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卓爾不群的文化巨匠(2)(2 / 3)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從其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同以往的共產主義學說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它既不指望開明的資產者的恩賜,也不寄望少數富於同情心的空想家的實驗。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是源自現實、改造現實的一種運動。這個運動根源於以私有製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矛盾,其推動力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對立和鬥爭;隨著大工業發展而日益壯大覺醒的無產階級則是這場運動的中堅力量。在這場運動中,無產階級的使命是解放全人類,以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

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一段經典論述,簡述如下: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和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既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的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為生產力的桎梏。這時,社會革命的時機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人類曆史的進步、社會形態的更替就是這樣發生的。從無階級的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封建製社會取代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製社會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結果。

馬克思用更大的精力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係和經濟運動。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就是一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和過程的巨著。這部二百餘萬言的著作通過對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等方麵的分析,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實際上也是在闡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條件、進程和必然結果,即資本主義為何必然滅亡、如何走向滅亡和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必然性。

《資本論》中除了有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也蘊含了豐富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表作,因而也被人們稱作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

正如前麵所說,馬克思不隻是思想家、理論家,更是一個實踐家、革命家。他與工人組織保持著密切聯係,同恩格斯一道通過大量的工作,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把學說同“國際工人協會”的活動聯係起來,將理論鍛造成無產階級革命武器。他曾相繼主編過《萊茵報》、《德法年鑒》、《新萊茵報》,並給許多進步報刊撰寫文章,運用自己的理論學說抨擊舊世界,指明曆史發展方向,擴大自己的學說在社會上尤其是在工人和工人運動中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馬克思的理論曆程是始終與他的實際活動相伴隨的。

馬克思本來可以走他父親為他選擇的道路。如果那樣,他就可以至少為家人提供一個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就不至於使他的一對愛子、一個愛女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先後夭折,更不至於常常忍饑挨餓、四處流浪、沒有祖國,遭到半數以上的歐洲國家的驅逐……但所有這一切都沒有動搖馬克思在中學時代立下的,為人類的幸福甘願承受個人困苦的宏願。1880年夏末秋初,美國新聞工作者約·斯溫頓同馬克思在海濱漫步時曾問他:“人生的最高法則是什麼?”馬克思沉吟良久,回答道:“鬥爭!”“鬥爭!”這也是馬克思對自己戰鬥一生的精當概括。在他辭世的最後幾年裏,他深陷於疾病的折磨中,他一生的愛妻燕妮和長女都先後去世,在精神和情感上給他帶來了難以撫平的打擊。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他的倫敦寓所中與世長辭,人們把他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去世後,馬克思的學說在全世界繼續傳播,被資產階級統治者稱為共產主義的“幽靈”的馬克思主義被越來越多的工人、大眾所了解和熟知,並為二十世紀眾多的社會主義革命帶來了思想的源頭,為革命積累著巨大的政治能量。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本人,則作為一名為人類解放事業而獻出了畢生精力的思想家、革命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在人類曆史上就恰似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著人類,指引著人類走向自由與解放的新時代。