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研究(2 / 2)

1.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盡量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敢於想象,敢於發表自己的創造性見解;

2.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觀察,通過自己的細致認真的觀察去主動獲取知識;

3.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從不同的視角去思考所獲取的信息,通過自己的想象力把捕捉的信息描繪出來,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手腦並用,克服傳統教學的缺憾。

(三)差異化教學。

不同學生由於生活經曆的不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需求也會有所不一致,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和認識能力,善於傾聽學生的新奇思想,更好的喚醒學生的個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層次指導學習,使得不同程度管理的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情境下激發個人最大的潛質,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發展空間,在指導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成互幫互助組,這樣學生可以在相互學習中不斷共同進步,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提高了學生在人際溝通方麵的能力。

例如,在小組的同學完成作業後,大家相互批改和糾錯討論,可以使學生對於作業的內容和要求進一步加深。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一些問題,大家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共同解決出現的難題。另一方麵配之老師的分層指導法,不僅可以使得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在彌補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照顧不周方麵,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學實踐的效率。

(四)作業實踐化。

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精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實踐性的作業,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可以設計調查型的實踐作業,根據課業教學任務的安排,設計課外的實踐性的調查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調查訪問、參觀展覽和查找資料和數據,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合作意識。實踐性比較強的作業,學生不僅腦子裏形成了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學習,不僅有利於寫作,同時也使得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得到了提高,引導學生形成一種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的探究精神。

2.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等了解當今社會的前沿知識和動態。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布置一項課堂學習過的文章後,設計一個關於這個文章的小作文,使學生在一定的選擇空間下,自主積極的學習,從而不斷增強嚴密的邏輯思維和謹慎認真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學習是學生學習生涯中較為基礎的學習,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特點,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結合生活和實踐,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小學教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與文獻:

[1]霍蘭萍.研究性學習:實踐與探索[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2]任效峰.淺析新課程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式學習[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5).

[3]馮暢紅.對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與教學,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