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閱讀
教研探索
作者:王國民
【摘要】閱讀是語文的中心,它具備聽、說、讀、寫的綜合性。教學中應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閱讀量;要學生學會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思考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感興趣的書勤練;培養較強的語感等方麵著手。否則將影響一個人在閱讀的道路上最終能走多遠甚至影響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及深究精神。
【關鍵詞】閱讀閱讀量閱讀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先讓學生熟讀課本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所有行為的內在動力,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要從幼兒時期開始,要依靠父母的誘導。進入小學以後,興趣的培養對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朗讀,尤其是富有戲劇性的朗讀,更能促進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定期舉辦各類主題競賽,如故事大王賽、詩王競賽、手抄報賽、成語接龍賽,以此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教學中應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鼓勵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在文章的閱讀中應要求學生能夠把各句聯係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係,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閱讀短文還應遵循由整體到細節的原則,按“全文、段落、句子、詞語”的步驟閱讀文章。可采用通讀、細讀和複讀的方法進行。
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將自己課本上的知識熟讀,吃透,而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拓展到課外閱讀層麵。我們所學的課本教材,收錄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因此,丟開課本去尋找閱讀的捷徑,豈不是枉走了彎路嘛?
我們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以《觀潮》中的章節為例:“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麵。再近些,隻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米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通過由遠到近的細節描述,生動動形象,恰到好處的比喻,讓人有種深臨其境的感受。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不僅僅是要學生因學習而閱讀,更應該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生動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對於洶湧澎湃潮水描述。
二、擴大學生閱讀量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有意識的要求學生看一些課外讀物,組織安排一些業餘活動,讓各年級的小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總量。在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過程中,要善於加以引導學生學會和掌握利用工具書解決一般性的問題,例如不會的字詞,不懂的生活常識用語等。教師經常注意本班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一些相關的文學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使他們的思考問題能力與判斷力得到發展,同時學生由於在閱讀活動中積累了足量的文學素材,在作文時也不會沒頭沒尾,流水帳,錯字錯詞亂句子了,真是一舉兩得。
三、要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從而提高閱讀思考能力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淚,讀者才會受感動;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麵對市麵上,課外閱讀書籍林林總總,老師和學生都麵臨著選擇的問題,學習和閱讀的時間合理分配需要我們學會精讀和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