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給智力資本多一點關注(2 / 3)

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力量。社會經濟形態從大工業時代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從有形的物質產品的競爭轉向無形的技術、智能與知識的競爭,產品中的技術、知識含量成了競爭的基礎和決勝的關鍵。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決策層都紛紛將智力資本的投入、獲得與應用作為自己的戰略法寶,不惜一切代價爭奪和發展智力資本。智力資本成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的焦點。

(二)人力資本向智力資本的轉變

人力資本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近代曆史經濟學家馬歇爾。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所有資本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

首先提出人力資本理論並對經濟發展動力做出全新解釋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西·舒爾茨。他在長期的農業經濟研究中發現,促使美國農業產量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勞力或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與知識的提高。同時,他發現工人工資大幅度增長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釋。他將這一部分歸功於人力投資的結果。於是,舒爾茨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資本學說,其中心論點就是,人力資源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比物質資本的增加重要得多。

所謂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投入到企業中的知識、技術、創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種資源總稱。它的最主要特點是人力資源天然屬於個人,可以交易。而企業,就是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一種契約關係。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人力因素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一些經濟學家不再滿足於把勞動力看做是一種被動的、隻能為資本所雇傭的要素,而是提出了勞動同樣是資本的看法。

當前,世界經濟正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的發展形態也隨之由勞動密集型(人力為主體)、資本密集型(財力為主體)向知識密集型(智力為主體)轉化。也就是說,人力資源正從人力資本走向智力資本。當我們正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曾被預言家稱為信息社會、後工業社會和人才時代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到我們身邊,而推動這個時代到來的力量,正是智力資本。

1996年,聯合國人力資源開發報告指出:依據100多個國家的調查表明,財富資源(指資金、有形資本)占這些國家總資源的12%,自然資源(指土地、礦山、水資源等)占24%,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源占64%。可見,占多數的是人才、技術、管理、無形資產與各種軟件組成的智力資本。

人力資本或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不是一個新思想。但智力資本對知識經濟的極端重要性,卻是當前迫切需要認清的。

(三)智力資本的主要特點

與人力資本及其他資本相比,智力資本具有以下特征:

1.一個人的實物資本(財產)具有可剝奪性,其人力資本卻是無法被剝奪的。而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明顯區別在於其受到相關法律(如專利法、知識產權、商標法、著作權等)的高度保護。智力資本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其受到保護的程度日益深化。因而,法製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

2.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對人員的一般投資而產生。人們知道,應該趁年輕獲得自己的人力資本。而智力資本不僅趨向年輕化,更依賴創造性教育和培育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的關鍵資源。在變革中創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技術與管理方法已取代普通的、傳統的管理模式與管理方法,成為創造知識社會財富的巨大源泉。

3.人力資本給個人、家庭與企業帶來利益,刺激許多家庭、個人與企業投資他們自己的人力資本。而智力資本則更多地給社會與全球帶來利益,如微軟的成功,顯示這種高密度的智力資本能迅猛地創造財富,在更大的範圍中改變世界和推動社會發展。因此,人才資本化與資本人格化成為知識經濟與智力資本的顯著特征。

4.每個地區與國家,在形成智力資本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經曆過泡沫經濟的階段,其人力資本難免沾染“泡沫現象”。但泡沫經濟一旦跨入知識經濟階段,則標誌著智力資本的組合與形成。亞洲金融危機表明,智力資本的數量、質量是一個國家與地區抵禦金融危機的重要力量。

5.從表象看,人力資本是有形的,而智力資本是無形的。但深層的知識經濟告訴我們,無形的智力資本正以迅猛的勢頭駕馭有形的人力資本,形成新一輪的人力資源金字塔。若要掌握未來社會的優勢,就要掌握控製技術與知識的人才。智力資本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力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