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遷看來,“變”是一種曆史客觀現象,應對變局就是領導者的必要素質。如何應變呢?司馬遷答案是“承敝易變”。
客觀環境改變了,組織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不然,組織的存在就會發生危險:“秦離戰國而亡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無異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能夠取天下而不能守天下,原因是他仍然用取天下的方法來守天下,不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方法,不創新,結果民心背離,到二世就滅亡了。
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的論讚,充分表述了他的“承敝易變”思想:“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謬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民不倦,得天統也。”自周衰,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戰亂,可謂文敝已極,世道需要質厚的調養。而秦的苛刑暴政,恰是天性刻薄者所為,有違質厚之道,與社會需求相抵觸。秦以暴興,不能救時弊,最終為民眾所唾棄。所以漢朝興起,順承社會的需要,一改秦時暴政,對天下百姓行忠厚之道,使人不至於倦怠,實現了天道循環的正統。
安徽師範大學經濟法政學院郭淑新教授在《論司馬遷的“通變”思想》一方中這樣寫道:
“把‘承敝易變,使民不倦’說成是‘得天統’,這無異於把它說成一條‘通變’的標準。也就是說,‘變’不是無條件的,要針對‘敝’而變,‘變’的結果是‘使民不倦’。”而這也正是一位合格企業領導者的通變思想核心。
除了通變創新精神,司馬遷還對領導者提出了“九德”的要求。在司馬遷看來,一個合格的領導應該是具有非常品質的人,他“寬而栗,柔而立,願而共,治而敬,憂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史記·夏本紀》。也就是說隻有具備了寬厚而嚴厲,柔順而能自立,忠誠而能辦事,有治理的才能而又能謹慎小心,馴順而又堅毅,正直而又溫和,簡易而又能辨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這就是所謂的“九德”。
在司馬遷的領導觀裏,領導者之“德”比“才”更重要。“德”是領導素質的核心內容,無德比無才更可怕。有了德,領導者才能得到組織成員的愛戴,才能使組織成長、發展。他在《史記·夏本紀》中寫道:“祗台德先,不距聯行。”意思是領導者隻有先敬德修業,使百姓感其德,這樣,天下的百姓就不會違背他的行政措施了。
司馬遷對領導者的情商素質也極為重視,他認為領導者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幫助他廣結善緣。中國是一個倫理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是連結社會的基本紐帶,所以一個人的情商高低往往意味著他領導能力的高低。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情商呢?司馬遷認為應該以愛心為基礎。這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張良撿鞋。《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年少時路過一座橋,見一老翁故意把一隻鞋扔到橋下,老翁叫張良幫他撿鞋,而後還讓張良幫他穿好。少年張良見他年事已高,就恭敬地按其要求做了。其實,這是黃石公在考察張良的品質,正是張良樂於助人的愛心使黃石公將《太公兵法》傳授於他,使他成為一代名將。
每個人都是社會人,尤其是領導者,其社會關係更複雜,社交麵也更廣闊,良好的社會關係也更重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馬遷在對史實的精彩記述中充分表現了他自己的領導觀。雖然其涉及的多是農耕社會的帝王將相,而現在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但他們的某些特質仍然是現代領導所必備的,仍然值得現代領導者好好體悟。
大家眼中的《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離騷。
——魯迅
《史記》中的管理智慧
1.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比喻平凡的人哪裏知道英雄人物的誌向。
2.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它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史記·周本紀》
[譯文]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河流一旦潰決,所傷害的人一定很多,老百姓也是一樣的。所以治水的要疏通河流,使流水暢通;治理民眾的人要開放言論,使民眾敢說話。
3.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