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研究(2 / 3)

這些陶瓷曆史文化景觀底蘊的深度、廣度都是其它產瓷區所不能及的。但這些資源和財富許多是在封建社會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封建政權的重視和調控中產生的,不太適應當今市場化和經濟化的環境。許多陶瓷文化景觀遺產在市場化和經濟化的過程中遭到了破壞,甚至消逝。屬於物質文化景觀的礦洞、窯址、窯業遺存和古建築被拆除,伴隨著這些物質文化的傳統工藝、傳統習俗、神話傳說、祭祀儀式、民間信仰、瓷業術語也隨之消逝。有人把這些存在的問題歸罪為市場化和經濟化。有人把這些存在的問題歸罪為市場化和經濟化。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市場化和經濟化對於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利用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在市場化和經濟化中傳承與創新文化景觀資源,讓它們為我們發展經濟服務的同時,又能促使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曆史的長河中文化景觀遺產的形成和演變始終是有機的,不是孤立、片麵的,是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分不開的,簡單的片麵地傳承與創新都可能會割裂文化景觀遺產諸多方麵的聯係。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其實正是在千百來的陶瓷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現在又成為了陶瓷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和組成部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在經濟化和市場化中激發陶瓷文化景觀遺產的活力,以促使經濟的發展和轉型。

二、思路

如何實現陶瓷文化景觀遺產的傳承、創新與經濟發展、產業轉型雙贏這一目的,最關鍵的是要有科學的方法。對於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和發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的曆史文化內涵和演化肌理的功能性和活態性。文化景觀遺產的活態性指的是文化景觀遺產所具有的動態的、進化的、衍變的屬性。近些年來,把景德鎮文化景觀遺產作為文化產業來開發和利用是正確的。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主要包括陶瓷創意文化產品生產研發、陶瓷文化旅遊、陶瓷文化交流、陶瓷新產品設計、陶瓷會展陶瓷等產業體係,但在發展方向上存在著一些偏差,即強調產業而輕視文化。其實,景德鎮文化產業的發展應更多的放在文化內涵和文化品牌上。文化也是生產力,鮮明而富有個性,深厚而富有活力,具有曆史傳承性與時代特色性的城市文化,往往能超越一個城市的時空界限,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為產業增加經濟附加值。

當今,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的活態性無處不在。在景德鎮這樣一個千年瓷都,瓷文化元素早已深入城市建築審美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城市景觀中如瓷燈柱、瓷質人物雕塑、大型瓷磚壁畫、瓷碎片鋪就的小徑、仿照明清時期的建築等等,還有昌江之水、茁壯成長、高嶺石、馬踏飛燕、神火、升騰、太平窯等城雕。這些瓷文化元素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千年瓷文化的鼎盛曆史,展示了景德鎮現代文明進步,無不顯示了瓷文化元素在這座城市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比如現在的樊家井仿古一條街,雖然鱗次櫛比的樓房代替了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的低矮瓦屋的“紅店”群落,但每家最下一層的門麵裏琳琅滿目的陶瓷商品和正在進行的陶瓷手繪場景依然讓我們領會到這就是陶瓷的“紅店”,而且不見天日和不見盡頭的深巷真是有著“井”的味道。陶瓷手工業作坊有其生態空間,應保持手工業作坊的民間性、生活性和生態性。當今,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的活態性無處不在。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的形成是建立在陶瓷手工業生產方式之上的。這些使得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底蘊和韻味。而事實上,文化景觀遺產永遠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是不斷積澱和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情感的。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是個不斷生成和變遷、豐富和延伸、沉澱和發酵的過程,它是動態的、進化的、衍變的。今天我們所見的許多景德鎮文化景觀是解放初期、民國時期甚至宋元明清的,隻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不斷增添或刪減某些陶瓷文化元素。因而對於景德鎮文化景觀遺產的傳承與創新要在承認其有動態的、進化的、衍變的屬性的前提下,對其進行疏通和引導以激發其動力,注入時代性以促使其發展。

三、措施

傳承和創新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總體要是要在激活其活態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長期以來,在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和利用過程中,在事先沒有認真研究的前提下,就對遺留的陶瓷文化景觀要麼推倒重建,要麼原封不動。這些簡單而又籠統的方式既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也沒有尊重陶瓷文化景觀的性質。我們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利用應在研究文化景觀的自然屬性、人工印跡、文化因子、質地和形式的基礎上,以活態的、功能的、整體的視野來進行規劃,使得這一文化景觀能夠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激發起活力,把握住其文化核心,充分發揮文化的功能,在活態的傳承中為陶瓷文化產業服務。文化景觀遺產的生態屬性決定著我們在修複文化景觀時要針對文化景觀的具體性、當下性和獨特性進行細致地調查和研究。根據文化景觀的具體性、當下性和獨特性,我們可將目前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分為曆史性、傳承性、創新性三類文化景觀,並提出相應的傳承和創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