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卓爾不群的文化巨匠(2)(1 / 3)

1845年,法國當局在普魯士政府的壓力下向馬克思下達了驅逐令,馬克思遷往布魯塞爾。在那裏,馬克思完成了包含著新的世界觀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闡釋學說中的革命實踐理論。之後馬克思再度與恩格斯合作,完成《德意誌意識形態》,為共同的共產主義理想打下了唯物史觀的堅實基礎。他們還成功地改造了“正義者同盟”,在“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起草同盟綱領,發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共產黨宣言》。

1848年3月,德國革命爆發。馬克思返回科倫,創辦了《新萊茵報》,總結1848年的歐洲革命。期間寫下《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這兩篇論文係統地論述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用成熟的唯物史觀分析曆史事件的典範之作。

馬克思不久移居倫敦並在倫敦定居。在此期間,他開始了《資本論》這部工人階級的“聖經”的寫作。《資本論》通過曆史和邏輯高度統一的嚴密的科學論證,從理論方麵揭露出資產階級的本性。同時,他還積極參與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為適應國際工人運動新高漲的形勢,1864年他領導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1871年發表《法蘭西內戰》,1875年發表《哥達綱領批判》,並總結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進一步完善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

馬克思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它們分別源自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英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但這樣的概括隻是為了使學說變得更容易理解,其不足之處在於:不利於對馬克思學說獲得係統、全麵、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容易忽視各個部分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導致對學說的曲解和簡單化。馬克思的學說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哲學思想、政治經濟學思想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學說是無法彼此分開的,馬克思的大部分重要著作也都沒法做出明確的簡單的學科、領域的劃分。馬克思畢竟不是書齋式學者,而是理論的踐行者,是將理論與實踐、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統一、集於一身的思想家。從其理論、學說對現實的無情批判,從共產主義這一角度來看,馬克思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從貫穿學說始終的實踐觀點——解釋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把學說、理想同對現實的經濟關係的分析、同現實的社會運動、同自身的革命性實踐相結合這一方麵看,他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簡言之,馬克思是一個立足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又是一個理想遠大的現實主義者。

馬克思的理論曆程是從黑格爾開始的。他曾一度迷戀黑格爾哲學,曾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成員之一,深為豐富而廣博的黑格爾哲學中對自然、社會及人類思維發展的辯證研究所折服。馬克思曾打算寫完《資本論》,再寫一本關於辯證法的專著,用更為簡要的方式把黑格爾龐大玄奧的辯證法體係的精髓闡述出來。但出於其他原因,這一計劃未能完成。對於黑格爾,馬克思有繼承,也有超越,尤其是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方法論進行了批判。費爾巴哈的學說給馬克思帶來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同他本人關注現實、參與現實鬥爭、無情地批判現存一切的科學態度密切相關。將辯證法同唯物主義相結合,形成了他學說中獨特的哲學思想。這一理論改造,不僅為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科學論證共產主義學說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他那獨特的解釋曆史、分析現實並預測社會未來發展的唯物主義曆史觀也走向了成熟。

馬克思明確宣稱自己的哲學不是為哲學而哲學,其宗旨是服務於社會改造。馬克思同意黑格爾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曆史性意義的評價,這一革命是一次推翻封建專製和等級特權,使公民在法律麵前獲得平等地位的市民社會革命。但黑格爾又認為,這一市民社會革命所帶來的政治解放是人類解放的最終標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頂點和完成。馬克思反駁了他的這一觀點,論述道:法國大革命雖然實現了政治解放,但它極不徹底,它的意義在於為更深刻的徹底的人類解放開辟了道路,而作為市民社會基礎的私有製,必然導致社會各階級事實上的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它是一種新形式的剝削和奴役製度。要實現真正的徹底的人類解放,就必須用社會革命取代政治革命,用社會解放取代政治解放,走向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