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事情都是由於內心相知的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本源於平素中的交結。或者靠朋黨相連結,或者靠錢物相連結,或者靠容色相連結。
4.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禦其誌。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鬼穀子·內揵篇》
[譯文]想要遊說君王,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度量、策劃事情,務必要循沿順暢的途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意見。以道術來進言當應合時宜,以便與君主的謀劃相合。讓君主覺得進獻的決策既跟形勢又合他意。
5.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鬼穀子·內揵篇》
[譯文]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用順暢的言辭肯定君主的作為,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就要采用容易、變通的言辭。
6.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必得其情,乃製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鬼穀子·內揵篇》
[譯文]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遊說的人,定會事與願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遊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隻有了解情況,再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出去,又可以進來;既可以進諫君主,堅持己見,又可以放棄自己的主張,隨機應變。
7.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鬼穀子·抵戲》
[譯文]萬事萬物常常由於細微的原因發展下去,也能毀掉像泰山般大而堅固的物體。
8.先察同異之黨,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鬼穀子·飛鉗篇》
[譯文]首先考察派別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區別各種對的和不對的議論,了解對內、外的各種進言,掌握有餘和不足的程度,決定事關安危的計謀,確定與誰親近和與誰疏遠的問題,然後權量這些關係。
9.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鬼穀子·飛鉗篇》
[譯文]要借用引誘對手說話的言辭,然後通過恭維對手,忽同忽異,設法控製住對手。不能控製的人,就用“重累術”製服他。
10.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鬼穀子·飛鉗篇》
[譯文]想要重用某些人時,或者先賞賜財物、珠寶、玉石、白壁和美色來引誘收買;或者通過衡量才能創造態勢,來控製他們;或者通過尋找漏洞來威脅對方。
11.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鬼穀子·飛鉗篇》
[譯文]為了獲取有用信息,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實情。
12.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從、乃要以橫。——《鬼穀子·忤合篇》
[譯文]“忤合”的規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聰明才智,然後度量他人的優劣長短,分析在遠近範圍之內還比不上誰。隻有在這樣知己知彼以後,才能隨心所欲,可以前進,可以後退;可以合縱,可以連橫。
13.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鬼穀子·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