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2 / 2)

何謂精讀?精讀其實就是將課外閱讀中的部分章節進行肢解分析,字,詞,意等等,學生在熟讀文章之後,抽絲剝繭的對章節進行反複推敲。通過仔細的研究,從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內容,精讀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思考學習過程,在精讀課外讀書物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略讀是閱讀的策略,文章中總有重點,我們精讀重點,對一般的情節內容可以采用略讀的方法,了解故事片的大致內容就可以,甚到為了節省時間可以及完全忽略過去,這也是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之一。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因此,它必然要求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家長和教師要鼓勵孩子在文章的閱讀過程中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段落和文章的內容,讓孩子自己切實地體驗作者的寫作情感和意圖,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時間,但適當的引導是必要的。

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葉聖陶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麵,並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這座橋梁本身就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的王子”――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才能與作者會麵,達成情感的契合。

隻要形成了習慣,要改也更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要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除都學大綱規定學習的課文外,其餘的課外閱讀都應進行閱讀的訓練,即每個單元,重點,講解,研討一兩篇,其餘都進行篇章的閱讀訓練,而對於學生而言,要養成他們在生活中的自覺閱讀習慣,如報紙,雜誌,故事等,蘇東坡的“通讀,精讀,出神入化”,這三個階段我們也不妨拿來一用,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逐漸深入,知識麵逐步擴大,從而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五、要求學生多讀感興趣的書勤練

學生是學生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讓學生讀好書,會讀書的前擔是讓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我們應該鍛煉學生對感興趣的書目進行閱讀,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能力。其次要明確自我閱讀目標,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有了限,要在有限的時間裏獲取較多知識。必須有一個閱讀目標,即指導學生,首先了解一本書的序言後記,或雜誌的目錄,了解文章的大概結構,熟悉其內容,然後篩選出自己要閱讀的內容,學生在閱讀前要明確這些目標,分階段逐漸完成,這樣就會擺脫閱讀是一種負擔這一心理壓力。

總之小學階段是閱讀的啟蒙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準確的感知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增強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