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2)(2 / 2)

2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治理大國如同煎小魚一樣。用“道”治理天下,鬼怪也不鬧事。不但鬼怪不鬧事,神祇也不侵越人。不但神祇不傷人,乃是聖人也不傷人的結果。這兩方麵各不相傷,所以天下太平。

2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譯文]以不為作為有為,以無事作為有事,以沒有滋味作為滋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用德行來報答仇怨。處理困難要從容易處入手,作大事要從小事入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定從小處開始。聖明的人不自稱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業。

22.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譯文]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往之地,是因為它處於低地。所以“聖人”要上臨於人民,必須先對他們謙下。要作人民的表率,必須把人民放在前麵。所以“聖人”居於上位,而人民並不感到負累,居於前麵,而人民並不感到妨礙。天下樂於推戴他而不厭棄他。就是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23.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譯文]善於作將帥的,不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不輕易發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入敵陣。善於用人的,對人謙下。這就是不爭的內德,這就是善於借用他人之力,這就是能順應於自然,這就是真理。

24.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譯文]如果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權威,那麼可怕的權威就要降臨了。不要侵逼人民的居處,不要壓榨人民的生活。隻有不壓榨人民,人民才不會反抗。因此,聖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彰,但求自愛而不自顯高貴。

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呢?如果人民畏懼死亡,對於為邪作惡的人,我們可以把他們殺掉,那還有誰敢為非作歹?上天自有劊子手主持殺罰。代替劊子手去殺罰就如同替木匠去砍木頭一樣,不懂技術而亂砍,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2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譯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亡就變僵硬了。草木生長的時候是柔脆的,死亡就變得幹枯了。所以僵硬的東西屬於死亡;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命。所以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就會被砍伐。凡是強大的,反居於下位,凡是柔弱的才會欣欣向榮。

27.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譯文]是大自然的規律減少多餘的,使不足的部分增加。人間的法則卻不是這樣,反而要減少不足的部分用來供奉有餘的部分。

2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譯文]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衝激堅強卻無往不勝,因為它的力量是無形的。弱者能勝於強者,柔者能勝於剛者。這道理天下無人不知,但卻沒有人能實行。因此聖者說:要能承受國家遭受的恥辱,才配作國家的君主;要能承擔國家的禍難,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2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譯文]真理並不華美,美言未必真實。行善者不巧辯,巧辯者不善良。真正的智者不求廣博,求廣博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聖人不積私蓄,他給予的愈多,自己得到的反而愈充足。大自然的規律是利物而不害物。聖者的法則是有為而不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