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研究(1 / 2)

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研究

教研探索

作者:韓景順

【摘要】伴隨小學新課改的深入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標準也隨之發生相應改變。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融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法,嚐試探究式教學,從而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改實踐教學

語文作為學生學習中重要的基礎學科,較大程度的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進取心,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是效率,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探究式學習的涵義

(一)探究式學習的內涵。

廣義的探究式學習即是學生在學習中的探究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跨越性和選擇性,而所要探究的問題具有內部的關聯性。狹義上的探究式學習則指的是教師通過營造一種類似科研的情景,指引學生學會自己手記分析數據和信息,在體驗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目的。

(二)探究式學習的原則。

探究式學習所要遵循的原則主要體現為:第一,自主性原則,自主性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以自願和自主為引導,以較高的熱情和興趣進行探究問題;第二,活動性原則,指的是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當是在一定的認識中進行學習,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第三,團隊原則,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應當形成一定的團隊,通過小組討論等提高交流和溝通能力;第四,綜合性原則,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多種形式的結合,在內容上注意內在的關聯性。

(三)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能力

教師通過提供有趣的學習工具和材料設備,在給予一些方向性的指導的情況下,把具體操作的空間留給學生進行自由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2.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

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搜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信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在開放活躍和自由的環境中不斷進行探究和學習,這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和拓展。

3.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教師在探究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認真細致的考察事物及事物之間的聯係和區別,不斷獲得進展和成果,從而形成獨立嚴謹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二、小學語文教學探究式實踐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新課標的理念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應當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流和教學,教師作為學生主動接受學習的參加者,也是教學的組織合作和引導者。教師通過平等的方式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得語文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活潑生動的環節,激發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保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培養探究環境。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源於學習情境是否是充滿問題和疑問。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帶入一個與問題相關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