致似笨拙,最善辯的人卻看似笨嘴。疾行可以戰勝寒冷,清靜可以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可以作為治理天下的準則。

1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譯文]聖明之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他隻以百姓之想法作為自己的心願。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的人我待他善良,德表現在善上。有信義的人我相信他,不可信的人我也相信他,德表現在信上。聖者麵對天下,為了天下小心翼翼地連自己的情感都不清楚了。百姓隻管照自己所見所聞行事,聖人就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天下百姓。

18.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譯文]以正道治理國家,以奇譎之術用兵,以不攪擾人民來治理天下。

19.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譯文]我無所為,讓人民自我教化。我持靜,讓人民自然走上軌道。我不攪擾他們,讓人民富足。我沒有貪欲,讓民風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