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無疑是中國所有兵書中最簡潔扼要、最具有實踐精神的兵書。它告訴人們,客觀事物世界中就蘊涵著權謀,權謀要依據實際情境。如果認識了事物的內部矛盾,就可以掌握和運用權謀,如果不依據實際情況,完全由自己憑空創造實施權謀,那就任何權謀都不會成功。
《三十六計》:
千年的謀略奇策
釋典
《三十六計》是一本兵家謀略書,約成書於明清之際,作者已不可考。“三十六計”之說最早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其中有“三十六策,走為上計”的說法。現在大家所見的三十六計,來自於明清時代,注有“秘本兵法”字樣,是一部收錄兵家權謀的通俗讀物。
全書權謀共分為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和敗戰計,每套又分六計:勝戰計分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敵戰計分為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攻戰計分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混戰計分為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並戰計分為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敗戰計分為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共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擇取的權謀都有一定的出處:“圍魏救趙”出自戰國中期齊魏桂陵之戰,是由孫臏提出的攻其必救、殲其必退的典型戰法;“暗渡陳倉”是漢高祖為奪關中而采取的以正麵佯動掩護進攻路線的作戰方針;“假道伐虢”出自春秋中期晉吞並虢、虞兩國的做法,是強者對付弱者,一舉兩得的計謀;“遠交近攻”是秦統一六國時,根據範雎的主張而製定的結交遠邦、攻取進鄰的外交方略;“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同“以近待遠”、“以飽待饑”合為掌握戰鬥主動性的三種有效手段;“反間計”出自《孫子·用間》,與“鄉間”、“內間”、“死間”、“生間”合為常用的五種間諜活動方式;“李代桃僵”取自《樂府詩集·雞鳴篇》,“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引申為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利益的應變手段;“擒賊擒王”語出杜甫《前出塞》第六首:“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指以抓住要害來取勝……
關於總括三十六種權謀的緣由,《三十六計·總說》中這樣寫道:“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這段話充滿了辯證法。它告訴人們,三十六計之數,隻是表示權謀的多樣化而已,並不是簡單歸納三十六種機變巧謀,而是探討了其中陰陽變化的道理。客觀事物中就蘊涵著權謀,權謀要依據實際情境。如果認識了事物的內部矛盾,就可以掌握和運用權謀,如果不依據實際情況,完全由自己憑空創造實施權謀,那任何權謀都不會成功。
所以,從哲學層麵上講,《三十六計》是道家哲學的管理思想。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三十六計)“首次實行道家與兵文化的‘聯姻’,拓展出‘兵道合一’的新視域,從而使其真正變成管理策謀操作技巧的成功典範。”
現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係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所用土紙翻印的,封麵書《三十六計》,旁注“秘本兵法”,並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發現,抄本前部“都係養生之談,而未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後,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後便出現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三十六計》與企業管理
我國自古兵家如林,將帥薈萃,兵書浩瀚,素以兵法之國著稱,其中凝聚兵家將帥之寶貴思想的兵書,據專家粗略統計,從先秦至晚清就約有3380部,共23503卷。中國兵書卷帙之浩繁,實為世界所罕見。而在這些洋洋千言的兵書中,《三十六計》無疑是其中最具簡潔扼要、最具有實踐精神的兵書。
古書雲:“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三十六計》包納了豐富的管理謀略思想。
目標定位準確。第18計,“擒賊擒王”,“擒賊”是大目標,但其中“擒王”是其最核心目標,它的實現將會為整個大目標帶來決定性的勝利。所以,原書解語這樣說“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意思是摧毀敵人的主力,抓住敵人的首領,就可以瓦解他的整體力量。好比龍出大海到陸地上作戰,麵臨絕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