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研探索
作者:覃永勝
【摘要】在當前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當前教育事業關注的重點,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夠讓學生們能夠學以致用。語文學科作為所有學科的基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其學習能力的高低是體現自身思維能力的重要標尺。這樣一來,如何培養高中語文課堂中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對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引言
簡而言之,發散思維是指不按照常規方式,能夠從多種不同角度思考,將信息向不同方向延伸,尋求多方麵的答案,從而引出更多信息的思維。發散思維屬於創新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關鍵。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了在高中語文課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維護學生的自尊,為學生營造出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若人們滿足了生理需求後,從而就產生了對安全的需求。也就是說安全是人們最基本的一項需求,倘若人們沒有安全感,那麼就不會對學習或者工作產出主動性,尤其是青少年,長期沒有安全感,就會造成人格的不健全。高中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往往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很在乎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小小的成功就會足夠讓他們獲得成就感,然而失敗就導致他們產生消極思想。與此同時,筆者經過調查了解,很多學生不敢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新穎思想以及獨特見解,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心理缺乏足夠安全感,擔心自己所闡述的這些觀點被其他同學嘲笑。所以,老師在語文課堂中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即使學生的這些觀點不符合邏輯,也應該為學生具備這種勇氣而進行鼓勵,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多種有效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在語文課堂中,老師要采取多種方式,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扮演者主體地位,老師一味地將課本知識傳輸給學生,很少顧及到學生在課程中思維表現,這樣就禁錮了學生思維,不利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因此,讓學生善於用創造性思維看待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樣敢於對事情持有懷疑態度。盡管很多事情在我們的意識裏早已司空見慣,但是還存在很多未知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發掘。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一)豐富生活,培養學生思維的客觀性。
一般而言,靈感來源於生活,很多發現都來自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要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首先就應該讓學生融入生活,並豐富自己的生活。從而就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周邊的生活,重視材料的積累,同時要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場景,放飛思想。
(二)激發聯想,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元化。
思維是沒有界限的,更不是唯一的。從而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於文章中所闡述的內容,要在自己的腦海裏浮想起這副畫麵。
(三)打破定式,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質疑也是一種重要的探索精神。高中生正處於身心發展重要時期,具備敏捷、活躍的思維,看待事物都能夠提出自己創造性的思維。例如《花木蘭》文中,部分學生對“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提出了疑問。由於一些同學從小接觸過兔子,了解一些兔子的習性,提出了雄兔、雌兔“撲朔”“迷離”的區別,這樣就對參考書目提出了挑戰,所解釋的這些內容也更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