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戰國策——謀略與雄辯寶典(2 / 3)

當今社會,創新更是關鍵詞。思想創新、體製創新、技術創新……任何一個組織,隻有創新才有出路,這已成為世人的共識。

對於用人問題,《戰國策》也有一些值得重視的觀點。它批駁了認為“當今之世無士”的觀點,指出當今之世並非“無士”,而是統治者不愛士,不用士;用人不能責全求備,應該揚其長而避其短。

《秦策》中,姚賈反駁秦王說,在用人問題上“明主不取其汙,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即使是“監門子”,隻要他有才幹,肯為國家出力,有益於社稷,國君就應當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各盡其才。

魯仲連也對孟嚐君提出要“人盡其才”。他說:“猿獼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曆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之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yǎo姚)耨(nòu)與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這一精辟見解,反映出《戰國策》對用人問題的樸素辯證觀點,不但是當時的領導者們應該奉為圭臬,現代領導者也應該將其作為用人的準則。

當然,《戰國策》中所過分宣揚個人的利益追求,不求信義道德,過於著眼當下實際,急功近利,缺乏長遠的戰略目標等,也是值得現代企業領導者引以為戒的。

大家眼中的《戰國策》

《戰國策》無疑是一部古今適用的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學名著。其中眾多的處理國際鬥爭和關係的戰略和策略完全可以運用在當下風起雲湧、鬥爭異常激烈殘酷的國際環境中。而且由於國家、團體、個人就利益主體而言具有的可比性,所以《戰國策》中的競爭智慧對當代人開拓進取的各項活動都大有裨益。

——張劍荊《中國經濟時報》副總編輯國際問題觀察家

大雄辯家蘇秦在那時就提出了政治權謀與日常道德仁義斷然無涉的思想,這與西方政治科學開山祖師馬基雅維利的見解不謀而合。

——黑石《謀略與雄辯寶典——<戰國策>精華全解析》作者

戰國時代,也是當時中國天下的全球化時代,天人爭勝以及先民直麵亂局而生發的聖賢君子氣度——他們的謀略和智慧屬於今天所說的“公開化”,或者有利於今天中國人的“自我完善”。

——餘世存作家

《戰國策》中的管理智慧

1.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戰國策》

[譯文]三寸長的舌頭,強過千百萬的雄兵;一個人論辯的力量,重過九個鼎的鎮國之寶。

2.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譯文]丟了羊再補著圈,也還並不晚。

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譯文]記住以前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行事的借鑒。

4.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戰國策·秦策》

[譯文]羽毛不豐滿的鳥,不能高飛;法令不完備的國家,難以施行誅罰;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夠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煩勞大臣。

5.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戰國策·秦策》

[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6.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戰國策·齊策》

[譯文]莊稼沒有收成哪有百姓?沒有百姓哪有國君?

7.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戰國策·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